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性格悲剧《哈姆雷特》的语言特点浅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4-17 11:52:00 ] 作者:张云 编辑:studa20
摘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哈姆雷特》由于创作时代不同,它们所展现出的主题思想、人生思考、语言特点等必然各具特色,本文将从两部悲剧的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浅析二者的不同。
关键词:悲剧;命运;性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
一谈到悲剧,人们往往会想到无助、绝望,甚至死亡,这自然而然会引起人们对生存的渴望与珍惜,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认识和思考,也许,这就是悲剧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诞生于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下简称《俄》)和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戏剧的震撼,更是两个时代的烙印。无疑,两种悲剧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各具特点,接下来将从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谈谈二者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一、 语言文本内容体现时代特点。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戏剧创作也同样与命运的不可改变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悲剧《俄》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1〕所谓命运“代表着一种人对其无能为力反而被其支配的巨大的‘客观势力’。” 〔2〕这里的客观势力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神灵崇拜或族权、君权崇拜至高无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们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由于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相信神的力量,认为神主掌一切,因此产生了命运观。” 〔3〕《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命运悲剧,讲述的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在命运的安排下,铸成杀父取母而不自知的大错,一旦真相大白,他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主人公虽然不屈不挠的与命运相抗争,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摆弄。当男主人公俄狄浦斯王面对现实、面对命运,他无能为力,面对两位女儿,他哀鸣:
“什么耻辱你们少得了呢?‘你们的父亲杀了他的父亲;把种子撒在生身母亲那里,从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了你们。你们会这样挨骂的;谁还会娶你们呢?啊,孩子们,没有人会;显然你们命中注定不结婚、不生育、憔悴而死。”
莎翁的《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深入人心,肯定“人”,“叫人觉醒、发扬主体性的戏剧〔4〕”主题表达在戏剧《哈》的台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此剧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通常被我们称作是一部性格悲剧。丹麦老王突然驾崩,王子哈姆雷特得知叔叔克劳狄斯继承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王后为妻,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愤怒。父王的鬼魂出现,诉说了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要哈姆雷特替父报仇。证实了鬼魂的冤情后,气愤的哈姆雷特却误杀了自己恋人的父亲——大臣波罗涅斯。最终,王子与波罗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决斗,克劳狄斯为王子安排的毒酒被王后误饮而亡,克劳狄斯准备的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刺到了克劳狄斯自己身上。《哈》剧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对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描写。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邃而行动软弱的人,让具有如此典型性格弱点的人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冲突的曲折性,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原因使得剧情异常复杂、激烈、难于琢磨和出乎观众的预料。
二、 语言表现形式各有侧重。
两部悲剧作品虽然都有着对白、独白、旁白和唱等基本方式,但二者的侧重大不相同。《俄》多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对白和歌队的合唱平分秋色来完成剧作。例如:
“俄狄浦斯王:你说什么?难道波吕博斯不是我的父亲?
报信人: 正像我不是你的父亲,他也同样不是。
俄狄浦斯王:我的父亲怎能和你这个同我没关系的人同样不是?
报信人:你不是他生的,也不是我生的。
俄狄浦斯王:那么他为什么称我做他的儿子呢?
报信人: 告诉你吧,是因为他从我手中把你当一件礼物接受下来。
俄狄浦斯王:但是他为什么十分爱别人送的孩子呢?
