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称国号为明?

朱元璋为何称国号为明?有何意义?别扯什么张无忌的明教!... 朱元璋为何称国号为明?有何意义?
别扯什么张无忌的明教!
展开
 我来答
豪侠haoxia
2006-07-26 · TA获得超过11.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363万
展开全部
明朝,它的国号叫做“大明”。这个“大明”怎么来的?很显然和小明王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最初是参加了红巾军的起义,红巾军他们奉的主韩林儿,后来他们又建了“大明”,这两个“明”是一个“明”。所以“大明”的“明”来源于小明王的“明”。小明王的“明”又是哪儿来的?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呢?那么为什么红巾军要奉小明王为主呢?为什么朱元璋投入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和小明王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明教这个“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

有一次朱元璋和刘基在讨论,说治理天下应该怎么做呢?刘基跟他说,要宽仁。朱元璋说,宽仁就够了吗?不够,他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惜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

朱元璋把法制教育也教育到基层,让民知礼,让民知道法律的规定,不违法。打击贪官,澄清吏治。同时他还使用严刑重法,严刑到什么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

(全文) (朱元璋,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国皇帝,是他开创了大明王朝277年的统治;朱元璋,一个创造奇迹的皇帝,是他从一个贫穷的牧童变成显赫的帝王。那么,这样一个特别的皇帝,为什么在他成功之后,把他的王朝取名为“明”?在他诡异的眼神背后,隐藏着什么特别的玄机吗?朱元璋又该怎样收拾元朝末年军阀混战所留下的烂摊子呢?他刚刚建立的大明国,能否经受百废待兴的考验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为我们揭开这个名字的来历之谜,揭示朱元璋的五大治国理想,并真实再现这个崭新王朝建设的艰辛历程。百家讲坛正在播出。)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国号之谜。明朝它的国号叫做“大明”。这个“大明”怎么来的?很显然和小明王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最初是参加了红巾军的起义,红巾军他们奉的主是小明王韩林儿。

(韩林儿(?-1366)元末红巾军首领韩山童之子。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韩山童组织秘密宗教团体,联系刘福通准备起兵反抗元朝统治,红巾军起义从此风起云涌。后来,刘福通又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明王,企图推翻元朝,恢复宋朝,又建立了“大宋”政权,年号“龙凤”。)

后来他们又建了“大明”。这两个“明”是一个“明”,所以“大明”的“明”来源于小明王的“明”。那么大家会问,小明王的“明”又是从哪里来的?小明王的“明”来源于明教。明教也叫做“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波斯人创立的。明教吸收了佛教、祆教、基督教的教义因素。它的经典有《二际三宗经》。宣传的是什么呢?宣传的是黑暗要被光明战胜,最后光明战胜了,大家就众生脱离苦海。明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呢?是在唐朝武则天天载年间。传到中国来以后,明教的发展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但是一直神神秘秘。为什么?因为明教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下世”。一些反抗朝廷的人,经常借助于明教来号召群众,所以明教常常遭到禁止,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潜入地下。为了保护自己,它就跟佛教拉上关系,和佛教的白莲宗拉上关系,最后就形成白莲社。所以从唐朝、宋朝、元朝这些朝代,明教是时而浮出,时而又潜入地下,但是常常用作反抗朝廷的武器。

那么为什么红巾军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红巾军起义的时候,大多数的百姓投军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韩林儿被刘福通拥立,号称是宋徽宗的八世孙。他们提出的口号有两句,“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山河奄有中华地”什么意思?元朝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他们把汉人、南人放在被压迫的地位。重有中华地,让汉人能够与蒙古人平等地生活,恢复中华。“日月重开大宋天”,这宋朝的天下,是谁的天下?是以汉人为主体,或者说汉人和各个民族平等生活,这样一个天下。当时这些饥民投入军中,为了要得到幸福生活,他们面对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严重的阶级压迫,他们很贫穷,受到官府的欺诈,受到富民的欺压;一个就是民族的压迫,就是他们是下等人,他们不能够跟蒙古人,跟色目人有平等的待遇。那么小明王又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出世以后就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因此红巾军就把小明王奉为主。朱元璋为了韬晦,他自己在时机成熟之前,打着大宋小明王的旗号,号召军队夺取天下。所以朱元璋投入红巾军,奉小明王为主,就和小明王结下了不了之缘,也就和明教这个“明”字结下了不了之缘。

(公元1367年,朱元璋的势力日渐强大。于是,他派出部将廖永忠接小明王韩林儿到自己的大本营南京。但在来时的水路上,小明王却神秘地淹死,历史上对于谋杀小明王的凶手一直众说纷纭,但朱元璋在这其中的嫌疑不用多说。不过奇怪的是,朱元璋后来却仍旧沿用了小明王的称呼,定国号为“大明”。他究竟是为了掩人耳目,避免被人怀疑杀了小明王,还是另有什么原因呢?)

