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提示该问答中所提及的号码未经验证,请注意甄别。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战略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艰苦创业,使新疆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呈现出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新疆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指明了新疆工作的正确方向。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中央的精神与新疆的区情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发展路子,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疆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及120万吨乙烯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沈桥摄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新疆经济同全国一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494.42亿元,比1978年增长16.4倍,人均生产总值1686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2217美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38.9倍,年均增长13.6%。其中,从1993年开始自治区实施以“一黑一白”为主要内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取得重大成效,新疆主要资源对国家经济的支撑作用突显,国家对新疆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新疆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明显提高。2000年至今,国家把新疆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作为我国向西开发的桥头堡,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自治区根据中央关于新疆稳定发展的大战略,适时丰富完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建成了一批重要支柱产业、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一批重要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国民经济进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一个更好更快发展、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疆呈现在世人面前。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78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42.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09.1倍,其中中央投资5611.51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4%。2000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9063.22亿元,超过新疆解放以来5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一批水利、交通、通讯等重大项目建成,对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978年至2007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额达到415.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76倍,其中2000年以来投资356.3亿元,接近建国后新疆前50年水利投资额的总和,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居民用水的条件。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铁路运营里程从1031公里增加到了3010公里;公路里程由2.38万公里增加到了14.3万多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建成1009公里;民用航空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联结国内外近70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达到16万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邮电通讯发展快、变化大。数字程控交换、光纤通讯、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普及应用,全区固定电话由2.9万户增加到696.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08.30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3.7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9.4部。
3、农业生产成就巨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资源,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使新疆农业农林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78年至2007年,农业增加值由14亿元增加到628.15亿元。粮食生产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粮食产量由370.01万吨增加到867.04万吨,单产由106.75公斤提高到419.16公斤,年人均粮食由303.04公斤增加到418.34公斤;棉花产业迅速崛起,棉花产量由5.5万吨增加到290万吨,棉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新疆迅速跃升为全国最大优质棉生产基地;林果业突飞猛进,林果面积由71万亩增加到1300万亩,果品产量由13.98万吨增加到411.98万吨,林果业近10年时间迅速成长为继棉花之后又一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17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06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目前已探明矿种76种。(资料图)
4、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前夕,新疆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来,新疆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37.48亿元,是1978年的15.9倍。最振奋人心的变化是能源工业的迅猛崛起。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建成了独山子石油化工厂、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2007年新疆原油产量就达2604万吨,天然气产量210.3亿立方米,油气产量4494万吨,一举超过大庆油田,居全国第一。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中哈石油管线建设,全国最大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加快建设,进一步奠定了新疆作为全国重要战略能源基地的地位。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卡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等一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初具规模。2007年钢铁产量达到856.30万吨,是1978年的35.2倍。1978年至2007年,原煤产量由1079.01万吨增加到3986.78万吨,发电量由21.17亿千瓦时增加到404.33亿千瓦时。通过长期努力,新疆已形成了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建成了3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新疆正在快速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大区的历史性跨越。
5、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新疆大地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使新疆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各项政策规定,确保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稳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和其它各项配套改革;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大惠农措施。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根本性突破,一大批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科教兴新、人才强新战略全面实施,成果显著,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率不断提高。
图为香港溢达集团在吐鲁番投资兴建的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资料图)
6、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坚持 “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大力发展融合经济,在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启动了乌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内的开放与融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安全通道。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已与1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37.16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5位,是1978年的595倍。出口商品结构大为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品为主,由初级产品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自1992年以来,新疆已成功举办了16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1978—2007年,新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03家,引进我国500强企业46家,引进区外资金2108.5亿元。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做好新疆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新疆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指明了新疆工作的正确方向。