报信人: 他从前没有儿子,所以才这样爱你。”
整部戏充满着如此适合于表现人物个性的质朴自然、富于行动性和潜台词的对白,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明快质朴,与优美的合唱形成相互辉映的“悲剧诗”。合唱包括:进场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并且配有歌队队长,可见,“白”和“唱”在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哈》则以诗化的性格语言和众多大段的独白见长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使人物性格更加深刻丰满。“从写人到刻画富有个性的戏剧性格,再到描摹独特的灵魂,显示了人类戏剧艺术创作不断深化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的历史性转型。”〔5〕《哈》剧正是按照人物的身份和处境不同,用不同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或文雅或粗俗,或哲理或抒情,或朴实或华美。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渴望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但由于早期英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既忧郁绝望而又充满理想,既行为踌躇而又语言果断,既向往平等的人际关系又蔑视平民,不懂得发动群众。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例如,第三幕第三场末了哈姆雷特的独白
哈姆雷特:现在容易动手了, 当他在祈祷时; 我现在就下手杀了他...[拔出佩剑]
... 然后他就直接上天堂; 这就算是复了仇?这还需三思:一个恶徒杀了我的父亲,
而我--父亲的独子--却保送此恶徒登上天堂;什么, 这等於是成全了他; 这不算是复仇。
他在我父亲未经悔过、罪恶贯盈时把他杀害;
上帝对他的这笔账此时是如何的看法, 除了神之外, 有谁晓得?
依凡人之推理, 这应算是个重罪; 但是,假如我正当他在忏悔时把他杀死,
那他为此旅程已作了充份的准备工作;
我能算是复了仇吗? 不!
回鞘去罢, 宝剑呀, 让我寻个更好的机会: ”
此段独白是哈姆雷特犹豫杀不杀克劳狄斯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的优柔寡断和行动的软弱,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不知所措寻找借口,这也使剧情更加具有了戏剧效果。再如:第三幕第一场“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
“哈姆雷特:{自言自语}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此段独白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三、语言表达方式体现性格化。
性格化的语言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性格化,《哈》剧语言的基调沉闷、压抑和悲愤,主人公哈姆雷特思想的矛盾和性格的优柔应以语调低、语气沉、语速慢的性格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现。
而戏剧《俄狄浦斯王》的语言基调先是勃勃向上,激烈的与命运抗争,主人公开始不相信命运,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机会,此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气沉、语速适中、声音浑厚有力而且充满激情。但当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此时又转为语调更低、语气更沉、语速转慢、内心依据丰富,基调充满着悲壮和豪放。当俄狄浦斯王创痛巨深的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在如此惨烈的现实面前、在百般抗争而不可改变命运安排的情况下,他彻底绝望和崩溃了,声嘶力竭、悲愤至极。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6]”让我们欣赏悲剧、感动悲剧、思考悲剧,尽情的在悲剧壮美的语言艺术里比较和提炼。
参考文献:
[1]周安华主编《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董键、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04-17 11:52:00 ] 作者:张云 编辑:studa20
摘要: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哈姆雷特》由于创作时代不同,它们所展现出的主题思想、人生思考、语言特点等必然各具特色,本文将从两部悲剧的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浅析二者的不同。
关键词:悲剧;命运;性格;《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
一谈到悲剧,人们往往会想到无助、绝望,甚至死亡,这自然而然会引起人们对生存的渴望与珍惜,对人生存在意义的认识和思考,也许,这就是悲剧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诞生于古希腊时期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下简称《俄》)和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下简称《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戏剧的震撼,更是两个时代的烙印。无疑,两种悲剧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各具特点,接下来将从语言文本内容、语言表现形式、语言表达方式三方面谈谈二者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一、 语言文本内容体现时代特点。
