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是北京的一个村子吗?
9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不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又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中关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肇始于北京市海淀区,于1980至90年代发展成“电子一条街”。
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周边的人们,特别是周边各大高校的学生们习惯玩笑性地简称其为“村子”。
中关村现在已经成为覆盖北京市十六个区县和天津市滨海中关园,跨行政区域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也被誉为“中国的硅谷”。2016年1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联合成立中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的全面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扩展资料:
中关村位于北京城区的西北部的海淀区,中心位于西北三环和西北四环中间,向各个方向有所延伸。
现在,作为北京市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中关村已经不仅仅在海淀区发展,而是已经形成“一区十六园”的空间格局,
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关村
展开全部
中关村村址立碑早已尘埃落定
1949年以前,中关村是个有70户住家、276口人的自然小村,它以经营农业为主,周围的坟地占了土地的30%多。那时派出所的旧警察在村子里做户口登记时使用的地址就是“中关村”。就把这个小村作为第一个阶段,叫中关村自然村阶段吧。
中关村自然村的范围不是十分大,其东界南起保福寺(在今天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原子能所一线)至蓝旗营西门北侧(今天蓝旗营西红绿灯北清华大学泵房处);北从蓝旗营西门北侧沿旱河经与于振周果园为邻至今天中关村二小南侧为中关村自然村的西北边界;南与东大院(今四环路南)相邻至保福寺为中关村自然村的南界。
1949年以前,中关村自然村归北平市十八区十八保管辖,十八保设在保福寺,下辖保福寺村、中关村自然村、蓝旗营和三才堂村。这个十八保的范围是个比中关村自然村更大的区域范围。当时,中关村自然村是十八保属下的第五、第六甲。土改以后,十八保被保福寺行政村所取代,中关村自然村为第五闾、第六闾。再后来又称保福寺行政村为保福寺乡。1956年保福寺乡又与大钟寺乡合并成为新的大钟寺乡。
1952年,中国科学院确定了以中关村院址的规划,中关村自然被划进了中国科学院的建设蓝图的范围内。由于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形成新的北京大学,1952年底,中关村自然村北部的土地从中国科学院原有的建设蓝图中划出,划出的部分形成了北大的中关园。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自然村剩下的范围里及其保福寺村、蓝旗营和三才堂村的部分土地上征地进行建设。到1959年,中关村自然村已经被中国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和北区宿舍全部覆盖。此一时期,“中关村”和“科学院”一个作为地名、一个作为单位名称可以相互代用。中关村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名概念,已经被各方接受。这一时期为中关村初期建设阶段。
至1959年7月,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家属宿舍人口已经发展到有家属1971户、7572人。由于人员居住比较集中,但迁报户口、办理粮食、结婚登记等手续需要去大钟寺派出所,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因此中国科学院要求成立办事处、派出所。海淀区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决定不成立办事处,只成立一个居民工作站,全名为“东升人民公社中关村居民工作站”,具体工作仍由大钟寺大队领导。同时为了照顾蓝旗营、三才堂666户,2802人,(农民50户、217人)迁报户口,办理粮食去大钟寺的困难,将两自然村划入(中关村)。到这个时候,中关村仍然归海淀区东升公社大钟寺大队管辖,只成立了一个中关村居民工作站和一个派出所。在北京市政府的督促下,海淀区于1960年底批准成立中关村街道,1961年中关村街道正式成立。
从这个时期起,中关村开始作为北京市的基本行政单位。中关村下辖科学院宿舍、科学院在中关村各研究所以及蓝旗营、保福寺、三才堂等自然村。
1961年以后,中关村南区宿舍已经形成。到1980年前后,中关村范围除了包括保福寺、三才堂、蓝旗营等村外,还包括石家坟、大泥洼、黄庄东等自然村,范围基本就是现在海淀中关村街道管辖的范围。这一时期的是中关村街道发展成熟阶段。
归纳起来可以将中关村范围的概念归纳为“十八保”的中关村自然村时期、中国科学院确定中关村作为院址时的保福寺行政村(保福寺乡)时期、中国科学院进入以后中关村的建设时期、1961年以后的中关村街道管理初期,以及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示范区成立前的中关村街道管理的成熟期。有了中关村这些不同时期的区域范围,在以后讨论起中关村的事情来,就比较容易说清楚。
“中关村”的历史回顾
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改革大潮直接激发了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 北京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感,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 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拔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还不是高技术企业,而只能说是高技术企业雏型,但它却使人们看到了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或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那样的高技术企业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有关“科研人员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研究院所是否应办经济实体”等种种争议。
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理论上解决了关于中关村的争议。科技人员转向经济,兴办高技术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从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中关村的民营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先后建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开创性为我国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6年12月,《人民日报》以“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这里孕育”为题,向社会各界宣传报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长与发展情况。在此同时,7个城市的100多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研究”和“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律,这两个课题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搞高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统地对高新区发展的概念、模式、项目、选址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发布,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两年中,中关村的高技术企业发展到了400多家,并在实践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根据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对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总结,肯定了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方向,并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标志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从此进入了不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发展阶段。
二、从1988年到1998年:北京试验区发展期。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十八条),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科学院、各大专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来到试验区,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试验区成立后现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随后的两年,尽管全国范围内存在经济调整与市场疲软等因素,在全国宏观经济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试验区仍然保持了超常规的增长。从1987年底到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平均增长53.9%,36.9%,64.5%,125.7%。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掀起中国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现代建设的高潮,为中关村的兴盛注入新的活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更为活跃。1993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一新形势的推动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深刻总结了创业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这是在明确建立新经济体制时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共健康发展”。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反响。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研究北京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包括海淀试验区、丰台园区、昌平园区在内的一区多园格局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建立相应的市级管理机构:市试验区管委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若干规定》(新十八条)。1999年初,颁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33条”)。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回答者:一滴阳光 - 经理 五级 9-30 14:32