我想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这么多的人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明王出世,盼望有一个明王来出世,他们希望“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如果你现在把这个“明”抛开,这些人是不是有点寒心了?他们失去了目标了,我们干了半天,我们为了是,迎接的是明王。明王在哪儿呢?小明王没有了,还有没有明王?他们需要有一个明王,所以“明”的口号不能扔掉。这个口号符合当时很多劳苦群众的意愿,虽然这是迷信,但是当时的人的思想水平就是这样。可是,朱元璋的队伍当中,来了相当多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他们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指导朱元璋的治国。儒家的一个很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子不与怪力乱神”。儒家是反对佛教,反对道教,反对所有怪力乱神的。那么这些儒家知识分子为什么要用小明王这个“明”呢?其实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明”已经不是小明王的“明”,他们把这个“明”字做了自己的解释。明是日,是月,中国古代从来就是祭日祭月,宣传皇权神授,我这个“明”堂堂正正。第二,中国人相信五行,相信五行之说。五行说,北方是水德,南方火德。蒙古人是以水德取胜,南方的朱元璋是以火德取胜。我这个火,战胜你的水。火就是明,就是光明。

大家可以回想,在朱元璋出生的时候,经常有传说,朱元璋伴随着火。朱元璋降生,邻居都看朱元璋家里的房子一片红光,邻居都认为是不是着火了,赶快来救火,一看没有,生了个小孩。还有说朱元璋在寺庙里头,这个寺庙也是一片红光,旁边的人都认为这个寺庙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没有火,原来是朱元璋在里面。这是什么意思?他们宣传朱元璋是得了火德。所以,“明”在这些人的字眼里面,已经把它赋予了新含义,已经不同于小明王的“明”。再有一个原因,小明王死以后,朱元璋一定要把这个“明”,这个位子占着。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是奔着“明王出世”来的,小明王可以宣传“明王出世”,最后推翻了元朝,是不是还有人要反对朝廷呢?也宣传“明王出世”再推翻新的朝廷,肯定还会有这样的问题。但是,不能够让别人再利用明王来反对我,朱元璋自己就是明王。所以,他自己要占住这个位置,不允许别人再使用这个位置。谁是明王?我是明王。但是我是明王,我是大明。好,这里头有一个问题,我要给大家解释。我们说一个人起事,做什么事情,都称自己是“大”,怎么小明王偏偏是“小”?实际上这个小明王的“小”是朱元璋给他加上的。他是明王,朱元璋本身是大明的皇帝,他一定要让韩林儿这个明王称为“小明王”。别人不能比他大,如果小明王称为“大明”的话,那朱元璋往哪儿放?所以朱元璋给他的名字就是“小明王”。

(王朝的这个“明”字,听起来的确很动听,但这仅仅是朱元璋一厢情愿地希望。此时,生活已经困苦不堪的老百姓会买朱元璋的帐吗?全国上下,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朱元璋,看看他究竟要怎样收拾这个元朝遗留下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朱元璋做了大明皇帝,在很多人看来应该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了,大明皇帝都已经诞生了,所以明王就已经出世了。那么明王究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样的生活呢?换句话说,这个明王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朱元璋本人有什么想法?朱元璋在北伐檄文当中,提出自己的建国纲领,有这么几句话,说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几句话很熟悉,孙中山先生曾经把它改造了一下作为国民党的一个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当时推翻满清,同盟会的(口号)。朱元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这里头包含着几层意思。“驱逐鞑虏”,推翻元朝统治。推翻元朝统治,并不是说汉人要压迫其他少数民族。朱元璋曾经说过,“普天之下,皆朕赤子”,大家一视同仁,谁也不要欺负谁,谁也不要压迫谁,这是儒家的观念。元朝把人分成四等,到明朝没有这样。“但有贤才,用之不弃”,只要是你有才能,我就不抛弃。不管你是什么民族,一视同仁,一律平等。他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元朝的统治;“陈纲立纪,救济斯民”就是要整顿秩序,建立法治,达到救济斯民的目的。救济斯民,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把他们从水深火热当中拯救出来。这是(朱元璋)的纲领。这个纲领我们看,第一条,推翻元朝统治,已经实现了;第二条,整顿社会秩序,还要着手(去做);第三条,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救出来,也不是一句很容易做到的事。面对刚刚建国,这样一个战争之后的残破局面,朱元璋怎么做呢?朱元璋曾经说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撼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什么意思呢?说天下刚刚太平,老百姓是钱财也都是耗尽了,力气也都是耗尽了,财力俱困。如鸟之初飞,不可拔其羽,像小鸟刚刚学会飞,你不能拔它的羽毛;像小树刚刚种下去,你不能摇晃他的根;一定要安养生息。只有那些廉洁、自律、爱民的人,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这是他对官员们说的一段话,这些话包含着朱元璋救济斯民的理想。

(当朱元璋在采取了这样的手段,暂时度过最为困难的时刻之后,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了。但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和庞大的人口,曾经只是一个牧童的朱元璋,他的能力够吗?他会有什么特别的手段吗?)

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阜民之财。历史记载,朱元璋即位,向天下昭,首重农桑、学校。说第一条重视的是什么?是农桑和学校,两个。你看他抓的是很关键,农桑是吃饭的问题,学校是精神教育的问题,首重这两条。如果一个地方官向京城,向长官汇报工作,没有农桑学校的数字和情况的报告的话,不合格。这个官员是不合格的。所以朱元璋曾经专门下了命令,怎么种庄稼,甚至怎么种树,甚至一家要种几棵枣树,几棵桑树。说种了枣树,种了桑树,即使没有粮食,到荒年的时候,这个枣和桑也能够当饭吃。朱元璋管的非常细,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不需要非常豪华地夸夸其谈,不需要那些很远的东西,老百姓身边的东西,需要解决的问题,(朱元璋)提出来要阜民之财,要搞好农业生产。