古希腊时期人们对宇宙、对自然知之甚少,坚信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主宰命运,于是,悲剧的主人公大都是神或英雄,他们崇尚事迹和精神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戏剧创作也同样与命运的不可改变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悲剧《俄》就是一部典型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代表作,“也是命运悲剧的最高诠释。”〔1〕所谓命运“代表着一种人对其无能为力反而被其支配的巨大的‘客观势力’。” 〔2〕这里的客观势力是指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神灵崇拜或族权、君权崇拜至高无上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人们无法克服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实。“由于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相信神的力量,认为神主掌一切,因此产生了命运观。” 〔3〕《俄》我们通常把它称为命运悲剧,讲述的是一位被国人视为救星的俄狄浦斯王在命运的安排下,铸成杀父取母而不自知的大错,一旦真相大白,他经受了巨大的痛苦,愤而自残双目,自我放逐,归于毁灭。主人公虽然不屈不挠的与命运相抗争,但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的摆弄。当男主人公俄狄浦斯王面对现实、面对命运,他无能为力,面对两位女儿,他哀鸣:
“什么耻辱你们少得了呢?‘你们的父亲杀了他的父亲;把种子撒在生身母亲那里,从自己出生的地方生了你们。你们会这样挨骂的;谁还会娶你们呢?啊,孩子们,没有人会;显然你们命中注定不结婚、不生育、憔悴而死。”
莎翁的《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悲剧作品,这一时期神学的地位不断下降,对人的价值的认知不断提升,尊重人,尊重生命,追求价值等观念深入人心,肯定“人”,“叫人觉醒、发扬主体性的戏剧〔4〕”主题表达在戏剧《哈》的台词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此剧是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经典,通常被我们称作是一部性格悲剧。丹麦老王突然驾崩,王子哈姆雷特得知叔叔克劳狄斯继承王位并娶了自己的母亲——王后为妻,心中充满了忧伤和愤怒。父王的鬼魂出现,诉说了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要哈姆雷特替父报仇。证实了鬼魂的冤情后,气愤的哈姆雷特却误杀了自己恋人的父亲——大臣波罗涅斯。最终,王子与波罗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决斗,克劳狄斯为王子安排的毒酒被王后误饮而亡,克劳狄斯准备的毒剑刺伤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刺到了克劳狄斯自己身上。《哈》剧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对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描写。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深邃而行动软弱的人,让具有如此典型性格弱点的人作为复仇任务的承担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戏剧冲突的曲折性,由于哈姆雷特的性格原因使得剧情异常复杂、激烈、难于琢磨和出乎观众的预料。
二、 语言表现形式各有侧重。
两部悲剧作品虽然都有着对白、独白、旁白和唱等基本方式,但二者的侧重大不相同。《俄》多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对白和歌队的合唱平分秋色来完成剧作。例如:
“俄狄浦斯王:你说什么?难道波吕博斯不是我的父亲?
报信人: 正像我不是你的父亲,他也同样不是。
俄狄浦斯王:我的父亲怎能和你这个同我没关系的人同样不是?
报信人:你不是他生的,也不是我生的。
俄狄浦斯王:那么他为什么称我做他的儿子呢?
报信人: 告诉你吧,是因为他从我手中把你当一件礼物接受下来。
俄狄浦斯王:但是他为什么十分爱别人送的孩子呢?
报信人: 他从前没有儿子,所以才这样爱你。”
整部戏充满着如此适合于表现人物个性的质朴自然、富于行动性和潜台词的对白,丝丝入扣、层层递进,明快质朴,与优美的合唱形成相互辉映的“悲剧诗”。合唱包括:进场歌、第一合唱歌、第二合唱歌、第三合唱歌、第四合唱歌,并且配有歌队队长,可见,“白”和“唱”在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哈》则以诗化的性格语言和众多大段的独白见长来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使人物性格更加深刻丰满。“从写人到刻画富有个性的戏剧性格,再到描摹独特的灵魂,显示了人类戏剧艺术创作不断深化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古典戏剧向现代戏剧的历史性转型。”〔5〕《哈》剧正是按照人物的身份和处境不同,用不同的语言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语言或文雅或粗俗,或哲理或抒情,或朴实或华美。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渴望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但由于早期英国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导致这种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既忧郁绝望而又充满理想,既行为踌躇而又语言果断,既向往平等的人际关系又蔑视平民,不懂得发动群众。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例如,第三幕第三场末了哈姆雷特的独白
哈姆雷特:现在容易动手了, 当他在祈祷时; 我现在就下手杀了他...[拔出佩剑]
... 然后他就直接上天堂; 这就算是复了仇?这还需三思:一个恶徒杀了我的父亲,
而我--父亲的独子--却保送此恶徒登上天堂;什么, 这等於是成全了他; 这不算是复仇。
他在我父亲未经悔过、罪恶贯盈时把他杀害;
上帝对他的这笔账此时是如何的看法, 除了神之外, 有谁晓得?