1949年以前,中关村是个有70户住家、276口人的自然小村,它以经营农业为主,周围的坟地占了土地的30%多。那时派出所的旧警察在村子里做户口登记时使用的地址就是“中关村”。就把这个小村作为第一个阶段,叫中关村自然村阶段吧。
中关村自然村的范围不是十分大,其东界南起保福寺(在今天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原子能所一线)至蓝旗营西门北侧(今天蓝旗营西红绿灯北清华大学泵房处);北从蓝旗营西门北侧沿旱河经与于振周果园为邻至今天中关村二小南侧为中关村自然村的西北边界;南与东大院(今四环路南)相邻至保福寺为中关村自然村的南界。
1949年以前,中关村自然村归北平市十八区十八保管辖,十八保设在保福寺,下辖保福寺村、中关村自然村、蓝旗营和三才堂村。这个十八保的范围是个比中关村自然村更大的区域范围。当时,中关村自然村是十八保属下的第五、第六甲。土改以后,十八保被保福寺行政村所取代,中关村自然村为第五闾、第六闾。再后来又称保福寺行政村为保福寺乡。1956年保福寺乡又与大钟寺乡合并成为新的大钟寺乡。
1952年,中国科学院确定了以中关村院址的规划,中关村自然被划进了中国科学院的建设蓝图的范围内。由于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形成新的北京大学,1952年底,中关村自然村北部的土地从中国科学院原有的建设蓝图中划出,划出的部分形成了北大的中关园。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自然村剩下的范围里及其保福寺村、蓝旗营和三才堂村的部分土地上征地进行建设。到1959年,中关村自然村已经被中国科学院的几个研究所和北区宿舍全部覆盖。此一时期,“中关村”和“科学院”一个作为地名、一个作为单位名称可以相互代用。中关村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名概念,已经被各方接受。这一时期为中关村初期建设阶段。
至1959年7月,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家属宿舍人口已经发展到有家属1971户、7572人。由于人员居住比较集中,但迁报户口、办理粮食、结婚登记等手续需要去大钟寺派出所,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因此中国科学院要求成立办事处、派出所。海淀区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决定不成立办事处,只成立一个居民工作站,全名为“东升人民公社中关村居民工作站”,具体工作仍由大钟寺大队领导。同时为了照顾蓝旗营、三才堂666户,2802人,(农民50户、217人)迁报户口,办理粮食去大钟寺的困难,将两自然村划入(中关村)。到这个时候,中关村仍然归海淀区东升公社大钟寺大队管辖,只成立了一个中关村居民工作站和一个派出所。在北京市政府的督促下,海淀区于1960年底批准成立中关村街道,1961年中关村街道正式成立。
从这个时期起,中关村开始作为北京市的基本行政单位。中关村下辖科学院宿舍、科学院在中关村各研究所以及蓝旗营、保福寺、三才堂等自然村。
1961年以后,中关村南区宿舍已经形成。到1980年前后,中关村范围除了包括保福寺、三才堂、蓝旗营等村外,还包括石家坟、大泥洼、黄庄东等自然村,范围基本就是现在海淀中关村街道管辖的范围。这一时期的是中关村街道发展成熟阶段。
归纳起来可以将中关村范围的概念归纳为“十八保”的中关村自然村时期、中国科学院确定中关村作为院址时的保福寺行政村(保福寺乡)时期、中国科学院进入以后中关村的建设时期、1961年以后的中关村街道管理初期,以及中关村高科技产业示范区成立前的中关村街道管理的成熟期。有了中关村这些不同时期的区域范围,在以后讨论起中关村的事情来,就比较容易说清楚。
“中关村”的历史回顾
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8年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1978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拉开了中国现代改革的序幕。改革大潮直接激发了中国最大的高智力知识密集区 北京中关村。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感,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关村率先创办了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 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其基本原则是:科技人员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转化规律,市场经济规律,不要国家拔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依法自主决策。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还不是高技术企业,而只能说是高技术企业雏型,但它却使人们看到了在中国条件下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或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那样的高技术企业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有关“科研人员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研究院所是否应办经济实体”等种种争议。
1982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从理论上解决了关于中关村的争议。科技人员转向经济,兴办高技术企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改革开放的大势所趋。
1983年1月,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从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中关村的民营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此后,中关村地区民营科技企业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先后建立。到1986年底,中关村各类开发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渐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以开发、经营电子产品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国科技知识分子的开创性为我国改革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6年12月,《人民日报》以“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这里孕育”为题,向社会各界宣传报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长与发展情况。在此同时,7个城市的100多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研究”和“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调查与研究”,经过3年的努力,第一次系统、全面、理性地研究了高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规律,这两个课题不仅从理论上肯定了我国搞高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且系统地对高新区发展的概念、模式、项目、选址和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随着国务院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决定的发布,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出现了勃勃生机。两年中,中关村的高技术企业发展到了400多家,并在实践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技工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1988年初,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根据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对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总结,肯定了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方向,并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标志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从此进入了不仅合理而且合法的正常发展阶段。
二、从1988年到1998年:北京试验区发展期。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十八条),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科学院、各大专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来到试验区,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试验区成立后现呈迅速增长的态势。
