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个完整的对联,是有6个雷打不变的基本特征(即6个相)所组成: 它们分别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
出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言之有物。
2,联句流畅。
3,句贵出新。
4,机巧自然。
如何出句
1,动机。
一般我们出句有一个动机或者说是有一个主题,如写秋,写离愁,或者因为某件事,某句诗,甚至是某个字和词引起你的感想。这就是动机,明确的动机是写好成联的基础。
2,取像。
就是你选取什么道具来表演这个主题,表达你的意思。
3,组织。
如何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使它们流畅自然易懂。
4,调律。
按照联律的要求,调整个别字的平仄,将不合律的字换成合律的同意字,或者将出句的词语顺序调整好。以使得句子符合联律。
如何对句
首先看看出句的立意,立意不明确者,对之无用;立意隐晦者,要多加以分析,尽量走进出句者的思维里面——当然,你想在对句另有表现那是另一回事。
弄清楚出句者的立意后,便分析出句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以及句子组合方式,以求使对句与之同步。
此后,就到了检查平仄了。检查平仄,应先对格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检查平仄的时候,应当先以普通话为准,遇到与句式有别的时候,就要查看一下出句是否用的是古韵。
在清楚立意,知道手法,了解结构,我们便可以进行对句的构思了。对句的构思(草稿)出来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架构,便再进行平仄的调配。
进行平仄的调配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不能古今混用;二是在尽可能满足声律编排的前提下选、换字词,但绝不能造生字僻词或破坏句子结构;三是平仄调配好后,还需要检查一下是否有过多的同声、谐声字,这些都是会造成拗口现象的。
能够做好以上的几个步骤,那么这一副对联就应该能够成为合格的联句了。至于联句能否成为好联,那就要视乎这个联的整体立意、结构、手法、技巧编排,以及字面以外的意象来论.
出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言之有物。
2,联句流畅。
3,句贵出新。
4,机巧自然。
如何出句
1,动机。
一般我们出句有一个动机或者说是有一个主题,如写秋,写离愁,或者因为某件事,某句诗,甚至是某个字和词引起你的感想。这就是动机,明确的动机是写好成联的基础。
2,取像。
就是你选取什么道具来表演这个主题,表达你的意思。
3,组织。
如何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使它们流畅自然易懂。
4,调律。
按照联律的要求,调整个别字的平仄,将不合律的字换成合律的同意字,或者将出句的词语顺序调整好。以使得句子符合联律。
如何对句
首先看看出句的立意,立意不明确者,对之无用;立意隐晦者,要多加以分析,尽量走进出句者的思维里面——当然,你想在对句另有表现那是另一回事。
弄清楚出句者的立意后,便分析出句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以及句子组合方式,以求使对句与之同步。
此后,就到了检查平仄了。检查平仄,应先对格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检查平仄的时候,应当先以普通话为准,遇到与句式有别的时候,就要查看一下出句是否用的是古韵。
在清楚立意,知道手法,了解结构,我们便可以进行对句的构思了。对句的构思(草稿)出来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架构,便再进行平仄的调配。
进行平仄的调配要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不能古今混用;二是在尽可能满足声律编排的前提下选、换字词,但绝不能造生字僻词或破坏句子结构;三是平仄调配好后,还需要检查一下是否有过多的同声、谐声字,这些都是会造成拗口现象的。
能够做好以上的几个步骤,那么这一副对联就应该能够成为合格的联句了。至于联句能否成为好联,那就要视乎这个联的整体立意、结构、手法、技巧编排,以及字面以外的意象来论.
展开全部
对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7210.htm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7210.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相传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对联的基本特征是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
但步入现代社会后,从文学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再去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烦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的改革和创新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所以,只要掌握现代对联的几点要素:即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出现上下重字、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同、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但步入现代社会后,从文学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再去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烦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的改革和创新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所以,只要掌握现代对联的几点要素:即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出现上下重字、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同、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对联必须要讲联律。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即对联必须要遵守的法则即联律。因此,在对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这是一个必须要遵守的问题。至于字数相等这种简单的问题就不用说了。
(2)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仄起平落,这是对对联时,普遍要遵守的法则。即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那么大家是不是要问了,为什么要这样,是不是太老套,呆板了,其实不是的,因为汉语的平声发音,它能起到稳定全局的作用,能创造对联的整句的完整。假如用平起仄收,那么全局就会不稳,产生主次颠倒。所以仄起平收,是对联普遍的法则。凡初学对联者,几乎没有不遵守这点的。
(3)词性问题。对对联一般而言,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而词组也得有个讲究的。是偏正的要对偏正,是合成的要对合成等。还有实词对实词时,要求严。虚词对虚词时,可以宽。整句的意思就更要如此遵守了。
(4)上下联的搭配问题。必须内容相关,如:上联为出题,下联为答题;又如:上联写景,下联抒怀。又如:上联说景,下联也说景时,这种情况一般得有个内涵上的不同,忌对联的内容上重复,实词上重复。等等。
(5)平仄问题。忌三平和三仄结束,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得注意这点。要遵守格律诗中的勿犯孤平问题,要小心拗句问题。对此,不想过多了解的朋友,大可不必再深入了。只要你念了没特别拗口或平淡时,一般不会犯孤平和孤仄的,也一般不会出拗句。长句对联,就更有讲究了,这里就不说了。总之,大家只要能够知道,以现在韵论。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上声(3声),和去声(4声)也就可以了。下联最后一个字以1声和2声就行了(即平声和入声)。
(6)谈谈对联的几种形式。大概有6种,即工对,这是最严格的一种,要求很多。二是宽对,指对子的规则放的宽些而已。三是正对,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四是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五是串对,即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就意义不完整了。六是回文对,举例:“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就是回文对。
(2)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仄起平落,这是对对联时,普遍要遵守的法则。即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那么大家是不是要问了,为什么要这样,是不是太老套,呆板了,其实不是的,因为汉语的平声发音,它能起到稳定全局的作用,能创造对联的整句的完整。假如用平起仄收,那么全局就会不稳,产生主次颠倒。所以仄起平收,是对联普遍的法则。凡初学对联者,几乎没有不遵守这点的。
(3)词性问题。对对联一般而言,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而词组也得有个讲究的。是偏正的要对偏正,是合成的要对合成等。还有实词对实词时,要求严。虚词对虚词时,可以宽。整句的意思就更要如此遵守了。
(4)上下联的搭配问题。必须内容相关,如:上联为出题,下联为答题;又如:上联写景,下联抒怀。又如:上联说景,下联也说景时,这种情况一般得有个内涵上的不同,忌对联的内容上重复,实词上重复。等等。
(5)平仄问题。忌三平和三仄结束,无论是上联还是下联,都得注意这点。要遵守格律诗中的勿犯孤平问题,要小心拗句问题。对此,不想过多了解的朋友,大可不必再深入了。只要你念了没特别拗口或平淡时,一般不会犯孤平和孤仄的,也一般不会出拗句。长句对联,就更有讲究了,这里就不说了。总之,大家只要能够知道,以现在韵论。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上声(3声),和去声(4声)也就可以了。下联最后一个字以1声和2声就行了(即平声和入声)。
(6)谈谈对联的几种形式。大概有6种,即工对,这是最严格的一种,要求很多。二是宽对,指对子的规则放的宽些而已。三是正对,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四是反对,上下联意思相反。五是串对,即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就意义不完整了。六是回文对,举例:“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就是回文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基本特征: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意境相谐.出对句要符合平仄和对仗规则,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生拉硬造,意思不能合掌也不能隔,一般情况下应使用"诗家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