依凡人之推理, 这应算是个重罪; 但是,假如我正当他在忏悔时把他杀死,
那他为此旅程已作了充份的准备工作;
我能算是复了仇吗? 不!
回鞘去罢, 宝剑呀, 让我寻个更好的机会: ”
此段独白是哈姆雷特犹豫杀不杀克劳狄斯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性格的优柔寡断和行动的软弱,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不知所措寻找借口,这也使剧情更加具有了戏剧效果。再如:第三幕第一场“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
“哈姆雷特:{自言自语}
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
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
并将其克服。
此二抉择, 究竟是哪个较崇高?
死即睡眠, 它不过如此!
倘若一眠能了结心灵之苦楚与肉体之百患,
那么, 此结局是可盼的!
死去, 睡去...
但在睡眠中可能有梦, 啊, 这就是个阻碍:
当我们摆脱了此垂死之皮囊,
在死之长眠中会有何梦来临?
它令我们踌躇……”
此段独白使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三、语言表达方式体现性格化。
性格化的语言决定了语言表达的性格化,《哈》剧语言的基调沉闷、压抑和悲愤,主人公哈姆雷特思想的矛盾和性格的优柔应以语调低、语气沉、语速慢的性格化语言表达方式来展现。
而戏剧《俄狄浦斯王》的语言基调先是勃勃向上,激烈的与命运抗争,主人公开始不相信命运,不屈不挠、不放弃任何一个与命运抗争的机会,此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语气沉、语速适中、声音浑厚有力而且充满激情。但当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捉弄,此时又转为语调更低、语气更沉、语速转慢、内心依据丰富,基调充满着悲壮和豪放。当俄狄浦斯王创痛巨深的面对命运所呈现的一切时,他痛彻心扉,绝望而又无助的哭嚎出:
“婚礼啊,婚礼啊,你生了我;生了之后,又给你的孩子生孩子。你造成了父亲、哥哥、儿子,以及新娘、妻子、母亲的乱伦关系:人间最可耻的事。”
在如此惨烈的现实面前、在百般抗争而不可改变命运安排的情况下,他彻底绝望和崩溃了,声嘶力竭、悲愤至极。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6]”让我们欣赏悲剧、感动悲剧、思考悲剧,尽情的在悲剧壮美的语言艺术里比较和提炼。
参考文献:
[1]周安华主编《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董键、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3]〔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著《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展开全部
论《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雕塑的艺术风格
摘要: 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存在于空间,呈现于空间,也展开于空间。雕塑使得人的精神意义,文化意义和景观意义,相互交织而又相辅相成。雕塑升华了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的环境,从培育的意义上,催生并建构了雕塑。
关键字: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特点、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杀父取母的故事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个女儿:分别是安提戈涅及伊斯墨涅;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及波吕涅克斯。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艺术风格的本质。第一,风格是一种感性的事实,当然也是一种美学事实。第二,风格是一种模式概念。作为一种模式概念,建筑的风格最具典型性。古希腊罗马的柱式系统,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核心。中国古典建筑理论种有“形制”之说,“形制”就可以理解为样式的代称,属于风格的一个部分。第三,风格是一个历史概念。第四,风格是一种“距离”概念。第五,风格是一个个性学概念,充分体现了差别性,排他性,离心性,异质性和可识性。第六,风格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个同质性概念,具有聚合性和向心性。例如,当我们在谈到立体主义这个风格总体的时候,在此名目下或在此类型下,就会有一大批风格相近,观点相似的艺术家被聚合起来。
而《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雕塑具备艺术风格的悲剧性。
悲剧性是只那种与显示种的悲哀、悲倯和悲气仓类的似的审美情态或风格。悲剧意识并不固着于悲哀的感受和痛苦的心结,而是一种超越真实的痛苦的静观状态,或者是一种预先觉知悲剧结局的泰然自若和心定神闲。
