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五年级下册期末数学复习资料.

冀教版哦,提示:第一单元:温度与负数.快点.(好的加分)现时今晚!... 冀教版哦,提示:第一单元:温度与负数.快点.(好的加分)
现时今晚!
展开
 我来答
aa16969
2009-06-18 · TA获得超过85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象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象+4、4、+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式度以上和零摄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实践题记录小组同学的身高和体重,以平均身高体重为标准记为0m或(0kg)。超过的记为正数,不足的记为负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量的计量
第一课时
量的计量
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小学数学中学过的计量单位,准确把握每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不同量的计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经常进行各种量的计量。每种量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我国现在采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与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一致的。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量的计量。(板书课题)
复习各种量的计量单位以及各自的进率。
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复习。
举例说说什么叫相邻单位?
以上三种单位的进率有什么规律?
见教材118页三种量的图示,用尺量一量然后说说各表示什么?(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进率。
小段练习填空(说说部分空的根据)
重量单位的复习
常用的重单位有哪些?
填写教材118页的表。说说它们的进率关系。
练习:6000千克=()吨 2千克=()克
时间单位的复习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时间单位。
分、时、秒、月、日、年、世纪
填写教材119页的时间单位表。说说各自的进率。
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
(整百数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如1900年虽能被4整除,但不是闰年)
名数的改写复习
看教材119页“名数”的示意图,举例说说什么叫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看书自学有关内容说说怎样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怎样把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
练习:先填写教材119页例题的空。再结合教材120页说说填空的过程。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120页的“做一做”
全课总结(略)

第二课时
量的计量的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分清楚各计量单位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应用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练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易混进率的对比练习。
1)时、分、秒时间单位之间进率是怎样的? 1时=60分 1分=60秒1时=()秒
米、分米、厘米、毫米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对应的面积、体积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你是臬记住它们的?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练习
说说什么是1平方米、1立方米?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和计量单位。
有关单名数、复名数的练习
计量单位的填空练习
判断(正确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
3. 全课总结(略)

几何的初步知识

第一课时
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角、垂直与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各图形的联系。‘
教学过程:
直线、射线、线段。
提问:1)分别说一说什么叫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
完成123页上面的“做一做”。(学生笔做)

提问:1)什么叫做角?
2)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整理:把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完成123页下面“做一做”的1题、2题。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大于0°
小于90°
垂直与平行
提问: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有哪几种情况?
2)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平行?
回答:下面几组直线中,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哪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平
完成教材124页的“做一做”
三角形。
提问:
1)什么叫做三角形?
2)在下面的三角形中,顶点A的对边是指哪一条边?
先笔做:以顶点A的对边为底,画出三角形的高,并标出底和高。(前页一幅图)
在下面的表中填写三角形的名称和各自的特征。
名称
图形
特征
回答: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联系与区别。
四边形
提问:什么叫四边形?
回答:看图说出下面各图的特点,再说一说图中各字母表示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说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完成125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综合练习填空

第二课时
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与扇形、对称图形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以及各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圆与扇形
请你画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回答:
什么叫圆的半径?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半径?有多少直径?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什么叫扇形?(让学生笔做上题再回答)
想一想:扇形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完成126页的“做一做”
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做对称轴?
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观察你周围的物体,看看有哪些 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完成127页练习二十六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第三课时
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概念;掌握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这些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出示教材128页中间的两幅图。
比较各组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每一组中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吗?面积相等吗?
生:看图回答
看图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周长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并说一说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导出的。

C=
S=

S=
C=

作业
完成129页1~11题。
注意:第10、13题是一些联系实际的计算题。解答时让学生注意统一计量单位。

第四课时
综合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周长和面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概念,正确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
回顾知识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线?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你学过哪七种平面图形?各有什么特征?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揭示规律。
看书128页下面的图形,说一说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巩固练习
教师参照129页练习二十七和129页练习自编练习题。

第五课时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表面积的体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
基本练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说出各图形的名称,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点?
完成131页“做一做”中的1、2题。
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八1、2、3