第二条,节约节俭,省民财力。你有了财,有了财富,也不能浪费,不能奢侈啊!奢侈了跟没有了一样。朱元璋当年生活艰苦,所以他看到浪费民财这种现象非常痛恨。他知道,所有的财富都是百姓一点一点劳动所得。官府的任何物品,都是从民间赋税所得,民间一点一点向国家的贡献,非常不容易。大家知道南京,这个地方天气非常热,夏天是火炉。朱元璋到各个衙门去视察,他的衣服经常被汗浸透,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服,几套,湿了以后就换。可是旁边的人看到他换下来的衣服,没有一件新的。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什么没有啊,但是他非常节约财力。朱元璋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明太祖实录》)”人主就是皇帝,说你的喜好关系是非常大,关系是非常严重的,你要节俭的话,可以养你的德行,你要是奢侈的话,一定会丧失德行。节俭养性,奢侈丧德。而且它是上行下效,你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朱元璋在宫里对宫女,对宦官们要求也非常严。一次他在地上发现了有人把丝线扔到地下,他就把宫女都叫到身边,说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百姓的赋税,是百姓血汗所得,不允许如此浪费,再发现了,重罚不饶。还有一次,下雨,有两个宦官穿着新鞋在雨水里走,朱元璋看着非常心疼,把这个宦官叫过来,说这个鞋很便宜,不值钱,但是它是百姓的血汗,是从赋税当中给你们做的,拉出去打。百姓的钱财不能够随便浪费。

(过着这样艰苦生活的皇帝,历史上还真是不多见。几乎每一代开国皇帝,都会建造宏伟的皇宫,以显示他们的威严。朱元璋这位过了太多苦日子的皇帝,会不会也会借机来享受一下呢?他的皇宫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三条就是节省工役,减轻负担。朱元璋节省工役,就是他的宫里面修的宫殿,不要求彩画,彩画要花很多钱,没有必要彩画。我宁可画上天下的地图,写上官员的姓名,我需要办的事情,但是我不需要彩画。所有他用的器物,以铜代金,凡是要用金的地方,他用铜来代替。而且他下令各个王爷造王府的时候,你们要爱惜民力,不要奢侈,这方面有很多例子。少上工程,节省民力。他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目的也很清楚,“本”是安民,但是安民的目的还是为了国,国才能安。唐太宗很有名的话,叫做“民为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实际上他这个意思是,也说到这里,民安国才能安。当时的社会制度是家就是国,国就是家,朱家的天下就是朱家的国,朱家的国就是朱家的家。这个大家,老百姓要是不安的话,这个国就完了,家国一体。所以他的目的,安民也是为了安国。

第四,宣传教化,加强法治。进行法制教育,刚才我们讲他的一句话,说“民不教化则不知礼义”。怎么教化呢?刚才说,朱元璋下诏,首重农桑、学校,第一个就把农桑、学校提出来。一个是种地,一个是学校。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明朝的学校制度非常完备。府、州、县,一直到国家,各地都有学校,一直到边远的地方。我到甘肃去一看,走这么长的地方,才看见村庄,才看见人。可是在(武威)县城里,就有明朝初年建的太学,就有当时明朝初年立的碑。当时就有学校,多老远啊!朱元璋的教化,对老百姓的道德、法律、教育一直深入到民间基层。怎么做的呢?他立了一个叫“教民榜文”,教育百姓的一个榜文。这个榜文有这么几句话,“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教民榜文》)”。北京市民也有一个市民公约,是吧,各地学生有学生守则。朱元璋就给大家立了一个教民榜文。既然是榜文就要张贴,除了张贴以外,他还要求各地要有人到村子里去宣传。怎么宣传呢?他利用那些残疾人,或者是盲人,盲人的话就请小孩领着,手里拿着一个木铎,木铎是一个铃铛,外面铃铛里面是个木头舌,摇着,走家串村,嘴里喊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教民榜文》)”。摇着木铎,把这个教化、教育一直送到老百姓的基层。打铃铛的这个人,各家各户到了年终的时候,根据你的人数多少,给他捐一点粮米,养活他。跟现在社会社区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可以借鉴。

还有一个,就是在民间实行“乡饮酒礼”。这个“礼”,是在周朝的时候就开始实行,明朝又把他恢复起来,更加完备。“乡饮酒礼”就是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时候,由当地的里长,或者是粮长来召集村民坐在一起。让年最长的人坐在上座,为主宾。所有的人序齿,就是按照年岁大小排列。尊敬长上。集中起来做什么呢?集中起来总结这一年村民的表现。庄稼种好了没有?是否孝敬了父母?是否不做非为?如果有过错,当场提出批评惩罚。过错轻的站着喝酒,不许坐下;再严重的站着不许喝酒;再严重的给予惩罚。乡饮酒礼,就是朱元璋把道德教化深入到农村,深入到最基层。还有,朱元璋为了使大家改变元朝以来宽纵和混乱的秩序,他编了两部书:一个书叫《大诰》,把所有为非作歹的事情加以处理,把它作为案例写在《大诰》里面,编成《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编这几本书,这些书发到全国各地。他提出要求,要求每家每户必须有一本,都要学。有一本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某人违反了法纪,官府要对他纠问的时候,同时要问他,你家里有没有《大诰》,他说有,好,有,你的罪行减一等。为什么这样做呢?他就鼓励大家先要知法,知法以后才不犯法。所以要求《大诰》要放在学校里头读,要每家每户都要有。他还公布了一本书,叫《大明律》。这个《大明律》经过多年修订,到洪武三十年最后定稿。也要求在全国的府州县学。学校里头,学生要作为功课,要读《大明律》。所以,他把法律教育也教育到基层。让民知礼,让民知道法律的规定,不违法。他说到一个非常有益的思想。什么思想?我们可以举他在《大诰武臣》里一句话,他说我公布这些事情实际是对你们的爱护,不是拿它来限制你,你们知道以后,可以不犯法,不犯法实际上是保护了你自己。

(在朱元璋前四项治国理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节俭、细致、温和的皇帝。但这最后一条,朱元璋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他的严酷与恐怖,让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惊世骇俗的皇帝。朱元璋究竟怎么了?他怎么会突然翻脸不认人了呢?)