而悲剧的实质,正如谢林所说:“在于主体种的自由于客观者的必然之实际的斗争;这以东征的结局并不是此方或彼方被战胜,而是两方既成为战胜者,又成为悲战胜者——完全的不可区分。”
除去《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雕塑具备这样的悲剧风格外,同时还具备雕塑的共同的特性。
雕塑的产生显然与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绘画有很大区别。绘画主要是为了创造一种记忆模式并且使之恒久化:而雕塑主要是来自于一种超越自然的孕生的冲动。雕塑家使用石头,木头和青铜这些没有生命的物质获得了艺术生命和审美生命——古希腊神话关于雕刻家皮格马利翁制作的石雕变美女的故事,算得上雕塑“创生”的经典例证——而且更重要的是,雕刻家使自己的创造具有了神圣的价值和意义。
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的特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空间性与体量感。
作为三维的实体形象,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存在于空间,呈现于空间,也展开于空间。因此,空间真实的,实体的空间,是雕塑的存身立命之所。作为体积和体量的艺术,雕塑必须占有空间,通过空间来展现艺术的美丽。同时,雕塑也塑造空间,建构空间,活化空间。除了建筑和园林,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与雕塑的建构性一较高下。一座雕塑,无论是置于室内还是街头广场:无论是小型的胸像摆设,还是巨型的城市雕塑,当它一进入空间,就会改变原有的空间格局和性质。
第二,瞬间性、恒久性和沧桑感
在视觉艺术种,摄影、绘画、雕塑都具有瞬间性的特征,但是,相比而言,雕塑在统摄和展现生命的瞬间性方面有其独具的特点。
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的恒久性和沧桑感,在于看到其雕塑就能想到《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剧情,使人的心灵又很大的感伤。
与雕塑的物性特征紧密相关。古代的雕塑,大多采用石头和青铜铸成,由于材料在抗御侵蚀方面比任何纸质或布质的绘画更具有优势,因而,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观赏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年代的雕塑杰作,但是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看到与雕塑同样古老的绘画艺术作品。因此,在所有的艺术种,雕塑的恒久性是最突出的。由于久经风雨,雕塑,尤其是比较古老的雕塑,不是显示出品相的残缺,就是暴露出自然的淘洗和历史的激荡中留下的风化印迹。
第三,虚拟性和象征性。
雕塑的虚拟性和象征性,有时也直接受某种某种文化原型的控制,同时也受惯例的形象创造的制约。雕塑采用的象征和虚拟手法,其实同样来自于这种被动的压力和限制,因为雕塑的材料和表达方式决定了它无法用绘画方式细致地,翔实的,完整的描绘对象。雕塑必须以最俭省的最富有现力和语言,最具成效第塑造形象,揭示主题。而要达此目的,最佳的方法就是象征和虚拟。
正因为此,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就更多些诗的特性,造型优美,风格明快,语言简洁,充满了象征性和暗示性,而且非常感性,具有材料的质感和触感。
摘要: 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存在于空间,呈现于空间,也展开于空间。雕塑使得人的精神意义,文化意义和景观意义,相互交织而又相辅相成。雕塑升华了人的精神面貌和人的环境,从培育的意义上,催生并建构了雕塑。
关键字: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特点、
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忒拜的国王,是国王拉伊奥斯和王后约卡斯塔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杀父取母的故事拉伊奥斯年轻时曾经劫走国王佩洛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他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儿子所杀死,为了逃避命运,拉伊奥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般地扶养长大。俄狄浦斯长大后,因为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科林斯国王与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为避免神谕成真,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来。俄狄浦斯流浪到忒拜附近时,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其中正包括了他的亲生父亲。当时的忒拜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所困,因为他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将对方撕裂吞食。