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生命不是永远张开的弓
当过劳死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当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不再成为新闻,当小学生把睡一次好觉当成一种梦想,我们是否应该大声疾呼“注意休息,学会休息”?
当“水稻之父”袁隆平跳起踢踏舞,当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活跃在球场时,当IT业的骄子们也擂着鼓为足球呐喊时,你是否会发现生命的一种和谐之美?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诚哉斯言。
现在也有句话,叫“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如果不懂得休息,工作的疲劳不能 恢复,心理的压力不能缓解,思想的包袱不能放下,身体的疾病得不到诊疗。久而久之,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工作成为一种痛苦,追求变成海市蜃楼,事业变成摧残人的恶魔。最终的结果就是厌学、厌工,甚至是厌生、厌世。
休息与拼搏进取并不矛盾。
“革命加拼命”“小车不倒只管推”,过去的这些口号铿锵有力,现在听起来仍旧让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不过,这些口号强调的是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绝不是提倡大家去蛮干乱闯。
孔子的”生无所息”是针对子贡“倦于学”而说的,是强调学习不能倦怠,人生不能停步不前,并非强调不能休息。
目标应该坚持不懈,追求永无止境,人生也绝不能“息”。但人生需要休息。休息就像拉力赛中的检修,就像NBA中的拉拉队表演,就像世界杯中的中场休息。它是暂停,而不是停止;它不是甘拜下风,而是前进中的一种形式。
真正的休息是为了拼搏进取的休息。
游手好闲、东游西逛、吃喝玩乐、得过且过,这样的人是没有乐趣的,这样的所谓休息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为拼搏所作的休息才有意义,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忙里偷闲的小坐才有乐趣。在攀登高山时,我们停下来倒掉鞋子中的沙砾,这是真正的休息;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时,我们抛下锚补充淡水等各种给养,这是真正的休息。这种休息是冲锋前的宁静,是春暖花开前种子的蛰伏。
大河奔腾不息,有急有缓,有直有弯;大海咆哮不停,潮涨潮退,浪起浪落。人都需要休息,特别是在追赶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人,别忘了,和朋友小酌一杯是休息,和孩子做游戏是休息,做做家务也是休息!
我拼搏,我休息,我收获,我快乐!
【适用话题】休息、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名师点睛】“休息”是个很“俗”的话题,构思不好就会写得乏味而浅薄。这篇文章开篇不俗。题目生动形象、简明有力地亮出了观点。开始两段用排比句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现象,自然地引出了论点。文章的主体按照“为什么要休息”“休息与拼搏不矛盾”“什么是真正的休息”的顺序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尾使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手法,并且用一种广告语形式简洁而幽默地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三人成虎
《战国策·魏策》里有个“三人成虎”的故事,意思是说,谣言、谎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可能惑乱人心,使人们信以为真。相比而言,我倒更服膺我国民间的另一句俗语:“事不过三”。它早已成为许多事物和行为的因果命运,尤其是所有说谎者难以逃脱的幻灭定律。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牧童赶着羊去村外放牧。他常常高声向村里人呼救“狼来了!”第一回和第二回,村里人都跑来相救,但又都笑着回去了。到第三次,当狼真的来了,牧童又放声高呼时,村里人都没有理会。结果,牧童和羊全被狼吃掉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说,凡是说假话的人,最终都会得到这样的下场: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也没人相信。这个寓言还有一层意思:说谎者一次、两次可以骗住人,到第三次则只能骗住自己了。
撒谎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一位哲学家曾说:人间的罪恶有许多工具,谎言大概是适合于所有这些工具的手柄。
那么,谎言说上一千遍,就能够变为真理吗?我的回答是:决不会!洁白的真理不会有求于罪恶的谎言。谁播下真话的种子,谁才能收获真理的果实;倘若你撒下的是谎言的种子,那么你收获的只能是灾难和不幸!
记得《伊索寓言》里还有一篇《狐狸和鳄鱼》,狐狸和鳄鱼争论谁的家世高贵。鳄鱼细数了祖先的许多光荣事迹,最后说,他的祖辈还当过体育场的场长呢!狐狸讥讽他说:“你即使不说,从你的皮肤也看得出来,你是经过多年锻炼的。”这个寓言的意思是说:撒谎的人是不值得一驳的。
诚然,世界上没有人人都不信的谎言,但世界上也从来没有能够持久圆满到最后的谎言。说谎者最终的结局正如伊索所论定的:即使他讲了真话,也不会有人相信——真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此”!