第五条,朱元璋就是要打击贪官,澄清吏治。朱元璋在青年的时候,生活在元朝末年,见到元朝官场的败坏,深受官府欺压之苦。他说当时我见到官员们一天到晚喝酒,并不管老百姓的生死,横征暴敛,我的官员绝不能这样。所以,他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打击贪官污吏。他建立了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官员,看看是称职,是疲软,是贪,是暴。他建立了都察院。都察院有十三道都察御使,监督天下的官员。都察院和吏部共同监督官员。他还号召天下的百姓监督官员,允许百姓结帮结队到(京城)来告状,他亲自接见。三十人、五十人、上百人,他愿意接见,一个人、两个人不行,因为他认为人多来代表民意。而如果各个关口把守道路这些人不让他们来的话,要治他们的罪,什么罪,是邀截实封的罪。说老百姓要给皇帝上奏章,你把奏章扣留了,治这个罪,他们给我告状。而且这些百姓他接见了以后,他要按照百姓的说法加以处理。有的时候,百姓也反映另外的情况。有的时候,有些官员被冤枉了,百姓说这个官是好官。朱元璋说,那我治理错了,那我听你们的,马上改,当时就提拔,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他要求百姓们监督官员。要做到吏治澄清。同时他还使用严刑重法,严刑到什么程度?规定,60两贪赃,剥皮实草,处死以后剥皮实草。就是说,官员贪污在60两银子以上的,要把他处死,人皮剥下来,里头装上草挂在公堂上。他的继任者在前面上班,他的前任在上面挂着。所以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来打击贪官污吏,保障民生。但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并不都有效。为什么?朱元璋当国以后,有一大批新的贵族要形成,功臣们,为他打天下的人。封公封侯,有大量的赏赐、财产。他的子孙要封王,封公主,封驸马。他的亲属都重新走到和人民对立的一面。所以朱元璋自己想要建立一个“明王出世”的这样一个大明国,但是历史约束他,逃不出历史的规律。理想是一回事,客观现实又是一回事。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建立很多制度,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怎么办呢?迫不得已,使用严刑重法。

下一讲,我们将要讲朱元璋怎么样用严刑来治国。

(朱元璋的严刑治国让众多的贪官吓破了胆,但即便在这样的恐怖之中,竟然还是有人冒着杀头的危险,铤而走险。在大明王朝建立不久,就接连有三起惊天大案。在杀人无数的血腥背后,让我们看到了朱元璋打击贪官的决心。明天同一时间请继续收看“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反腐惩贪三大案”)

参考资料: 百家讲坛

圣剑萧
推荐于2017-10-05 · TA获得超过22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朱元璋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最奇之处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开创了一个延续277年的大明王朝?为什么朱元璋建国号要叫“大明”呢?

  朱元璋创造了历史,时势造就了朱元璋。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那么,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大明”?这个“明”字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百家讲坛》4月14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国号之谜,敬请关注!

  (全文)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国号之迷。大家知道明朝,当然国号是“明”,但是明朝又叫“大明”,这个“明”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讲四个问题,来解释明朝的国号。

  第一, 小明王的这个“明”,从何而来?

  第二, 红巾军为什么要奉小明王为主?

  第三, 明朝人为什么普遍接受用“明”这个字来作为国号?

  第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想要把这个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我们就讲四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小明王的明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最后就有刘福通、韩山童、韩林儿的造反。韩林儿被称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说他重新出来主天下。但是他们用什么来号召老百姓呢?他们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明王出来以后,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过上好日子了,这个“明”就是明王的明。老百姓在水生火热当中,希望过上好生活。所以,宣传明王出世,实际上是对人民起义的一种号召,那么,这个明王是哪里来的?这个明王来自于明教。明教也称作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人,他建立的。

  这个摩尼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是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延载年间。当时唐朝为了笼络回鹘,回鹘是个少数民族,回鹘相信明教,为了笼络回鹘就把摩尼教的地位提高了,等于承认摩尼教的合法地位。可是后来唐朝就灭了回鹘以后,这个摩尼教就不再受到重视了。因为很多受苦的老百姓,经常会打着宗教的旗号,打着“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样的口号来反对朝廷,所以,它就被打入地下,不能够正常地活动。在宋朝的时候,摩尼教一度得到承认。但是由于这种宗教反叛的性质,朝廷还是不允许它正常存在,再次被迫转入地下。