第五课时
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和特征,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基本练习。(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教材132页上面的五个图形,说出各图形的名称,说一说图中各个字母表示什么。
如果把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为什么?
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它们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点?
完成133页中的1、2题。
(2)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什么是立体图形的体积?
投影图片出示132页中间的三幅图形。
结合图示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表面积各应怎样计算?根据图中给出的条件,用字母表示它们的面积。
整理:长方体表面积( )
正方体表面积( )
圆柱表面积( )

V= v= v= v=

结合图形,分别写出各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联系。

第六课时
巩固练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掌握立体图形表面和体积公式的推导,并能熟练运用公式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说出各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联系。
说出它们的表面积应怎样计算。

圆柱体表面积= 正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
134页第11题。(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第七课时
综合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熟记它们的公式,正确计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说一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说一说你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它们的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比较
平面图形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有什么不同?
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单位有什么不同?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量单位有什么不同?
巩固练习
149页练习三十三和153页练习三十四自编练习题。

简单的统计
第一课时
复习平均数例1、例2;统计表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平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 )和( )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习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习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
丽56sallyweil
2012-09-18 · TA获得超过4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2.9万
展开全部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1.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1) 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例如:
(2) 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如;
4. 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1) 一个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例如:
(3) 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例如:
(4) 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5.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6. 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例如:5的3/4是多少?5× =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也可以用解方程。

例如: 已知一个数的3/7是15,这个数是多少? 15÷
二、分数的混合运算
1.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运算定律:
(1)乘法分配律:
(2)乘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运用运算定律可对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
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 +长×高×2 +宽×高×2
s=a×b×2 +a×h×2+b ×h×2
8.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9.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1.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 相邻的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13. 计算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计算液体、气体的体积一般用容积单位。
14.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15.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四、百分数
1.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2.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再加上百分号。例如0.5=50%
(2) 百分数化小数:去掉百分号,百分号前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
例如:234%=2.34

3.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1) 分数化百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得的商再化成百分数。或者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例如:
(2)百分数化分数: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例如:
4. 优秀率=优秀人数÷总人数 及格率=及格的人数÷总人数
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 出勤率=出勤人数÷总人数
命中率=命中次数÷总次数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种子总数
成活率=成活的棵数÷种植的总棵数 出粉率=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
出油率=榨出的油的重量÷花生仁的重量
五、统计
1.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地各种数量的多少,并且方便进行比较。
2. 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种量分别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3. 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4.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5. 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丫丫の緣
2009-06-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五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公式

一、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1.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乘数的积和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
3. 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
(1) 分数与整数相乘: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例如:
(2) 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如;
4. 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
(1) 一个数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例如:
(3) 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例如:
(4) 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5. 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6. 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1)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例如:5的3/4是多少?5× =
(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也可以用解方程。

例如: 已知一个数的3/7是15,这个数是多少? 15÷
二、分数的混合运算
1.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 运算定律:
(1)乘法分配律:
(2)乘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运用运算定律可对分数的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三、长方体的认识、表面积、体积和容积
1. 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4条长,4条宽,4条高。
2. 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有8个顶点,12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
4.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5.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6.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
上下面的面积=长×宽
7.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 +长×高×2 +宽×高×2
s=a×b×2 +a×h×2+b ×h×2
8.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9.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10.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
11.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容器的容积。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12. 相邻的的体积单位之间的互化

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

13. 计算物体的体积用体积单位,计算液体、气体的体积一般用容积单位。
14.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15.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16.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四、百分数
1.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写作22%,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2. 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1)小数化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再加上百分号。例如0.5=50%
(2) 百分数化小数:去掉百分号,百分号前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两位。
例如:234%=2.34

3. 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1) 分数化百分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得的商再化成百分数。或者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例如:
(2)百分数化分数: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例如:
4. 优秀率=优秀人数÷总人数 及格率=及格的人数÷总人数
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 出勤率=出勤人数÷总人数
命中率=命中次数÷总次数 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种子总数
成活率=成活的棵数÷种植的总棵数 出粉率=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
出油率=榨出的油的重量÷花生仁的重量
五、统计
1.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地各种数量的多少,并且方便进行比较。
2. 扇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各种量分别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3. 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出数量的变化情况。
4.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5. 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