【适用话题】三、三人成虎、事不过三、谎言
【名师点睛】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三人成虎的独到见解。作为一篇成功的范例,本文教会了我们如何写好议论文。一是视角独特,观点精辟。作者由“三”联想到“三人成虎”,联想到《战国策·魏策》、《伊索寓言》,得出结论“人世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此!”发人之所未发,想人之所未想。如此精妙的议论,如此形象的说法,非一般考生所能及。二是形象活泼,文采斐然。由于议论文本身的特点,不少同学的文章显得思辨有余,文采不足。本文引用了大量的资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显示了读者丰富的文化积淀。
说“安”
古人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我也认为: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诸葛孔明忠义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把“卧龙”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将心安在了汉室统一上,最后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人永远将佳话围绕在了他身边。元帅岳飞将心安在大宋,一曲《满江红》,唱出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志者,安心,心如磐石。
治者,必先安心。冰心诗中写道:“心若冰清,天塌不惊”。治国之人,必先做到天塌不惊。心安得稳,国安得就稳。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国耻的故事,再次证明了治者安心。记得从书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不可忘,不可念”,用在这里正合适,所谓国仇不可忘,天塌不可惊;家耻不可念,心应若冰清。治者,安心。心若冰清。
智者,必先安心。曾经疑惑,曾经迷茫,将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做得到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将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也许是诗人,也许是文学家;也许是学富五车,也许是家财万贯,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安心的人,决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镜湖。
知者,必先安心。佛曰:“渡人自渡。”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拙归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渡人自渡的豁达明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只有懂得宽宏,懂得不把世界看得太清楚,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知者,才懂得笑看风云。知者,安心。心似苍穹。
安家,安国,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治者”;将心比作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作“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后安天下。
【适用话题】说“安”
【名师点睛】这是一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考场议论文,考生打破了议论文板着面孔说理的呆板,写出了散文诗般韵味的灵动,读来如行云流水,让人惊叹不已。文章开合有度,收放自如。佳作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以排比段的形式,提出“志者,必先安心”、“治者,必先安心”、“智者,必先安心”、“知者,必先安心”的四个分论点,在每个分论点的阐释中,又分别对应地抒写“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的“安心四境”,构思精巧层层递进。最后升华中心,由“安心”扩展到“安天下”,令人拍案叫绝。
别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水,对人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未因此而觉得水有多么珍贵。虽然在电视上见过偏远农村的贫水情况,村民们吃水得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地外去担,滴水贵如油,绝大多数村民一辈子都不知洗澡是什么滋味。但是,对我们这些居住在城镇的人们来说,自来水一开,清水哗哗来,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吨水才几角钱,浪费一点仿佛没有什么。所以,我们可以打一壶水喝不了两杯就倒掉,洗一件衣服漂上几遍十几遍,涮拖把哗哗猛冲上十分钟。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水漫金山”无人过问,入厕洗完手水龙头不关就扬长而去,诸如此类的事情俯拾皆是。
在肆意挥霍水资源的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听见,“缺水”的脚步日益逼近!大自然是有情的,她馈赠给我们人类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又是无情的,破坏性掠夺和滥用资源的人类必将遭到她的报复。当今地球上的沙漠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就是给予人类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惩罚,随狂风肆虐逞威的沙尘暴,是她向我们人类发出的警告。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对用水加以节制,缺水必将成为我们人类生存的一大困扰。引滦入津、引黄入津,那些兴师动众的庞大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解决天津的缺水问题。而现在,我国的很多大城市也都面临缺水的威胁,不得不采取分片限时供水、到外地调水等措施暂时应付难题。
如果没有了水,人类将会怎样?这是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提出的问题,随后屏幕上展示的是:一片片干涸、龟裂的土地,一群群蓬头垢面的人们,向天空伸出干枯的双臂,翕动同样干涸龟裂的嘴唇,嗫嚅着绝望的呻吟和企盼。这景象触目惊心。如果我们再肆无忌惮地浪费水资源,也许我们中的一部分,就将“有幸”经历这想象的惨景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也将“拜我们所赐”,遭受贫水的困境折磨。
有一个寓言说道:如果不再节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人类的泪水。读后令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为了人类的繁荣昌盛,为了不让我们绝望的泪水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珍惜每一滴水。
【适用话题】水、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
【名师点睛】地球是水的星体,如果没有水,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依赖。“五十年后,水比油贵”,这句话能引起多少人的心动和行动呢?人们往往是不见黄河不死心,往往去做补救工作,为什么不能把目光放远一点,珍惜现在呢?本文标题极具警示意义,正文中四大板块,层次清晰,内容丰富,言辞切肯,全文的理性论述,确实唤醒了人们的理性思索。
一步与一生
我们每走一步,都在抒写自己的历史。昨天有你奋斗的一步,就会有今天你辉煌的人生。昨天有你虚度的一步,就会有你今天悔恨的一生。今天有你精彩的一步,明天就会有你卓越的人生。走不一样的路,做不同的人。一步,有时候,就是一人生。
有贤者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就十分重视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来达到完美的人生形式,通过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来注重对人生道路的影响和选择。这何尝不是一步一人生的折射?穿过历史广袤无垠的时空隧道去追寻,追寻漫漫长河中不同的一小步所产生的人生一大步。“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尔”。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的第一步,抒写了他们轰轰烈烈的人生,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深深影响着后来者。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其作者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曾想把自己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音符中。在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作出了这样一步选择:把自己活着下去的一步成就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之决定。正是他这一步,成就了一个史学家辉煌的一生。
一步一天堂,一步一地狱。我们应该从细微处着眼,去走好人生每一步。自古就有很多英雄毁在了一步之上。项羽鸿门宴时若无妇人之仁,听从亚父的建议,恐怕那汉朝要改姓吧!神明如诸葛,恐怕也未想到街亭失守!拿破仑若考虑到了俄罗斯的冬天是那么寒冷,恐怕那一仗,也不见得就输得那么狼狈。┅┅
诸多的一步,怎么能不让我们擦亮眼睛?