  到了元朝的时候,大家知道元朝,它是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正统,所以对宗教比较开放,一度摩尼教成为比较能够自由传播的一种宗教。但是后来这个摩尼教呢,也是被利用来反抗朝廷,再次被打入地下。这个明教或者摩尼教被打入地下,他们要为了保护自己,就拼命地跟佛教拉上关系,它就用佛教的净土宗的白莲社跟自己挂起钩来。这就是到了元朝的时候,很多人是用白莲社来聚众,实际上他们信奉的就是摩尼教和白莲社混合的这样一种宗教。他们宣传什么呢?宣传是“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我们在前两讲讲过,当时刘福通,说“十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说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号召老百姓起来反抗朝廷,争取幸福的生活,这时候他们就抬出了自己的口号,就是要打出明王的旗号,所以小明王的这个“明”,就是摩尼教就是明教的“明”,这个明就是从这儿来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说红巾军为什么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现在我们看看小明王的口号,当时的口号叫做“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两句的口号什么意思?“山河奄有中华地”,就是元朝的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它把人分成几等,实行民族压迫,他们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意思就是要把蒙古贵族赶走,重新由中原地区的人来统治。“日月重开大宋天”,他们只有把自己说成了大宋王朝的继承人,才能够更加有号召力。这日、月两个字,就暗含一个“明”字,用明教来号召百姓。

  号召百姓达到两个目的:

  一个是反抗阶级压迫,重新恢复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不再受民族压迫。

  第二个要过好生活,欢迎明王降生。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朱元璋为了使自己的队伍更加有权威性,更加有号召力,他也奉小明王为主,在很长时期内,他就用小明王的国号称为自己是大宋。所以他的年号,用的是大宋龙凤年号,他奉的国主是大宋,是小明王为主。朱元璋既然接受了小明王这个封号,他曾经在小明王手下做过副元帅,在小明王手下做过吴国公,后来又封到王,叫“吴王”。因此就跟小明王的这个“明”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大家会问一个问题,既然朱元璋已经做了皇帝,为什么不另外再要一个国号,还要小明王这个明字呢?

  我想,这里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很多参加起义的人,很多当年反抗元朝统治的人,还都相信明王出世这说法,他们投入到起义军这个队伍来,为的就是盼望“明王出世”,要满足这一批人的愿望,不能扔掉这个口号。扔掉这个口号,就失去这一部分的人心。谁是明王呢?朱元璋自己是明王,他是大明,谁还想做明王呢,没有位置了,他把位置占住了。但是,朱元璋的队伍毕竟经过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和原来通过白莲教烧香聚众,这样的起义队伍是越走越远。所以,朱元璋后来就曾经在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当中就说过这样的话:

  他说因为元朝的统治非常黑暗,大家都盼望改变生活状况,因此,就误中了妖术。他指的妖术就是白莲社,就是明教。“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倡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说法,这个咒语,都是胡说的,他们特别相信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相信明王就是真的,为什么呢?说“冀其治世,以苏其苦”。希望他来治理国家,也解救自己的痛苦,可是这些人聚到一块怎么着呢?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颖,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就是朱元璋虽然用了明教,利用了小明王的年号和国号来起义,但是起义成功以后,他回过来批评这个白莲社,批评明教,说他们“无端万状”。所以这也可以看出来,从思想观念上,朱元璋已经和明教的信仰分开了,和原来大部分参加农民起义起义者当中所信奉的白莲教,这样的想法分开了。

  他已经受到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这个明还是被接受了?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都是朱元璋的部下,包括上次我们说的朱升、陶安、刘基、李善长他们都是读书人,他们都相信儒者之说,他们接受大明,实际上他们把“明”字做了另一番解释。说中国古代的祭祀典礼当中,就有祭“大明”,就有祭“天”、祭“日”、祭“地”、祭“月”,这跟中国古代的祭礼连起来,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联系起来。他们还提出一种说法,说蒙古起在北方,是玄冥,是水德,朱元璋起在南方,是火德,以火克水。还说呢,说“朱”这个字,这个姓氏是祝融之后,祝融是什么人?是先民掌握火的,叫火正,叫火官。他给老百姓带来光明。朱元璋继承了这个火德,起于南方,必定战胜北方的水德,因此这个明和火是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朱元璋在出生的时候,有很多传说,都跟火有关系呢?说他所住的寺庙,别人认为一片红光,是不是着火了,很多人说一看没有。出生的时候,一看他们家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还是没有。这个火实际上就预示着、暗示着他是火德,将来他坐天下,就和“大明”这两个字联系起来。就是过去的皇家史臣,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合法,要用这些神道设教来愚弄百姓,要加强自己的权威性,宣传皇权神授,所以他预先设了很多伏笔,最后说朱元璋得天下是正当的。

  儒家知识分子认为,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他以火德立国是得了天道,是得了神助,是理所当然,要统治全国。所以,即使在朱元璋已经抛弃了当年白莲社所提出来的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样一些观念,但还是保留了大明的国号。还有一点,上一回我们留了一个小问题,就是谁要是当王,都说是大王,大王,怎么小明王,偏偏是小字?谁立年号,从古至今都是两个字的年号,都没有一个字的年号,为什么明朝在立国之前,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有一个年号,叫吴元年?一个字,什么意思?

