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以孔子为代表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和气派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有着无数的文化教育典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于建福同志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所涉及的“中庸”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中华民族历来是“尚中贵和”的民族,并以此而著称于世。诚如作者所言,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探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教育哲学,不可忽视或回避对中庸的研究。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思想之大成,大力倡导中庸哲学,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孔子教育哲学的鲜明特色是,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天人关系、人我关系、物我关系、生死关系、苦乐关系与荣辱关系,适当处理和回答诸如性与习、学与思、知与行、文与道、博与约、故与新、名与实、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问题,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作者基于“中庸”范畴,深入探究孔子的教育哲学,颇具新意,富有理论价值,开辟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专题研究的新领域。
中庸是千百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因而是有相当研究难度的问题。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考释了孔子中庸思想的渊源及本义;坚持“以世论人”,将孔子对中庸思想的倡导放在春秋时代特定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中加以审视;从孔子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出发,探究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内圣外王”的人格模式,并围绕修养中庸之德的德育思想、理智时中的智育思想、中和美育观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思想体系;分析了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对后世的治国方略、文化教育传统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在一个广阔的理论和历史背景中,分析了中庸思想的源流关系,阐述了中庸教育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客观分析了中庸哲学的理论缺陷和时代局限;还揭示了中和价值观的实质,展现了中和教育理念的未来价值。全书引用材料丰富翔实,文字准确简明,结构清晰合理,逻辑严密,先探源释义,再作系统分析与理性审视,其后论述继承借鉴与创新,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中庸本源及本义的考辨疏理,中庸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分析,中庸教育哲学思想体系的结构性剖析,中庸教育哲学对中华民族性形成的影响,中庸思想的时代局限、现代借鉴与转换,中和教育理念的未来价值等重要和重大学术问题上,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有根有据的独到的学术见解,发展了前人在同类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之路的探究,不可能凭空而来,必定是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必须凝聚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睿智。我们所要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应避免国粹主义和复古主义;我们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但应避免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切不可“数典而忘其祖”。对传统教育哲学探究的主要目的,是汲取中华文化的博大智慧,并为现代化教育服务。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重视研究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可忽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务必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此,作者都有清醒的认识和适度的把握,并力图对中庸哲学正本清源,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教育优良传统,努力挖掘中庸教育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未来意义,所表现出的严谨扎实的学术态度、高度的学术责任意识和不懈探究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对一位中青年学者而言,在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上能取得如此成果,实属不易。
历经十多年的思索与磨砺,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于建福同志的新作《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面世。我作为建福的师友,为这部专题研究孔子教育哲学之佳作的出版而感到欣慰;愿该书的出版,引发更多的同仁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对孔子教育哲学作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诸多专题作广泛研究,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
中华民族历来是“尚中贵和”的民族,并以此而著称于世。诚如作者所言,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体系的“一贯之道”,也是孔子思想精华之所在;探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教育哲学,不可忽视或回避对中庸的研究。孔子集前人尚中贵和思想之大成,大力倡导中庸哲学,将中庸发展为认识和对待世界、探究和处理思想情感行为以及各种事物的合乎实际或一定标准的原则和方法的哲学范畴。孔子教育哲学的鲜明特色是,以“执两用中”的思想方法,以权变时中的理性精神,适度把握天人关系、人我关系、物我关系、生死关系、苦乐关系与荣辱关系,适当处理和回答诸如性与习、学与思、知与行、文与道、博与约、故与新、名与实、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问题,致力于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作者基于“中庸”范畴,深入探究孔子的教育哲学,颇具新意,富有理论价值,开辟了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专题研究的新领域。
中庸是千百年来尤其是近百年来中国学术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因而是有相当研究难度的问题。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考释了孔子中庸思想的渊源及本义;坚持“以世论人”,将孔子对中庸思想的倡导放在春秋时代特定的社会变革的背景中加以审视;从孔子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出发,探究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内圣外王”的人格模式,并围绕修养中庸之德的德育思想、理智时中的智育思想、中和美育观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思想体系;分析了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对后世的治国方略、文化教育传统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深远影响;在一个广阔的理论和历史背景中,分析了中庸思想的源流关系,阐述了中庸教育哲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客观分析了中庸哲学的理论缺陷和时代局限;还揭示了中和价值观的实质,展现了中和教育理念的未来价值。全书引用材料丰富翔实,文字准确简明,结构清晰合理,逻辑严密,先探源释义,再作系统分析与理性审视,其后论述继承借鉴与创新,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中庸本源及本义的考辨疏理,中庸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分析,中庸教育哲学思想体系的结构性剖析,中庸教育哲学对中华民族性形成的影响,中庸思想的时代局限、现代借鉴与转换,中和教育理念的未来价值等重要和重大学术问题上,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有根有据的独到的学术见解,发展了前人在同类问题上的研究成果。
当代先进文化的建设,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之路的探究,不可能凭空而来,必定是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必须凝聚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睿智。我们所要继承的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应避免国粹主义和复古主义;我们应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但应避免全盘西化和民族虚无主义,切不可“数典而忘其祖”。对传统教育哲学探究的主要目的,是汲取中华文化的博大智慧,并为现代化教育服务。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重视研究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不可忽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务必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此,作者都有清醒的认识和适度的把握,并力图对中庸哲学正本清源,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教育优良传统,努力挖掘中庸教育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未来意义,所表现出的严谨扎实的学术态度、高度的学术责任意识和不懈探究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对一位中青年学者而言,在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上能取得如此成果,实属不易。
历经十多年的思索与磨砺,在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于建福同志的新作《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面世。我作为建福的师友,为这部专题研究孔子教育哲学之佳作的出版而感到欣慰;愿该书的出版,引发更多的同仁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对孔子教育哲学作深入探讨,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诸多专题作广泛研究,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
参考资料: http://www.jyb.com.cn/gb/2004/09/09/zy/8-zb/2.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