人生一世,看似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片段,是由它们一幕幕地拼接成的,路是一步步地走出来的,有时候,尽管步履艰难,困难重重,可我们还是会走出去的,只要我们坚信自己,只要我们的心总是向前的,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小足迹,也能造就一部不同质的人生形式。例如有人因以身试法而造成终身遗恨。有人因在关键的时刻走好一步,而后成就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人生历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棋盘上的一着决定着整盘的命运,人生的一步何尝不决定着不同的人生形式。失败的人生形式,源于当初轻率的一步,辉煌的人生形式,就源于当初英明的一步,因而在人生旅途中,看似小小的一步,其实与一生的形式是源与流的关系,是主与次的关系,也是成与败的关系。
要获得创造天堂的人生模式,就要有经历炼狱一般的磨难的一步,要有鲜花和掌声的人生模式,就必须有汗水和勤劳的一步。
【适用话题】一步与一生
【名师点睛】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地点出了议论的主题,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再层层深入地铺展开来,用了大量例证说明中心论点。说明人生的不同的每一小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的人生形式的关系。文章思路清晰,步步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是,文章语言上缺少诗情画意,显得有些呆板,虽然思路清晰,但主题表现得只是—个方面而不是一个立体,所以显得单调。成功之处告诉我们,写考场作文不一定要出奇出新,四平八稳的骨架和清晰明晓的思路同样重要。
找到人生的定位
人生漫漫,生命悠悠,在前进的旅程中,每一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生活大海里,请给自己准确定位。
你看啊,翱翔蓝天,俯)中抓羊,那是老鹰的特长,而单薄瘦小的乌鸦,却总想要展雄鹰的姿态,捉羊不成,反成为牧羊人的囊中之物。如此结果,正是没有找准自己位置的缘故。其实,它也很漂亮,为何总要羡慕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乌鸦如此,人类有时何尝不是这样?生活中时常有人会羡慕别人的种种,却又是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不同于他人的特性。在盲目艳羡他人的同时也扼杀了自己特长,成为平庸无奇的一员。殊不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体,上帝赋予我们独特的个性,只要我们走出盲目模仿别人的樊篱,批准自己的位,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丰富多彩。
走进生活的空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世界最大广告公司创始人大卫·奥格威做过推销员,当过农夫,当过外交官,来移居美国,同时不断来往于欧洲大陆。这时的奥格威,雄心勃勃,他有两个最的心愿:一是拥有一部劳斯莱斯汽车,一是获得爵士爵位。每当黄昏时分,他便来到英国国会下议院,坐在观众席里倾听别人辩论,希望有朝一日那里也会成为自己的讲坛。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一切失去了兴趣。他对自己说:“这并不适合我。”然后就站起来,以一种轻松而坦然的心情走出下议院。在感到一种解脱之后,紧接而来的是内心的焦虑,38岁了,还能使生命辉煌吗?不久,他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后来他被称为现代广告教皇。找准了人生定位的大卫·奥格威演绎了自己完美的人生。
让我们把目光在投向2005年春节晚会的现场,一群美丽的少女用她们优美的舞姿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千手观音”让每一个中国人记住了她的名字。你可知,就是这群少女却是在无声世界里长大的。是的,上帝让她们失去了声音,她们却用优美的肢体语言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会获取成功!
说到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名字我们不得不提起,霍金,这个生活在轮椅上的巨人,残疾的身躯让他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拥有他人所没有的发达的大脑。是的,他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徜徉,但他却可以用自己的大脑在广阔的宇宙里驰骋。霍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成就了21世纪科学史上的神话。
所有的成功,所有的精彩,无不源于准确的定位,前贤的完美人生昭示着这一点,身边的成功人士也用活生生的事实提醒着我们。
朋友,人生漫漫,生命悠悠,在前进的旅程中,每一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生活的大海里,请给自己准确定位吧!
【适用话题】人生与定位、自不量力
【名师点睛】本文首尾呼应,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语言流畅,过渡自然。
1.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开头简洁,一句“每一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生活的大海里,请给自己准确定位。”亮明了观点。结尾仍以这一句结束,回应开头,突出主题。
2.主题段中作者选取三个材料,中外结合,层层推进,使论点逐渐深化,使内容逐渐充实。其中大卫·奥格威的事例有新鲜感。
3.文章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句式富于变化,过渡自然巧妙,如“乌鸦如此,人有时何尝不是这样?”“走进生活的空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风采”。虽然简单但过渡效果很好。
摆脱悲观,做个乐观的人
面对同一只在空中飞翔的小鸟,有的人为它叫苦,有的人却认为它很快乐:这就是悲观者与乐观者的区别。面对同一件事,悲观者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而乐观者则踌躇满志、自信十足。所以悲观者总是不能抓住机遇而乐观者总是能够成就辉煌。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做个乐观的人,摆脱悲观的阴影。
悲观者之所以一事无成,就在于他态度消极,缺乏自信。一件事明明是美好的,但在悲观者看来,美好的都是短暂的,内心不免蒙上一层阴影;一件工作自己明明能够胜任,他却担心万一做不好的种种后果,自己心神不定,自然也就无法把工作做好。西汉才俊贾谊,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在当时无人能及,但就是这样一个才调绝伦的才子却因粱王坠马而遭贬,便悲观厌世,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一篇<<吊屈原赋>>聊寄心怀,便抑郁而死。粱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倘若贾谊仍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相信他的一生会更加光彩灿烂。
与贾谊的悲观态度截然相反,史蒂芬·霍金这位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在面临厄运时仍能以一颗乐观之心面对。有一次一位女记者问道:“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轮椅上感到悲哀吗?”霍金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的话:“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还有我爱和爱我的人,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思想飞扬的空间。”这是何等的乐观与豁达!霍金不但其科学成就令人景仰,其精神态度也令人钦佩。乐观者就是这样,对工作对生活始终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乐观者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快乐,他们流连春日鲜花烂漫,夏日莲叶田田,秋日红叶飞舞,冬日梅花傲雪。带着这份恬适悠然的心情上路,自然会洒下满路的芬芳。
我们承认乐观与悲观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正结伴走来。乐观便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是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豁达;而悲观则是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伤,是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是项羽“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的慨叹。
既然悲观让人忧伤,让人消极,而乐观让人自信、豁达、向上,何不摆脱悲观,做个乐观的人,去赢得精彩的人生?