  按照现在的分析,朱元璋称“大明”,必不能让小明王称“大明”。他必须让这个“明王”成为小明王,表示自己比他高,所以一切要宣传在小明王上面,这种材料。所以,韩林儿只能做小明王,做不了大明王。虽然他用了他这个“明”字,但是他让他小,只有朱元璋自己是大。国号加大字,起源于元朝,以前都不是,像大宋都是后来称的。元朝叫大元,这个元朝的国号怎么来的呢?是用《易经》的一句话,叫“大哉乾元”,大元。明朝继承元朝,也叫“大明”。

  再说这个吴元年,为什么人家都用的是两个字的年号,到了吴王这儿出了一个字的年号?实际上这是史臣在修史的时候,不小心就露了马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年他用的是龙凤年号,这一年公元1367年,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应天,廖永忠走到瓜州的时候,把船沉了,这个小明王没有了,这个龙凤年号不能用了。可是这一年又不是一个改元的年,就是,不是一个建立新年号的年,那么记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还能用龙凤年吗,不用龙凤年又没有别的年可用,就用“吴”吧,就是“吴元年”,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吴元年。这个吴元年恰恰可以让我们知道当年就是在朱元璋建国的前一年,还在奉小明王的龙凤年号。但是史臣们在写的时候,是不能这样写了。前面我们讲的三个问题,就讲了朱元璋这个大明,这个“明”是怎么来的,它来源与摩尼教或者明教的“明”。最后被普遍接受。

  下边我们讲朱元璋,说自己建立的大明国,他要让全天下人看,确实是明王出世了,弥勒降生了,明王出世了,大家要过好生活了,你们跟着朱元璋没有错,那么朱元璋究竟要把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呢?

  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当中有这么几句话,一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驱逐鞑虏”,就是赶走蒙古贵族,恢复中华,恢复以汉人为主体的,没有民族压迫的在中原的统治。当然,朱元璋后来曾经说过,这是我们补充一句,朱元璋并不是说,要压迫蒙古人,他说蒙古人,也是大家都应该平等,都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大家都是我的赤子,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他说恢复中华,并不是要压迫蒙古人,也不是说不允许蒙古人在内地待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陈纲立纪”,“陈纲立纪”什么意思?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建立制度,整顿秩序,“陈纲立纪”。还有一句话,叫做“拯生民于涂炭”。元朝,特别是元朝人民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我要“拯生民于水火”。那么,这几句话,我认为就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想,这理想有这么几个内容。我认为有三条:

  第一,就是要赶走蒙古贵族的统治,这点他实现了。

  第二,要重整社会秩序。

  第三,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放出来,解救出来。第一条,实现了,第二条他正在着手,第一条和第二条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从水生火热当中解放出来。他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他怎么样达成他的目的呢?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背叛了农民革命,背叛了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的敌人了。后来,是不是呢?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当中,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下,谁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他当了统治者,他肯定他和老百姓站在对立面,但是朱元璋本人也曾经在社会最底层生活,他的考虑,他的出发点和别的帝王有所不同。

  朱元璋在建国不久,说过一句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天下刚刚稳定,老百姓财力都很困难,因为打仗嘛,损失了很多。“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就是说小鸟要飞的时候,你不能拔它的羽毛,树刚栽下,你不能乱摇晃它,你不能动它的根。靠什么来做到这一点呢?靠廉洁,靠禁止贪暴,要爱惜百姓,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他有一次和刘基讨论说,怎么样来发展生产,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安养生息呢?刘基说宽仁而已,待老百姓宽仁,刘基说对老百姓要实行款仁的政策。朱元璋说光宽仁可不行,怎么说呢,这句话?他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

  什么意思呢?你光说宽仁不行,他们没有财富,经济没发展,行吗?说你一天到晚的上工程,老上项目,老百姓很疲劳,行吗,不行。说你教育搞得不好,礼仪法制都不行,老百姓不知教化,光说宽仁行吗,他说你不禁那些贪官污吏,不禁那些富民,老百姓还是受欺压、受剥削。光讲宽仁是不行,如果你这些事情都办不好,你要只讲宽仁的话,老百姓也得不到好处。这几句话,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

  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我把他归结成五条:

  第一,就是要发展生产,阜民之财。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节约开支,节省民财,节省民力。

  朱元璋当年没有土地,他体会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苦,他不允许别人随便浪费物力财力,他说这些都是民脂民膏,都是老百姓一点一滴的劳动所得,都是他们的血汗。朱元璋本人当了皇帝以后,吃穿这方面都非常俭朴,大家知道南京是火炉子,非常热,他到各个衙门去看事的时候,那也是汗流浃背,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裳,这个湿了然后换一件,旁边的官员看他所换下来的衣裳一件一件没有一件新的,他什么没有啊,他说我富有四海,什么不能有,但是我必须管束我的心。所以朱元璋,他经过过贫苦生活,他体会老百姓的疾苦,他不做奢侈和腐化的事情。

  他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什么意思呢?他说当了皇帝以后,他要喜欢什么,下边就有什么风气。说要崇尚节俭,就能够养性,能够养我们的品德,要崇尚侈糜,就必至丧德。

  有一次朱元璋在宫里头,看见几个宫女在地下扔下了一缕丝线,他就把这个宫女叫回来,说这是谁扔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老百姓的血汗,下次再扔重罚不饶,在宫里头不敢,看见两个宦官穿着新鞋,下着雨就赶淌,就敢踩泥水,你们怎么这样不爱护老百姓给你们提供的衣服、鞋子,这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够让你们随便糟蹋,就说他在宫里头,在他自身都提倡节俭,这跟他出身有关,也跟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爱惜民力,要保护民生这样一个理念有关系,不仅仅因他出生穷,出身穷忘了本的人很多,不是吗?