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中央的精神与新疆的区情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疆特色的发展路子,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疆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及120万吨乙烯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沈桥摄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起,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新疆经济同全国一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494.42亿元,比1978年增长16.4倍,人均生产总值16860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2217美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全口径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7.1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4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38.9倍,年均增长13.6%。其中,从1993年开始自治区实施以“一黑一白”为主要内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取得重大成效,新疆主要资源对国家经济的支撑作用突显,国家对新疆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新疆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明显提高。2000年至今,国家把新疆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作为我国向西开发的桥头堡,各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自治区根据中央关于新疆稳定发展的大战略,适时丰富完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拓展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建成了一批重要支柱产业、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一批重要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推动国民经济进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一个更好更快发展、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疆呈现在世人面前。
2、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1978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42.7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109.1倍,其中中央投资5611.51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4%。2000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9063.22亿元,超过新疆解放以来5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一批水利、交通、通讯等重大项目建成,对支撑新疆大开发、大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978年至2007年,水利建设投资总额达到415.8亿元,是改革开放前29年的76倍,其中2000年以来投资356.3亿元,接近建国后新疆前50年水利投资额的总和,极大地改善了新疆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居民用水的条件。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铁路运营里程从1031公里增加到了3010公里;公路里程由2.38万公里增加到了14.3万多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已建成1009公里;民用航空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联结国内外近70个大中城市和区内12个地、州、市的空运网,通航里程达到16万多公里,成为我国拥有航站最多、航线最长的省区。邮电通讯发展快、变化大。数字程控交换、光纤通讯、数字微波、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普及应用,全区固定电话由2.9万户增加到696.2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08.30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3.7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9.4部。
3、农业生产成就巨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极大地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自治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光热资源,按照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畜牧、林果四大基地建设,使新疆农业农林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78年至2007年,农业增加值由14亿元增加到628.15亿元。粮食生产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粮食产量由370.01万吨增加到867.04万吨,单产由106.75公斤提高到419.16公斤,年人均粮食由303.04公斤增加到418.34公斤;棉花产业迅速崛起,棉花产量由5.5万吨增加到290万吨,棉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新疆迅速跃升为全国最大优质棉生产基地;林果业突飞猛进,林果面积由71万亩增加到1300万亩,果品产量由13.98万吨增加到411.98万吨,林果业近10年时间迅速成长为继棉花之后又一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17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106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目前已探明矿种76种。(资料图)
4、优势资源转换步伐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前夕,新疆工业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治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以来,新疆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07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37.48亿元,是1978年的15.9倍。最振奋人心的变化是能源工业的迅猛崛起。相继建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等三大油田基地,建成了独山子石油化工厂、乌鲁木齐石化总厂等一批大中型石油化工项目,初步形成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库尔勒、库车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石油化工基地。2007年新疆原油产量就达2604万吨,天然气产量210.3亿立方米,油气产量4494万吨,一举超过大庆油田,居全国第一。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全线贯通,中哈石油管线建设,全国最大炼化一体化工程独山子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工程加快建设,进一步奠定了新疆作为全国重要战略能源基地的地位。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卡拉通克铜镍矿、阿西金矿、阿舍勒铜矿等一批重点项目,钢铁、贵金属、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初具规模。2007年钢铁产量达到856.30万吨,是1978年的35.2倍。1978年至2007年,原煤产量由1079.01万吨增加到3986.78万吨,发电量由21.17亿千瓦时增加到404.33亿千瓦时。通过长期努力,新疆已形成了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一体化、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工业聚集区,建成了3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新疆正在快速实现由农业大区向工业大区的历史性跨越。
5、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新疆大地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使新疆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各项政策规定,确保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稳步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税费改革和其它各项配套改革;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最大惠农措施。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根本性突破,一大批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科教兴新、人才强新战略全面实施,成果显著,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贡献率不断提高。
图为香港溢达集团在吐鲁番投资兴建的吐鲁番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资料图)
6、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新疆坚持 “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方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行业界限、所有制界限,大力发展融合经济,在全面推进兵地融合发展的同时,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启动了乌昌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内的开放与融合。充分发挥向西开放的地缘区位优势,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周边国家进行以资源互补为主的深层次合作,开辟我国能源和战略资源陆上安全通道。加快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开拓中亚、西亚、南亚、东欧和俄罗斯市场。目前,新疆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已与14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007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37.16亿美元,位列全国第15位,是1978年的595倍。出口商品结构大为改善,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单一的农畜产品出口发展到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工业品为主,由初级产品为主上升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自1992年以来,新疆已成功举办了16届“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1978—2007年,新疆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03家,引进我国500强企业46家,引进区外资金2108.5亿元。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