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论述题,求解答(题目如下,速度出答案)

1、案例:某超市原定感恩节清晨5时开门,但约2,000名经已等得不耐烦的顾客,在4时55分强行一涌而进,混乱中一名职员被推倒在地,从后涌上的人潮更将他踩至重伤。该名34岁... 1、案例:某超市原定感恩节清晨5时开门,但约2,000名经已等得不耐烦的顾客,在4时55分强行一涌而进,混乱中一名职员被推倒在地,从后涌上的人潮更将他踩至重伤。该名34岁的职员送院后,在早上6时证实不治。 据报其他职员曾试图营救达穆尔,但顾客却无视职员劝阻。甚至当职员表示有人死亡而要暂停营业时,更有顾客怒哮:“我由昨天早上已开始排队了!”并继续“扫货”。超市保安及警方到场后,始能驱散人潮。 惨剧中还有4人受伤送院,包括一名怀孕8个月的妇人,据报已经流产。
试列举案例中社会心理学相关概念,并联系概念分析题中现象。(列出概念,解释含义,分析与题中案例的联系;列举的心理学相关概念不少于2个)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2fa78a5
2009-06-23 · TA获得超过49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 去个性化,
这一术语是由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指个体在群体中或与群体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以群体自居,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感。与这种去个性化相联系的是,个体似乎失去了作为个性的约束力,在群体的保护下,做出违反他们在社会情境中常常遵守的社会准则的事,表现出非正常的行事倾向。博恩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的观点看,人类原本是是从要深蒂固的亲属关系、纽带关系和部族关系中挣脱出来的,随着这种挣脱,原选取表现在这些群体关系中的去个性化也由之获得解放,个体重又获得了个性。但是,个性的解放也潜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离开群体的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就越感到孤独。个体的孤独又激发着个体重新加入各种群体活动,于是个性又溶化于群体之中,去个性化复又出现。

去个性化既可能导致反常的或消极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建设性或创造性行为,不能把个体加入群体后的行为作单极的分析;去个性化的原因除了把注意力投向群体或回避对道德责任的否定评价外,还有大量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去个性化,如匿名性、群体规模、情绪的激发水平、情境不明确时的新奇感、群体中独特刺激(如毒品或酒精等)、参与群体活动的程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导致去个性化,反过来又使个体对外部刺激反应麻木,对情绪和动机失去认知性控制。其结果是,个体只在群体内的约束下活动,从事那些不论是消极的(如攻击)还是积极的(如创造性)屐,而对外部刺激,特别是社会规范和准则,则较少顺从。这样,便带来了去个性化后的不利的社会结果。去个性化的个体并未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个体,因此便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监视和反馈,不能从长时记忆中恢复适当的行为标准。结果,去个性化的个体缺乏远见,缺乏预先考虑和计划。特别是当几乎没有什么自我调节时,个体更易倾向于对即时刺激作出情绪和动机反应。
后隽巧SH
2009-06-23 · TA获得超过7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0万
展开全部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攻击行为:企图伤害那些不愿被伤害的个体。
文中提到的应该是“工具性攻击”:不以伤害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商品)。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拥挤(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大场面)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文中提到的“我由昨天早上已开始排队了!”,这也算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吧)

对受伤者的认知(归因):觉得他们也是来竞争商品的,把受伤归因为他们自己没用。

还有就是1L的弟兄说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