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1966年在新泰发现的“智人牙齿化石”证明,早在五万年前,泰山一带就有人类活动。1959年在大汶口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说明,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也表明了几千年前,以泰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是我国古代文化一个重要发源地。传说少皞居曲阜,舜耕历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关系。泰山一带地处黄河下游,远古时期经常是洪水泛滥为灾,为什么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产先进、文化发达的地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时都谈到治水问题。我想上述问题,也和治水有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当洪水泛滥时,都依托泰山,向高处转移;等到洪水过去之后,这里又变成大片适宜农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所以治理洪水,变害为利,就成了远古时期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大事,并造就了像舜、禹、益这样的治水专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们祖先生产和生活以及创造文明的基础。《尚书·舜典》中称泰山为“岱宗”,据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为历代之祖,也就是说,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证明,泰山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区的人们不断向外地疏散迁徙。他们虽然远离泰山,但仍然视泰山为自己的故乡,死后灵魂还要返回故土。如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胡母班》、《蒋济亡儿》、《贾文合》等民间神话传说,直到宋代《太平广记》中的《集异记》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书,均记录了人们死后魂归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国这一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上下流行数千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穷乡僻壤中还到处可见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护。此外,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挟泰山以超北海”、“重于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识泰山”等譬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这一切都说明泰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尊贵和崇高地位。
历代帝王的封禅泰山,对于泰山崇高地位的确立与泰山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封禅之说,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原文已佚,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曾节引其片断。据说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禅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业和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认,亦即奉天承运、君权神授。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自以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禅泰山,但管仲认为齐桓公还不够资格,因而作罢。以后鲁国三卿之一季氏“旅于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样遭到孔子的反对,认为是非礼的行动。真正把古代封禅神话变成事实的应首推秦始皇帝。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完全具备了封禅泰山的资格。于是在统一全国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亲率千乘万骑,大小臣工巡狩山东,封泰山,禅梁父,并立石颂德,成了有历史记载以来封禅泰山的第一个封建帝王。其后历代帝王不断有封禅活动,著名的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禅以后,直至清代,历代帝王虽没有再举行过封禅大典,但仍据祀典按时派遣官员祭告泰山,或亲临致祭。如清朝乾隆皇帝来泰山就多达十一次。当然,不论是封禅还是祭祀泰山,现在看来,都属于封建迷信活动,且有其政治目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些活动,也给泰山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了泰山的历史内容。
泰山不仅是历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国古代文化大体有三个系统: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这三系统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从祭祀东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从山下到山顶几乎所有的重要宫观庙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属于道教的建筑。金元之际兴起于山东半岛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势力。全真教大师栖霞人丘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庙西北隅的长春观任主持,后由元帝赐其庙号为妙真观,庙中原有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张志纯曾募化扩建泰山顶上的庙宇,“累岁乃成”,其诗友杜仁杰《天门铭序》称其有“破天荒”之功。普照寺,可视为佛教文化的代表。据说始建于北朝,重建于金代,是泰山现存唯一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明初朝鲜名僧满空禅师等人渡海至山东,于宣德三年(1428)领得度牒来普照寺,为重开山门之祖。清初诗僧元玉(号石堂)也在此做过主持,著有《石堂集》。普照寺是清代禅宗的著名寺院。泰山书院则代表着儒家文化。可惜已经废弃,仅存遗址。泰山书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孙复、石介、胡瑗读书讲学的地方,号称“宋初三先生”。黄宗羲《宋元学案·序录》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为之先河。”这说明泰山学派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泰山书院治学严谨刻苦,注重学以致用,为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建议恢复泰山书院,把泰山书院建成一个现代教育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上述儒释道三大派的文化,通过泰山历代建筑、书画石刻,以及有关泰山大量的名人题咏,各种文物古迹,而充分表现出来,使泰山成为文化名山。有人说泰山是历代书法石刻艺术的长廊,也有人说泰山是古代建筑的博览会,这都是当之无愧的。我以为泰山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泰山,开发泰山,不仅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而且也是我们泰山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诗经·鲁颂·閟宫》有两句话:“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我斗胆改动其中一个字,曰:“泰山岩岩,万邦所瞻。”就以此作为向世界名山泰山的献礼吧!