随后的两年,尽管全国范围内存在经济调整与市场疲软等因素,在全国宏观经济环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试验区仍然保持了超常规的增长。从1987年底到1991年底,试验区企业由148家急剧增加到1300余家,年技工贸总收入由7亿元增到37亿元,年工业产值从4.8亿元(1988)增到12亿元,上缴税金由0.25亿元增到1.5亿元,年出口创汇由300万美元增到4500万美元,后四项指标年平均增长53.9%,36.9%,64.5%,125.7%。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掀起中国改革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现代建设的高潮,为中关村的兴盛注入新的活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更为活跃。1993年6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一新形势的推动下,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深刻总结了创业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率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即“资本股份化、产业规模化、技术创新化、融资多元化、管理科学化、经济国际化”。这是在明确建立新经济体制时期,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新阶段。
1995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共健康发展”。在全国上下引起极大反响。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重新研究北京经济发展战略,建立包括海淀试验区、丰台园区、昌平园区在内的一区多园格局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建立相应的市级管理机构:市试验区管委会,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到突出地位。
1998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若干规定》(新十八条)。1999年初,颁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即“33条”)。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原则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规划。随后,“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回答者:一滴阳光 - 经理 五级 9-30 14:32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中关村本是从属于海甸镇(海淀区海淀镇的古名)的一个小村,后来随着电子行业的兴起发展成为了北京著名的电子商业园区,并逐渐吞并了海淀镇,现在都以“中关村”代言电子产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看了你就知道了。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海淀园位于海淀区,其中建有1.8平方公里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4平方公里的永丰中试基地;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五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四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中关村地区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此寄予厚望。科技园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改善中关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地区建成: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转变的改革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科技工业园区。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全年完成增加值326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1067.6亿元,出口创汇20亿美元,上缴税费61.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0.1%、44.2%、63.7%、1.1倍和51.0%,对北京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企业180家。一大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孵化器。
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分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到99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1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7.7%;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达32.6亿美元。
国家为促进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给予了优惠政策:自开办之日起,三年内免征所得税,第四至第六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第七年起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企业出口产品的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40%以上的,减按10%税率征收所得税等。
中关村科技园区愿意同世界各国企业和机构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开展多领域、多样化的广泛合作,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海淀园位于海淀区,其中建有1.8平方公里的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和4平方公里的永丰中试基地;丰台园位于南郊的丰台区,昌平园位于北郊的昌平区,作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园面积各占地5平方公里;亦庄科技园位于北京东南郊京津唐高速公路起点,面积7平方公里;电子城科技园位于首都东北郊酒仙桥,面积10.5平方公里,五个科技园共同构成了沿京城四环路布局的颇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产业带。
中关村地区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拥有一流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此寄予厚望。科技园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改善中关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关村地区建成: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转变的改革试验区和世界一流的科技工业园区。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过去的10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发展始终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679亿元,全年完成增加值326亿元,工业总产值(现价)1067.6亿元,出口创汇20亿美元,上缴税费61.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0.1%、44.2%、63.7%、1.1倍和51.0%,对北京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以上,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涌现出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企业。目前园区拥有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企业180家。一大批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形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各类孵化器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摇篮。目前,园区内拥有丰台科技创业中心(设有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IBI)、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清华科技园等孵化器。
中关村科技园区十分重视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充分利用国际各类资本发展高科技产业。到99年底,园区拥有三资企业1100多家,约占企业总量的17.7%;外商投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达32.6亿美元。
国家为促进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给予了优惠政策:自开办之日起,三年内免征所得税,第四至第六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第七年起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企业出口产品的产值达到当年总产值40%以上的,减按10%税率征收所得税等。
中关村科技园区愿意同世界各国企业和机构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开展多领域、多样化的广泛合作,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