【适用话题】 乐观与悲观
【名师点睛】 本文是一篇写作规范的议论文。题目即论点,观点明确、正确,论据典型,论证思路清晰,正反对比,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更有古诗文句支撑,说服力很强。行文流畅自然,在“起、承、转、合”方面做的很巧妙,不着痕迹,尤其是末段堪称“豹尾”,响亮有力,令人发省。唯感缺憾的便是论据犹显不足。
当过劳死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当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不再成为新闻,当小学生把睡一次好觉当成一种梦想,我们是否应该大声疾呼“注意休息,学会休息”?
当“水稻之父”袁隆平跳起踢踏舞,当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活跃在球场时,当IT业的骄子们也擂着鼓为足球呐喊时,你是否会发现生命的一种和谐之美?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诚哉斯言。
现在也有句话,叫“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如果不懂得休息,工作的疲劳不能 恢复,心理的压力不能缓解,思想的包袱不能放下,身体的疾病得不到诊疗。久而久之,学习成为一种负担,工作成为一种痛苦,追求变成海市蜃楼,事业变成摧残人的恶魔。最终的结果就是厌学、厌工,甚至是厌生、厌世。
休息与拼搏进取并不矛盾。
“革命加拼命”“小车不倒只管推”,过去的这些口号铿锵有力,现在听起来仍旧让人肃然起敬,热血沸腾。不过,这些口号强调的是一种敢于拼搏的精神,绝不是提倡大家去蛮干乱闯。
孔子的”生无所息”是针对子贡“倦于学”而说的,是强调学习不能倦怠,人生不能停步不前,并非强调不能休息。
目标应该坚持不懈,追求永无止境,人生也绝不能“息”。但人生需要休息。休息就像拉力赛中的检修,就像NBA中的拉拉队表演,就像世界杯中的中场休息。它是暂停,而不是停止;它不是甘拜下风,而是前进中的一种形式。
真正的休息是为了拼搏进取的休息。
游手好闲、东游西逛、吃喝玩乐、得过且过,这样的人是没有乐趣的,这样的所谓休息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为拼搏所作的休息才有意义,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忙里偷闲的小坐才有乐趣。在攀登高山时,我们停下来倒掉鞋子中的沙砾,这是真正的休息;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时,我们抛下锚补充淡水等各种给养,这是真正的休息。这种休息是冲锋前的宁静,是春暖花开前种子的蛰伏。
大河奔腾不息,有急有缓,有直有弯;大海咆哮不停,潮涨潮退,浪起浪落。人都需要休息,特别是在追赶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人,别忘了,和朋友小酌一杯是休息,和孩子做游戏是休息,做做家务也是休息!
我拼搏,我休息,我收获,我快乐!
【适用话题】休息、生无所息、生有所息
【名师点睛】“休息”是个很“俗”的话题,构思不好就会写得乏味而浅薄。这篇文章开篇不俗。题目生动形象、简明有力地亮出了观点。开始两段用排比句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现象,自然地引出了论点。文章的主体按照“为什么要休息”“休息与拼搏不矛盾”“什么是真正的休息”的顺序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尾使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手法,并且用一种广告语形式简洁而幽默地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三人成虎
《战国策·魏策》里有个“三人成虎”的故事,意思是说,谣言、谎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可能惑乱人心,使人们信以为真。相比而言,我倒更服膺我国民间的另一句俗语:“事不过三”。它早已成为许多事物和行为的因果命运,尤其是所有说谎者难以逃脱的幻灭定律。
《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个牧童赶着羊去村外放牧。他常常高声向村里人呼救“狼来了!”第一回和第二回,村里人都跑来相救,但又都笑着回去了。到第三次,当狼真的来了,牧童又放声高呼时,村里人都没有理会。结果,牧童和羊全被狼吃掉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说,凡是说假话的人,最终都会得到这样的下场:即使他说的是真话,也没人相信。这个寓言还有一层意思:说谎者一次、两次可以骗住人,到第三次则只能骗住自己了。
撒谎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一位哲学家曾说:人间的罪恶有许多工具,谎言大概是适合于所有这些工具的手柄。
那么,谎言说上一千遍,就能够变为真理吗?我的回答是:决不会!洁白的真理不会有求于罪恶的谎言。谁播下真话的种子,谁才能收获真理的果实;倘若你撒下的是谎言的种子,那么你收获的只能是灾难和不幸!
记得《伊索寓言》里还有一篇《狐狸和鳄鱼》,狐狸和鳄鱼争论谁的家世高贵。鳄鱼细数了祖先的许多光荣事迹,最后说,他的祖辈还当过体育场的场长呢!狐狸讥讽他说:“你即使不说,从你的皮肤也看得出来,你是经过多年锻炼的。”这个寓言的意思是说:撒谎的人是不值得一驳的。
诚然,世界上没有人人都不信的谎言,但世界上也从来没有能够持久圆满到最后的谎言。说谎者最终的结局正如伊索所论定的:即使他讲了真话,也不会有人相信——真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此”!