  所以,他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大家安养生息,要让百姓的财力能得到节俭,不浪费他们的民力和钱财。

  第三,少上工程项目,不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

  朱元璋还奖励农桑,他规定一家种多少树,种多少桑树,种多少枣树。他说如果遇见饥荒,这些枣树也可以救命。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管得非常细。他说,我以前读《尚书》读到“敬爱人”的时候,他说我有很多感受,什么感受呢?说以前当皇帝的,就是做人主的这些人,并不是经常会考虑老百姓的问题,说我们不能够不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为什么?就是因为只有我们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我们才能够长久,所以朱元璋他能够关心百姓,并不仅仅说是为了百姓而关心百姓,他也考虑他的统治,我想这是在当时,在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这样的一个政治格局下,这是必然的。这句话叫做什么呢?叫做“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大家都知道,以前唐太宗说过,“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他这个话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意思也是一样的。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他既站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

  第四,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这话太现代化了,这词,这个词。实际上就是这样,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办学校,提倡教育,让人人知法。

  朱元璋非常重视百姓的教化,教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呢,是办学校,他很重视,这点我们不详细说。他还有一些措施,他把教化,一直深入到乡间基层。比如说他立了一个榜文,叫教民榜文,有几句四字一句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就要求老百姓遵守道德,不要为非,不要偷盗,要孝顺老人,团结乡里。教民榜文就在四处张贴。各个村子里头要设一个木铎,什么叫木铎,铎就是铃铛,木铎是什么呢?就是梆子,有人定期在村子里头走,敲着这梆子,孝敬父母,不许偷盗,热爱劳动,就说这些。让这些道德建设在民间就这样推行,这是一个。

  再有一个就是明朝实行了一种古礼,这个古礼是什么?叫“乡饮酒礼”,“乡”就是乡村的“乡”,饮酒,喝酒,在周朝就有,在明朝实行,什么意思呢?就是逢年过节,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这些老人来主持这个乡饮酒礼,要总结这一年当中这个村里发生的事,评判一年当中的村民的表现,谁要是表现得好,坐下来喝酒,表现得不好,站着喝,再表现得不好,没有酒喝,一边站着,提出惩罚,给一些人以警示。他就把道德建设一直深入到基层。

  还有,关于法律。我们也还会说到,他编的关于法律的书叫做《大诰》,明朝也有法律的律文,叫做《大明律》。《大明律》要求每个县学都要有,学生都要学,《大诰》要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是什么?以后我们还会详细说一说。《大诰》里边,记载的惩治贪官污吏,惩治为非作歹的各种条例。他编了《大诰》,让家家户户到都收藏,自家收藏的。在将来你犯了事,说是被判刑了,罪减一等,说我们家有《大诰》,你看看吧,减一等。说你要是有事情触犯法律了,家里有没有《大诰》,没有,加一等。这个成为明朝后来遵守的一个习惯,老百姓有事了,到官府说被判了什么事了,有没有《大诰》,说有,那就减一等吧,实际上不一定真有,但是它从传统上遗留下来,就是朱元璋留下来的。

  第五,最后一条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朱元璋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对贪官污吏,对富民的欺压非常痛恨。他有切身体会,他说我以前我见到州、县官,他们一天到晚就是喝酒,老百姓的死活不管,就知道收税,就知道贪赃,他说我就要求官员廉洁,如果你官员廉洁了,你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怎么走怎么都好,如果你不廉洁了,你就走在荆棘丛中,怎么走都行不通,他就用法治,用他的严酷的手段,来实现他的目的。

  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所以他既占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国,他就希望有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有廉洁的政府,能够发展生产的政府,让老百姓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样一个大明国。就是他有他的一套治国理想。但是,我们说朱元璋毕竟是生活在五六百年以前的人。那么,他是不是能够把这些工作做到非常彻底呢,他的想法能够贯彻到底呢,他自己本身就很矛盾,比如说,跟着他南征北战的这些功勋大臣,还有他这些亲王、公主,怎么办呢?他们当了大官,当了公,当了侯,当了王,当了驸马,怎么办呢?他要大量地赏赐田地。他不是想限制富民吗,可是新的一代富民又会成长起来,他们还会走上老路,还会走到老百姓的对立面上去。但是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可是朱元璋他自己逃不过这个怪圈,他自己想的是一回事,客观历史发展又是一回事。。

参考资料: www.cctv.co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mj007
2006-07-26 · TA获得超过7.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54%
帮助的人:6563万
展开全部
在轰轰烈烈的北伐中,朱元璋于1368年正月在金陵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 常遇春像个当初的放牛娃、小沙弥终于跃上了权力的巅峰。这里顺带提一下,朱元璋为何选 定国号为大明呢?熟读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龙记》,在这部武侠小说中,明教与元 朝势不两立。而且,小说中有几位人物也与历史人物重合,比如颇有心计的朱元璋、勇猛忠 信的常遇春,还有布袋和尚彭莹玉等人。那么朱元璋定国号是否真的与明教有关系?

