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几个在高考中出现的苏轼诗词鉴赏题?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07年全国卷一: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的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半沟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意境,既紧紧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乡探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但苏轼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07年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闲雅而有生气。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苏轼的词在2007年通吃10省高考题,所以在08和09的时候会少些,08年我找过了,没有苏轼的,多为李白的~~~~~~~~~好累~~~~~~~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赏析〕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词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色——“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富盛,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垂垂,随风摇荡的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情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半沟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意境,既紧紧扣住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伏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远在千里之外,不能归乡探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息。但苏轼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07年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8分)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闲雅而有生气。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景物描写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景物描写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苏轼的词在2007年通吃10省高考题,所以在08和09的时候会少些,08年我找过了,没有苏轼的,多为李白的~~~~~~~~~好累~~~~~~~
展开全部
苏轼篇——《水调歌头》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浣溪沙》
苏轼——《定风坡》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行质夫杨花词》
苏轼——《蝶恋花》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一
苏轼——《阮郎归》
苏轼——《哨遍》
苏轼——《行香子》
苏轼——《永遇东》
苏轼——《洞仙歌》
苏轼——《卜算子》
苏轼——《永遇乐》
苏轼——《洞仙歌》
苏轼——《卜算子》
苏轼——《青玉案》
苏轼——《临江仙》
苏轼——《江城子》
苏轼——《贺新郎》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
豪情涌动如滚滚长江奔泻千里,以如椽大笔写赤壁雄伟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上,卷起千堆雪正与胸中豪情相映相生。追忆
千古风流人物,周公瑾少年有成建立丰功伟绩,而自己却空对镜中
白发,此时豪情如怒涛将息化成汪洋一片深沉感慨。
全是男儿胸怀男儿手笔,自然是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
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
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从眼前小事着笔,抒发人生感慨,平平常常而又意味深长。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
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
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
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
愁,愈添惆怅。景伤人情又伤人,东坡真是词中高手。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浣溪沙》
苏轼——《定风坡》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行质夫杨花词》
苏轼——《蝶恋花》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其二)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之一
苏轼——《阮郎归》
苏轼——《哨遍》
苏轼——《行香子》
苏轼——《永遇东》
苏轼——《洞仙歌》
苏轼——《卜算子》
苏轼——《永遇乐》
苏轼——《洞仙歌》
苏轼——《卜算子》
苏轼——《青玉案》
苏轼——《临江仙》
苏轼——《江城子》
苏轼——《贺新郎》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
豪情涌动如滚滚长江奔泻千里,以如椽大笔写赤壁雄伟风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上,卷起千堆雪正与胸中豪情相映相生。追忆
千古风流人物,周公瑾少年有成建立丰功伟绩,而自己却空对镜中
白发,此时豪情如怒涛将息化成汪洋一片深沉感慨。
全是男儿胸怀男儿手笔,自然是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
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
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从眼前小事着笔,抒发人生感慨,平平常常而又意味深长。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发前人未发之语,寒风烈酒,尽洗绮罗
香泽之态,大歌慷慨豪越之曲,此词也须执铁板唱来,方能入耳。
气势如挟风雷,东坡为人豪爽豁达,才能作此等佳篇流传于世。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
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
离乡愁思难抑。本已是伤春恼人,被佳人笑声一撩,更是愁上加
愁,愈添惆怅。景伤人情又伤人,东坡真是词中高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07年
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出一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2.(2007年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06年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 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苏轼诗风旷达,这首诗抒发了他旷达的人生志趣。根据诗的意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下面是一个对诗词鉴赏讲解很详细的网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出一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2.(2007年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06年
例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辽宁卷)
东 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苏轼诗风旷达,这首诗抒发了他旷达的人生志趣。根据诗的意境,“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下面是一个对诗词鉴赏讲解很详细的网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C2%BD%D7%CF%C1%E8/blog/item/b5a22f3221ac46fe1b4cffd7.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学弟、妹,
苏辛的词在平时练习中出现的概率是0.45
但在高考中则不然。
以下就是在考试中出现过的苏轼诗词:
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词·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词·江城子之三
凤凰山下雨出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词·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术一城花,
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
且将断火试断茶,
诗酒趁年华。
东 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辛的词在平时练习中出现的概率是0.45
但在高考中则不然。
以下就是在考试中出现过的苏轼诗词:
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词·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词·江城子之三
凤凰山下雨出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数峰青。
词·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阮郎归•初夏 苏轼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术一城花,
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
且将断火试断茶,
诗酒趁年华。
东 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是出自苏轼之手,还是杜甫之手,还是都不是?如果不是,那是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