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区的人们不断向外地疏散迁徙。他们虽然远离泰山,但仍然视泰山为自己的故乡,死后灵魂还要返回故土。如汉代乐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晋代干宝《搜神记》中的《胡母班》、《蒋济亡儿》、《贾文合》等民间神话传说,直到宋代《太平广记》中的《集异记》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书,均记录了人们死后魂归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国这一古老的宗教神话传说,上下流行数千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甚至在穷乡僻壤中还到处可见刻有“泰山石敢当”字样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护。此外,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挟泰山以超北海”、“重于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识泰山”等譬喻,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这一切都说明泰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尊贵和崇高地位。
历代帝王的封禅泰山,对于泰山崇高地位的确立与泰山文化的发展,在客观上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封禅之说,最早见于《管子·封禅篇》,原文已佚,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曾节引其片断。据说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禅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业和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认,亦即奉天承运、君权神授。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自以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禅泰山,但管仲认为齐桓公还不够资格,因而作罢。以后鲁国三卿之一季氏“旅于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样遭到孔子的反对,认为是非礼的行动。真正把古代封禅神话变成事实的应首推秦始皇帝。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完全具备了封禅泰山的资格。于是在统一全国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亲率千乘万骑,大小臣工巡狩山东,封泰山,禅梁父,并立石颂德,成了有历史记载以来封禅泰山的第一个封建帝王。其后历代帝王不断有封禅活动,著名的有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与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禅以后,直至清代,历代帝王虽没有再举行过封禅大典,但仍据祀典按时派遣官员祭告泰山,或亲临致祭。如清朝乾隆皇帝来泰山就多达十一次。当然,不论是封禅还是祭祀泰山,现在看来,都属于封建迷信活动,且有其政治目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些活动,也给泰山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丰富了泰山的历史内容。
泰山不仅是历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国古代文化大体有三个系统: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这三系统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从祭祀东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从山下到山顶几乎所有的重要宫观庙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属于道教的建筑。金元之际兴起于山东半岛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势力。全真教大师栖霞人丘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庙西北隅的长春观任主持,后由元帝赐其庙号为妙真观,庙中原有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张志纯曾募化扩建泰山顶上的庙宇,“累岁乃成”,其诗友杜仁杰《天门铭序》称其有“破天荒”之功。普照寺,可视为佛教文化的代表。据说始建于北朝,重建于金代,是泰山现存唯一颇具规模的佛教寺院。明初朝鲜名僧满空禅师等人渡海至山东,于宣德三年(1428)领得度牒来普照寺,为重开山门之祖。清初诗僧元玉(号石堂)也在此做过主持,著有《石堂集》。普照寺是清代禅宗的著名寺院。泰山书院则代表着儒家文化。可惜已经废弃,仅存遗址。泰山书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孙复、石介、胡瑗读书讲学的地方,号称“宋初三先生”。黄宗羲《宋元学案·序录》说:“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孙复)为之先河。”这说明泰山学派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泰山书院治学严谨刻苦,注重学以致用,为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建议恢复泰山书院,把泰山书院建成一个现代教育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对外文化交流中心。
上述儒释道三大派的文化,通过泰山历代建筑、书画石刻,以及有关泰山大量的名人题咏,各种文物古迹,而充分表现出来,使泰山成为文化名山。有人说泰山是历代书法石刻艺术的长廊,也有人说泰山是古代建筑的博览会,这都是当之无愧的。我以为泰山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泰山,开发泰山,不仅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而且也是我们泰山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诗经·鲁颂·閟宫》有两句话:“泰山岩岩,鲁邦所瞻。”我斗胆改动其中一个字,曰:“泰山岩岩,万邦所瞻。”就以此作为向世界名山泰山的献礼吧!
展开全部
泰山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从名山发展史来看,其主要内容包括:山神崇拜与帝王封禅祭祀历史、群众性的宗教活动历史、文化墨客的游览观赏历史、农民起义史,以及科学研究历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禅祭祀活动为主要线索,贯串着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使泰山形成“五岳独尊,雄镇天下”的特殊历史地位。封禅、宗教、游览、科研以及农民起义运动等活动内容的发生,发展及其相互转化和影响,形成了泰山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山,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很多远古文化遗存表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泰山周围地区包括山东丘陵的人,古称夷人,因位于东方,又称“东夷”。古代东夷人传说是炎帝的子孙,太行山以西黄河中游的居民,传说是黄帝的后裔,经夏、商、周三代,炎黄两大氏族群落的融合,最后融为一体,因此泰山是炎黄子孙的根源之山,是华夏历史文化的两源之一(徐北文:<<济南史话>>)。泰山远古文化的历史地理背景,是形成泰山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特殊地位的人文基础。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历代的有识之士和文人墨客,从更高的精神文化层次来观察泰山的内涵,鉴赏泰山的美蕴。在他们看来,“苍然万古与国并存”的泰山,是古老而昌盛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雄伟形象的化身。泰山对他们来说,既不是“神道设教”的假物,也不是镇妖避邪的神灵,而是一座蕴藏美质、激发灵感、触动爱国情思的灵山、美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