【适用话题】三、三人成虎、事不过三、谎言
【名师点睛】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三人成虎的独到见解。作为一篇成功的范例,本文教会了我们如何写好议论文。一是视角独特,观点精辟。作者由“三”联想到“三人成虎”,联想到《战国策·魏策》、《伊索寓言》,得出结论“人世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此!”发人之所未发,想人之所未想。如此精妙的议论,如此形象的说法,非一般考生所能及。二是形象活泼,文采斐然。由于议论文本身的特点,不少同学的文章显得思辨有余,文采不足。本文引用了大量的资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又显示了读者丰富的文化积淀。
说“安”
古人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我也认为: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诸葛孔明忠义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把“卧龙”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将心安在了汉室统一上,最后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人永远将佳话围绕在了他身边。元帅岳飞将心安在大宋,一曲《满江红》,唱出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志者,安心,心如磐石。
治者,必先安心。冰心诗中写道:“心若冰清,天塌不惊”。治国之人,必先做到天塌不惊。心安得稳,国安得就稳。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国耻的故事,再次证明了治者安心。记得从书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不可忘,不可念”,用在这里正合适,所谓国仇不可忘,天塌不可惊;家耻不可念,心应若冰清。治者,安心。心若冰清。
智者,必先安心。曾经疑惑,曾经迷茫,将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做得到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将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也许是诗人,也许是文学家;也许是学富五车,也许是家财万贯,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安心的人,决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镜湖。
知者,必先安心。佛曰:“渡人自渡。”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拙归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渡人自渡的豁达明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只有懂得宽宏,懂得不把世界看得太清楚,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知者,才懂得笑看风云。知者,安心。心似苍穹。
安家,安国,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治者”;将心比作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作“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后安天下。
【适用话题】说“安”
【名师点睛】这是一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考场议论文,考生打破了议论文板着面孔说理的呆板,写出了散文诗般韵味的灵动,读来如行云流水,让人惊叹不已。文章开合有度,收放自如。佳作开篇从“修身”切入,引出本文中心:“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接着又以排比段的形式,提出“志者,必先安心”、“治者,必先安心”、“智者,必先安心”、“知者,必先安心”的四个分论点,在每个分论点的阐释中,又分别对应地抒写“心如磐石”“心若冰清”“心比镜湖”“心似苍穹”的“安心四境”,构思精巧层层递进。最后升华中心,由“安心”扩展到“安天下”,令人拍案叫绝。
别让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水,对人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水,人类将无法生存。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我们大多数人并未因此而觉得水有多么珍贵。虽然在电视上见过偏远农村的贫水情况,村民们吃水得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地外去担,滴水贵如油,绝大多数村民一辈子都不知洗澡是什么滋味。但是,对我们这些居住在城镇的人们来说,自来水一开,清水哗哗来,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吨水才几角钱,浪费一点仿佛没有什么。所以,我们可以打一壶水喝不了两杯就倒掉,洗一件衣服漂上几遍十几遍,涮拖把哗哗猛冲上十分钟。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水漫金山”无人过问,入厕洗完手水龙头不关就扬长而去,诸如此类的事情俯拾皆是。
在肆意挥霍水资源的同时,我们似乎没有听见,“缺水”的脚步日益逼近!大自然是有情的,她馈赠给我们人类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又是无情的,破坏性掠夺和滥用资源的人类必将遭到她的报复。当今地球上的沙漠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就是给予人类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惩罚,随狂风肆虐逞威的沙尘暴,是她向我们人类发出的警告。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对用水加以节制,缺水必将成为我们人类生存的一大困扰。引滦入津、引黄入津,那些兴师动众的庞大工程,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就是为了解决天津的缺水问题。而现在,我国的很多大城市也都面临缺水的威胁,不得不采取分片限时供水、到外地调水等措施暂时应付难题。
如果没有了水,人类将会怎样?这是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提出的问题,随后屏幕上展示的是:一片片干涸、龟裂的土地,一群群蓬头垢面的人们,向天空伸出干枯的双臂,翕动同样干涸龟裂的嘴唇,嗫嚅着绝望的呻吟和企盼。这景象触目惊心。如果我们再肆无忌惮地浪费水资源,也许我们中的一部分,就将“有幸”经历这想象的惨景了。我们的后代子孙,也将“拜我们所赐”,遭受贫水的困境折磨。
有一个寓言说道:如果不再节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人类的泪水。读后令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为了我们子孙后代的未来,为了人类的繁荣昌盛,为了不让我们绝望的泪水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让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珍惜每一滴水。
【适用话题】水、节约水资源、保护环境
【名师点睛】地球是水的星体,如果没有水,人类就失去了生存的依赖。“五十年后,水比油贵”,这句话能引起多少人的心动和行动呢?人们往往是不见黄河不死心,往往去做补救工作,为什么不能把目光放远一点,珍惜现在呢?本文标题极具警示意义,正文中四大板块,层次清晰,内容丰富,言辞切肯,全文的理性论述,确实唤醒了人们的理性思索。
一步与一生
我们每走一步,都在抒写自己的历史。昨天有你奋斗的一步,就会有今天你辉煌的人生。昨天有你虚度的一步,就会有你今天悔恨的一生。今天有你精彩的一步,明天就会有你卓越的人生。走不一样的路,做不同的人。一步,有时候,就是一人生。
有贤者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人就十分重视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来达到完美的人生形式,通过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来注重对人生道路的影响和选择。这何尝不是一步一人生的折射?穿过历史广袤无垠的时空隧道去追寻,追寻漫漫长河中不同的一小步所产生的人生一大步。“壮士不死则已,死则举大名尔”。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的第一步,抒写了他们轰轰烈烈的人生,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深深影响着后来者。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其作者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曾想把自己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音符中。在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作出了这样一步选择:把自己活着下去的一步成就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之决定。正是他这一步,成就了一个史学家辉煌的一生。
一步一天堂,一步一地狱。我们应该从细微处着眼,去走好人生每一步。自古就有很多英雄毁在了一步之上。项羽鸿门宴时若无妇人之仁,听从亚父的建议,恐怕那汉朝要改姓吧!神明如诸葛,恐怕也未想到街亭失守!拿破仑若考虑到了俄罗斯的冬天是那么寒冷,恐怕那一仗,也不见得就输得那么狼狈。┅┅
诸多的一步,怎么能不让我们擦亮眼睛?