忒拜为了脱困,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约卡斯塔为妻。后来正是由俄狄浦斯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忒拜。他也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生了两个女儿:分别是安提戈涅及伊斯墨涅;两个儿子:埃忒奥克洛斯及波吕涅克斯。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国王因此向神只请示,想要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奥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震惊不已的约卡斯塔羞愧地上吊自杀,而同样悲愤不已的俄狄浦斯,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艺术风格的本质。第一,风格是一种感性的事实,当然也是一种美学事实。第二,风格是一种模式概念。作为一种模式概念,建筑的风格最具典型性。古希腊罗马的柱式系统,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筑风格的核心。中国古典建筑理论种有“形制”之说,“形制”就可以理解为样式的代称,属于风格的一个部分。第三,风格是一个历史概念。第四,风格是一种“距离”概念。第五,风格是一个个性学概念,充分体现了差别性,排他性,离心性,异质性和可识性。第六,风格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一个同质性概念,具有聚合性和向心性。例如,当我们在谈到立体主义这个风格总体的时候,在此名目下或在此类型下,就会有一大批风格相近,观点相似的艺术家被聚合起来。
而《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雕塑具备艺术风格的悲剧性。
悲剧性是只那种与显示种的悲哀、悲倯和悲气仓类的似的审美情态或风格。悲剧意识并不固着于悲哀的感受和痛苦的心结,而是一种超越真实的痛苦的静观状态,或者是一种预先觉知悲剧结局的泰然自若和心定神闲。
而悲剧的实质,正如谢林所说:“在于主体种的自由于客观者的必然之实际的斗争;这以东征的结局并不是此方或彼方被战胜,而是两方既成为战胜者,又成为悲战胜者——完全的不可区分。”
除去《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雕塑具备这样的悲剧风格外,同时还具备雕塑的共同的特性。
雕塑的产生显然与其他艺术形式,特别是绘画有很大区别。绘画主要是为了创造一种记忆模式并且使之恒久化:而雕塑主要是来自于一种超越自然的孕生的冲动。雕塑家使用石头,木头和青铜这些没有生命的物质获得了艺术生命和审美生命——古希腊神话关于雕刻家皮格马利翁制作的石雕变美女的故事,算得上雕塑“创生”的经典例证——而且更重要的是,雕刻家使自己的创造具有了神圣的价值和意义。
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的特性,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空间性与体量感。
作为三维的实体形象,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存在于空间,呈现于空间,也展开于空间。因此,空间真实的,实体的空间,是雕塑的存身立命之所。作为体积和体量的艺术,雕塑必须占有空间,通过空间来展现艺术的美丽。同时,雕塑也塑造空间,建构空间,活化空间。除了建筑和园林,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可以与雕塑的建构性一较高下。一座雕塑,无论是置于室内还是街头广场:无论是小型的胸像摆设,还是巨型的城市雕塑,当它一进入空间,就会改变原有的空间格局和性质。
第二,瞬间性、恒久性和沧桑感
在视觉艺术种,摄影、绘画、雕塑都具有瞬间性的特征,但是,相比而言,雕塑在统摄和展现生命的瞬间性方面有其独具的特点。
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的恒久性和沧桑感,在于看到其雕塑就能想到《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剧情,使人的心灵又很大的感伤。
与雕塑的物性特征紧密相关。古代的雕塑,大多采用石头和青铜铸成,由于材料在抗御侵蚀方面比任何纸质或布质的绘画更具有优势,因而,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观赏到古希腊罗马甚至更早年代的雕塑杰作,但是很难或者几乎不可能看到与雕塑同样古老的绘画艺术作品。因此,在所有的艺术种,雕塑的恒久性是最突出的。由于久经风雨,雕塑,尤其是比较古老的雕塑,不是显示出品相的残缺,就是暴露出自然的淘洗和历史的激荡中留下的风化印迹。
第三,虚拟性和象征性。
雕塑的虚拟性和象征性,有时也直接受某种某种文化原型的控制,同时也受惯例的形象创造的制约。雕塑采用的象征和虚拟手法,其实同样来自于这种被动的压力和限制,因为雕塑的材料和表达方式决定了它无法用绘画方式细致地,翔实的,完整的描绘对象。雕塑必须以最俭省的最富有现力和语言,最具成效第塑造形象,揭示主题。而要达此目的,最佳的方法就是象征和虚拟。
正因为此,雕塑《俄狄浦斯与安提戈涅》就更多些诗的特性,造型优美,风格明快,语言简洁,充满了象征性和暗示性,而且非常感性,具有材料的质感和触感。
参考资料: QQ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