按照吴晗的观点,“大明”的意义的确出于明教。明教,原称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 唐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称明教。明教的教义是二宗三际,即 他们认为统治世界的明暗两种力量,为明暗二宗;明暗两种力量相互斗争,经过初际、中际 、后际三个阶南京徐达墓段,为三际。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恶和欲。在初际阶段,还没有天地, 明暗相互对立;中际阶段,暗占据优势地位,这时明王出世,经过斗争将黑暗赶走;后际阶 段,明暗各归本位。明教对于那些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人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因为明教主张迎 接明王出世,改变现状,相信不久以后人们会过上好日子。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广大穷困农民间进行传教,准备武装起义。当时明教的彭 莹玉,在淮西传教,宣扬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准备。至元四年(1338),彭莹玉和 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县)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虽遭镇压失败,但此后各地起 义不断,而彭莹玉也在坚持斗争。河北韩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领袖,广招信徒,酝酿起 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征发农民15万修黄河。韩山童派人预先在河道中埋下一个一 只眼的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字样。石人挖出后,人心不稳。韩 山童认为时机成熟,联系刘福通等人准备起事,推举韩山童为明王。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杀 ,其妻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脱。刘福通力战突围,后攻取颍州等地。各地闻风而动,接连 起义,掀起了元末农民起义的高潮。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朱元璋所 在的郭子兴部,在郭子兴死后其子郭天叙受刘福通节制,所以朱元璋其实是小明王的部将。 后来朱元璋势力强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军中,途中小明王在坐船时落水,就这样 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认为,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据说这是 刘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不是出于淮西彭莹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属下,大都是 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 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另 外,明字代表着光明,分开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词汇,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圣。值 得注意的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不久,为防止秘密教会危害自己的统治,他下旨禁止一切邪 教,包括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

《太祖实录》所载北伐灭元战略确立国号后,朱元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洪武元年五月,他 视察开封,部署北伐的进一步军事行动。七月,元顺帝北遁。徐达势如破竹,八月占领元朝 国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统治结束,历史进入了朱元璋的大明时代。随即徐达平定山西 ,次年收复陕西。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南北夹击四川的夏政权明玉珍 ,于七月平定四川。朱元璋几次招降云南未得,于洪武十四年(1381)派傅友德、蓝玉、沐 英征讨,亲自制定进军路线。平定云南后,朱元璋留沐英世守云南,直到明朝灭亡。洪武二 十年(1387),他派傅友德、蓝玉击败纳哈出,逐步统一了东北。至此,朱元璋基本上完成 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orgsky
2006-07-26 · TA获得超过7.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7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285万
展开全部
朱元璋为何选 定国号为大明呢?熟读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倚天屠龙记》,在这部武侠小说中,明教与元 朝势不两立。而且,小说中有几位人物也与历史人物重合,比如颇有心计的朱元璋、勇猛忠 信的常遇春,还有布袋和尚彭莹玉等人。那么朱元璋定国号是否真的与明教有关系?

按照吴晗的观点,“大明”的意义的确出于明教。明教,原称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 唐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因其崇拜光明,所以又称明教。明教的教义是二宗三际,即 他们认为统治世界的明暗两种力量,为明暗二宗;明暗两种力量相互斗争,经过初际、中际 、后际三个阶南京徐达墓段,为三际。明是光明,代表善和理;暗是黑暗,代表恶和欲。在初际阶段,还没有天地, 明暗相互对立;中际阶段,暗占据优势地位,这时明王出世,经过斗争将黑暗赶走;后际阶 段,明暗各归本位。明教对于那些受到压迫和剥削的人具有很大的号召力,因为明教主张迎 接明王出世,改变现状,相信不久以后人们会过上好日子。

元朝末年,明教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广大穷困农民间进行传教,准备武装起义。当时明教的彭 莹玉,在淮西传教,宣扬明王就要降世了,要信徒做好准备。至元四年(1338),彭莹玉和 他的徒弟周子旺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县)率众五千余人起事,虽遭镇压失败,但此后各地起 义不断,而彭莹玉也在坚持斗争。河北韩山童也是重要的秘密宗教领袖,广招信徒,酝酿起 事。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征发农民15万修黄河。韩山童派人预先在河道中埋下一个一 只眼的石人,上面刻有“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字样。石人挖出后,人心不稳。韩 山童认为时机成熟,联系刘福通等人准备起事,推举韩山童为明王。事情泄露,韩山童被杀 ,其妻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脱。刘福通力战突围,后攻取颍州等地。各地闻风而动,接连 起义,掀起了元末农民起义的高潮。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龙凤政权。朱元璋所 在的郭子兴部,在郭子兴死后其子郭天叙受刘福通节制,所以朱元璋其实是小明王的部将。 后来朱元璋势力强大,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到自己的军中,途中小明王在坐船时落水,就这样 不明不白地死掉了。有史家认为,这可能是朱元璋安排的。

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是承继小明王而来,“国号大明,承林儿小明号也”,据说这是 刘基的主意。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不是出于淮西彭莹玉的教化,就是小明王的属下,大都是 明教的教徒,因此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自然顺理成章,而且这样还意味着朱元璋就是明王降 世,其他人都不具有合法性,社会上再也不应出现其他的明王了,这也有助于稳定人心。另 外,明字代表着光明,分开是日、月二字,是十分吉祥的词汇,代表了大明王朝的神圣。值 得注意的是,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不久,为防止秘密教会危害自己的统治,他下旨禁止一切邪 教,包括白莲教、弥勒教、明教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北魏孝文皇帝
2006-07-27 · TA获得超过70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他在早期的元末年农民起义中当过明王这么个爵位;
2/告诉他人他得到皇位的过程是正大光明的,防止学者议论;
3/他痛恨贪污,所以主张还百姓一个日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