人生一世,看似要经历许许多多的片段,是由它们一幕幕地拼接成的,路是一步步地走出来的,有时候,尽管步履艰难,困难重重,可我们还是会走出去的,只要我们坚信自己,只要我们的心总是向前的,只要我们不放弃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小足迹,也能造就一部不同质的人生形式。例如有人因以身试法而造成终身遗恨。有人因在关键的时刻走好一步,而后成就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人生历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棋盘上的一着决定着整盘的命运,人生的一步何尝不决定着不同的人生形式。失败的人生形式,源于当初轻率的一步,辉煌的人生形式,就源于当初英明的一步,因而在人生旅途中,看似小小的一步,其实与一生的形式是源与流的关系,是主与次的关系,也是成与败的关系。
要获得创造天堂的人生模式,就要有经历炼狱一般的磨难的一步,要有鲜花和掌声的人生模式,就必须有汗水和勤劳的一步。
【适用话题】一步与一生
【名师点睛】这篇文章开门见山地点出了议论的主题,直接阐明作者的观点,再层层深入地铺展开来,用了大量例证说明中心论点。说明人生的不同的每一小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的人生形式的关系。文章思路清晰,步步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是,文章语言上缺少诗情画意,显得有些呆板,虽然思路清晰,但主题表现得只是—个方面而不是一个立体,所以显得单调。成功之处告诉我们,写考场作文不一定要出奇出新,四平八稳的骨架和清晰明晓的思路同样重要。
找到人生的定位
人生漫漫,生命悠悠,在前进的旅程中,每一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生活大海里,请给自己准确定位。
你看啊,翱翔蓝天,俯)中抓羊,那是老鹰的特长,而单薄瘦小的乌鸦,却总想要展雄鹰的姿态,捉羊不成,反成为牧羊人的囊中之物。如此结果,正是没有找准自己位置的缘故。其实,它也很漂亮,为何总要羡慕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乌鸦如此,人类有时何尝不是这样?生活中时常有人会羡慕别人的种种,却又是忽视了自己拥有的不同于他人的特性。在盲目艳羡他人的同时也扼杀了自己特长,成为平庸无奇的一员。殊不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人都是特殊的体,上帝赋予我们独特的个性,只要我们走出盲目模仿别人的樊篱,批准自己的位,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丰富多彩。
走进生活的空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风采。
世界最大广告公司创始人大卫·奥格威做过推销员,当过农夫,当过外交官,来移居美国,同时不断来往于欧洲大陆。这时的奥格威,雄心勃勃,他有两个最的心愿:一是拥有一部劳斯莱斯汽车,一是获得爵士爵位。每当黄昏时分,他便来到英国国会下议院,坐在观众席里倾听别人辩论,希望有朝一日那里也会成为自己的讲坛。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一切失去了兴趣。他对自己说:“这并不适合我。”然后就站起来,以一种轻松而坦然的心情走出下议院。在感到一种解脱之后,紧接而来的是内心的焦虑,38岁了,还能使生命辉煌吗?不久,他创办了一家广告公司,后来他被称为现代广告教皇。找准了人生定位的大卫·奥格威演绎了自己完美的人生。
让我们把目光在投向2005年春节晚会的现场,一群美丽的少女用她们优美的舞姿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千手观音”让每一个中国人记住了她的名字。你可知,就是这群少女却是在无声世界里长大的。是的,上帝让她们失去了声音,她们却用优美的肢体语言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会获取成功!
说到科学发展史,有一个名字我们不得不提起,霍金,这个生活在轮椅上的巨人,残疾的身躯让他更清楚地明白自己拥有他人所没有的发达的大脑。是的,他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在这个世界上自由徜徉,但他却可以用自己的大脑在广阔的宇宙里驰骋。霍金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成就了21世纪科学史上的神话。
所有的成功,所有的精彩,无不源于准确的定位,前贤的完美人生昭示着这一点,身边的成功人士也用活生生的事实提醒着我们。
朋友,人生漫漫,生命悠悠,在前进的旅程中,每一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生活的大海里,请给自己准确定位吧!
【适用话题】人生与定位、自不量力
【名师点睛】本文首尾呼应,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语言流畅,过渡自然。
1.这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开头简洁,一句“每一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生活的大海里,请给自己准确定位。”亮明了观点。结尾仍以这一句结束,回应开头,突出主题。
2.主题段中作者选取三个材料,中外结合,层层推进,使论点逐渐深化,使内容逐渐充实。其中大卫·奥格威的事例有新鲜感。
3.文章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句式富于变化,过渡自然巧妙,如“乌鸦如此,人有时何尝不是这样?”“走进生活的空间,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向我们展示着他们的风采”。虽然简单但过渡效果很好。
摆脱悲观,做个乐观的人
面对同一只在空中飞翔的小鸟,有的人为它叫苦,有的人却认为它很快乐:这就是悲观者与乐观者的区别。面对同一件事,悲观者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而乐观者则踌躇满志、自信十足。所以悲观者总是不能抓住机遇而乐观者总是能够成就辉煌。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做个乐观的人,摆脱悲观的阴影。
悲观者之所以一事无成,就在于他态度消极,缺乏自信。一件事明明是美好的,但在悲观者看来,美好的都是短暂的,内心不免蒙上一层阴影;一件工作自己明明能够胜任,他却担心万一做不好的种种后果,自己心神不定,自然也就无法把工作做好。西汉才俊贾谊,才华横溢、卓尔不群,在当时无人能及,但就是这样一个才调绝伦的才子却因粱王坠马而遭贬,便悲观厌世,从此一蹶不振,最终一篇<<吊屈原赋>>聊寄心怀,便抑郁而死。粱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倘若贾谊仍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相信他的一生会更加光彩灿烂。
与贾谊的悲观态度截然相反,史蒂芬·霍金这位科学界的“泰山北斗”在面临厄运时仍能以一颗乐观之心面对。有一次一位女记者问道:“霍金先生,难道你不为被固定在轮椅上感到悲哀吗?”霍金用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了这样的话:“我的大脑还能思考,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还有我爱和爱我的人,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思想飞扬的空间。”这是何等的乐观与豁达!霍金不但其科学成就令人景仰,其精神态度也令人钦佩。乐观者就是这样,对工作对生活始终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命运。乐观者懂得欣赏生活中的快乐,他们流连春日鲜花烂漫,夏日莲叶田田,秋日红叶飞舞,冬日梅花傲雪。带着这份恬适悠然的心情上路,自然会洒下满路的芬芳。
我们承认乐观与悲观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正结伴走来。乐观便是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是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豁达;而悲观则是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伤,是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凉,是项羽“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的慨叹。
既然悲观让人忧伤,让人消极,而乐观让人自信、豁达、向上,何不摆脱悲观,做个乐观的人,去赢得精彩的人生?
【适用话题】 乐观与悲观
【名师点睛】 本文是一篇写作规范的议论文。题目即论点,观点明确、正确,论据典型,论证思路清晰,正反对比,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更有古诗文句支撑,说服力很强。行文流畅自然,在“起、承、转、合”方面做的很巧妙,不着痕迹,尤其是末段堪称“豹尾”,响亮有力,令人发省。唯感缺憾的便是论据犹显不足。
展开全部
《谈骨气》
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
为了鼓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勇敢前进,著名的历史学家及文学家吴晗同志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写下了这篇谈论“骨气”的好文章。
文章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的至理名言为纲,以三个典型史实为论据,分别明确阐释了什么叫做“有骨气”,怎样做方可称之为“有骨气”,进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不但有做人的骨气,而且有民族的骨气,正是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英雄的气概,使得我们曾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使中心论点明确,突出,一目了然。第二,开篇点题。第三,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我们”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
“骨气”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指一种刚强不屈的气概。而什么叫做“有骨气”,就似乎很难以一言而蔽之来阐述清楚了。作者因此并不单刀直入地去做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很好的话”,先从谈论何谓“大丈夫”入手,逐步说明什么叫做“有骨气”。所谓“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继而再用这三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为“有骨气”做出精辟的诠注。这一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本文命题的意义之所在,为下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全篇的“纲”,它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三个论据显得十分有力,论证的条理清晰可辨,因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综上所述,开头第一部分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4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段虽小,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论证的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第5段至第9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一个论据(第5—6段);作者选用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
第5段用的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先简叙事实:在元军破城攻入的危急关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不幸战败被俘,文天祥大义凛然,忠贞不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对待敌人的劝降。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后,作者紧接引发了关于“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的议论,自问自答。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阐释,是对文天祥“丹心一片,永垂青史”的赞颂,是对读者的启发和引导。由于作者及时穿插了议论,并恰当地运用了设问句式,使文章的语言论辩性很强,极富说服力。
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收买,慷慨就义。
这一段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
第1句是这样写的:“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文天祥不仅“富贵不淫”,而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集大丈夫气概于一身的英雄典范。
第2句不仅补充介绍了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并且再次赞颂了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再一次证明文天祥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
这样写不但丰富和加强了第一个论据,使论证更加完整、充分,而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
第一个论据可看作是三个论据中的主要论据,是重点部分的重点。
第二个论据(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
然后予以论证。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首先,稍加评论: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第一,看别人的脸色吃舍来的饭,“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第二,“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最后阐明观点:“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
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论据(第9段)作者引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用作论据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另一部分是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评论。而作者的评论只有段末最后一句话。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
先叙结果:“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可以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
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这段结尾部分总共有两句话。
第1句话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结尾句表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
这篇课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六十年代初期。
为了鼓励全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勇敢前进,著名的历史学家及文学家吴晗同志饱含爱国主义热情,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写下了这篇谈论“骨气”的好文章。
文章以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的至理名言为纲,以三个典型史实为论据,分别明确阐释了什么叫做“有骨气”,怎样做方可称之为“有骨气”,进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不但有做人的骨气,而且有民族的骨气,正是这种优良的民族传统精神,英雄的气概,使得我们曾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句话起了三个作用。第一,使中心论点明确,突出,一目了然。第二,开篇点题。第三,限定了本文议论“骨气”的范畴——只谈“我们中国人”的“骨气”。“我们”二字带有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2段谈什么叫做“有骨气”。
“骨气”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指一种刚强不屈的气概。而什么叫做“有骨气”,就似乎很难以一言而蔽之来阐述清楚了。作者因此并不单刀直入地去做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而是巧妙地采用了大思想家孟子的“几句很好的话”,先从谈论何谓“大丈夫”入手,逐步说明什么叫做“有骨气”。所谓“大丈夫”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继而再用这三种大丈夫的英雄气概为“有骨气”做出精辟的诠注。这一笔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本文命题的意义之所在,为下文进一步从不同角度全面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全篇的“纲”,它贯穿于文章的始终,使三个论据显得十分有力,论证的条理清晰可辨,因而令人信服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纵观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把“有骨气”上升到民族传统精神的高度来议论,使中心论点具有不可辩驳、锐不可当的气势。
综上所述,开头第一部分紧扣文题,理清概念,蓄足气势,为下文展开论证做了必要而又充足的准备。
第二部分(第4—9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通过摆事实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4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段虽小,却能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谨,一丝不苟。论证的语言非常周密恰当,既把握住了论点的准确性,又把握住了使用论据的原则性。
第5段至第9段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以三个有骨气的人的典型事例为论据,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第一个论据(第5—6段);作者选用了南宋名将文天祥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个民族英雄的典型事例。
第5段用的是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先简叙事实:在元军破城攻入的危急关头,南宋丞相文天祥率众坚决抵抗;不幸战败被俘,文天祥大义凛然,忠贞不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对待敌人的劝降。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句后,作者紧接引发了关于“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的议论,自问自答。这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阐释,是对文天祥“丹心一片,永垂青史”的赞颂,是对读者的启发和引导。由于作者及时穿插了议论,并恰当地运用了设问句式,使文章的语言论辩性很强,极富说服力。
最后讲述了故事的结局:文天祥在阴湿的地牢里,受尽折磨,坚决拒绝高官厚禄的收买,慷慨就义。
这一段语言平实、简洁,语气沉稳,语意直白,感情充沛,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第6段是对第5段的概括、补充和小结。
第1句是这样写的:“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本意;文天祥不仅“富贵不淫”,而且“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集大丈夫气概于一身的英雄典范。
第2句不仅补充介绍了文天祥的另一首名诗《正气歌》,并且再次赞颂了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正气歌》,再一次证明文天祥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有骨气的民族英雄。
这样写不但丰富和加强了第一个论据,使论证更加完整、充分,而且使文章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
第一个论据可看作是三个论据中的主要论据,是重点部分的重点。
第二个论据(第7—8段)作者选用了一个流传千百年的故事,一个穷人“贫贱不能移”的典型事例。
先简述故事的梗概:中国古代一个穷人宁愿饿死也决不吃嗟来之食。
然后予以论证。论证过程分三步完成。首先,稍加评论:这则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接着进行分析:为什么那位穷人不肯吃嗟来之食?第一,看别人的脸色吃舍来的饭,“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第二,“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最后阐明观点:“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
为了突出和强化中心论点,作者又单独成段,添上一笔:“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直截了当地用事实支持中心论点,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说理性强。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句话具有双关语的语言特色。从字面上看,“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那个古代中国人的骨气。从内涵来理解,是赞颂了六十年代初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人民决不向超级大国低头的英雄气概。
作者的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意义。
第三个论据(第9段)作者引述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事迹,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典型实例。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用作论据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事实论据——闻一多的动人事迹;另一部分是理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评论。而作者的评论只有段末最后一句话。
这段的论证采用了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方法。在叙述中又用了倒叙的顺序。
先叙结果:“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
再叙面对国民党的暗杀,面对死亡时闻一多的英雄气概:“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坚信“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
这样安排材料的顺序,可以使论据本身说服力更强,文章更具感染力。
叙述事实之后,作者直接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论述作为依据:“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议论文中,恰当地引用领袖的言论来证明论点,往往可以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综上所述,纵观第二部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用的三个证据包容了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从士大夫阶层的平民百姓,从古代文官武将到现代知识分子各种不同类型的典型;三个论据分别围绕孟子说的三个方面阐述了论点。他们都是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充分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表明坚定的信念。
这段结尾部分总共有两句话。
第1句话再次重复强调孟子两千多年前的这些话,至今“还有它积极的意义”,提倡“古为今用”。这句话既是总结性的,又分别与前文一一照应,贯彻始终,使全篇结构严谨,一脉相承。
第2句从现实出发,阐明什么是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无产阶级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结尾句表明信念:“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结尾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宗旨:以“古为今用”的态度,学习前辈的英雄气概,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无产阶级大无畏的斗争勇气,战胜一切困难,推动时代车轮奋勇前进!
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叙议结合,论证周密;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说理短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