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费祎是不是姜维杀的?

说出理由啊... 说出理由啊 展开
 我来答
紅雪HK
2012-09-26 · TA获得超过1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685
展开全部
首先,我个人觉得不是姜维干的。

陈寿恶姜维人所共知,但他却没有下这样胆大的评论,足以证明证据不足。

针对上面最佳的作答说是姜维所杀的,我有以下疑问。

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3)张嶷起初见费祎做了大将军,却率性泛爱没有分寸,对待新来投诚的人过分信任,张嶷写了一封信劝他说: “从前在东汉时,岑彭统率大军,来歙执持节仗,都被蜀人派遣的刺客杀害。现在明将军(您)位尊权重,应该以从前的事为鉴戒,稍为小心防备些。”后来费祎果然被由曹魏投降过来的郭脩杀害了
这说明是两件事,其一,连张嶷都看得出费禕的确好,位高而好下手的,作为刺客不做掉就对不住自己了;其二,也不是像你所说,事前没人看得出
为什麼说郭循是刺客?郭循死後其子袭爵,说明郭循投降,但其子仍在北方,一般降将的亲人都会被杀死,偏偏这个郭循的亲人就没被杀,连在他之前的夏侯霸,身为曹氏亲族,其子都被流放到朝鲜,你郭循是何人?先不管是魏人有心安排郭循行刺,还是郭循念及北方亲人所以以死报国,以求後人封侯,这个人本身行刺动机就很充分。
另外,由於曹爽一败,足以令魏人明白,勉强攻蜀不可为,所以後来司马昭攻蜀,连邓艾这样的战将都不同意。退一万步说,如果不是邓艾恰好小道入蜀,又不是诸葛瞻的大军到达涪城之后却止步不前,这次大败的同样是魏,死伤可能更超过曹爽那次。相反蜀人只有魏人十分之一,如果让蜀汉主攻,消耗其国力可能更有作为,但偏偏因为费禕,姜维每次北伐都不足万人,所以即使战败也消耗不了蜀人多少国力,杀死费禕可以令姜维放手一搏,可能魏会以为:诸葛亮倘且没攻入长安,何况姜维?此为动机一。姜维最惨痛的一次大败不就在他主政北伐以後吗?死伤三万。再说,费禕本来就是孔明蒋琬後唯一能稳定蜀国的人,杀了费禕一可令蜀大乱,二可嫁祸姜维令蜀汉分裂,甚至杀死姜维。曹奂曰:蜀所恃赖,唯维而已。可见魏人对姜维态度。些为动机二。
如果说「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载有这样一件事:“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这一条记载很值得怀疑」是事後孔明。那麼「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却可信,不是自相矛盾?难道傅玄的说话就可信?难道他就不能因为嫌恶姜维而想害他背上杀费禕的恶名?
请问傅玄何人司马光又是何人?我们应该信谁?如果你说硬说郭循是姜维的人,那麼“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你甚至可以说成姜维想取刘而代之,但偏偏姜维在政敌死後,没有多大动作,甚至得罪黄晧以後都只是北上避祸,没有任何越轨行为。
我不是说一定不是姜维干的。我只是想说,「别在自己已有定论的情况下,否定客观证据,取小义代大义。」我自问不比陈寿司马光强,所以他们不敢说的,我就更不好猜。只能够说,很多人都想证明此事是姜维干的,包括陈寿本人可能也是,但事实是,要么不是姜维干的,要么我们没法证明是他干的。
百度网友a53f5469c
推荐于2017-09-30 · TA获得超过273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09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67万
展开全部
  费祎被刺是蜀国政坛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蜀国自诸葛亮死后所采取的防御性国家战略再起了大变动,蜀国鹰派势力的抬头。这件事单从《费祎传》来看,只是一次偶发事件。但是如果和其他史料联系到一起,这起被刺事件就不那么简单了。

  延熙十五年的时候,姜维进攻西平,虽然西平没打下来,但抓获了时任魏中郎的郭循。后来这郭循大概表现良好,就把他吸收进了蜀汉的阵营,而且官位做到左将军!要知道,这可是马超、吴懿、向郎曾经做过的位置,足见蜀国对其殊遇之重,不亚于对待夏侯霸。

  但是这个人身在蜀营身在魏,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载:“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最后虽然刘禅没被杀掉,但他总算也拼着性命干掉了蜀国的一名大员。魏国感动不已,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使其子袭爵。

  但是这起刺杀事件仔细推究的话,疑点非常之多。就动机来说,这不可能是魏国朝廷策划的阴谋。费祎是出了名的保守派大鸽子,他在任期间是蜀魏两国最平静的一段日子,几乎没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魏国正乐不得,不可能刺杀掉他而让鹰派姜维上台,自己找自己麻烦。
  这也不可能是私人恩怨,就算郭循跟费祎再怎么有仇,他也不是神仙,不可能算出姜维什么时候打西平,自己会不会被俘,被俘以后是直接砍了还是受到重用,费祎喝醉了是否会凑到自己身边。
  而这两个可能都排除掉的话,剩下的最有动机杀费祎的人,那就是姜维。
  姜维与费祎的不和是众所周知的,前者是主伐伐魏的鹰派,而后者则是坚持保守战略的鸽派。在费祎当政期间,“(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可以说姜维被费祎压制的很惨。费祎死后,能够获得最大政治利益的,就是姜维。事实上也是如此,陈寿在三国志姜维传里很有深意地如此记录道:“十六年春,祎卒。夏,维率数万人出石营”。短短一行字,姜维迫不及待的欣喜心情昭然若是,路人皆知。

  换句话说,费祎的死,姜维是有着充分的动机。

  而姜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姜维传》裴注里有载: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就是说姜维这个人,对功名很执著,而且不象〈三国演义〉里一样是个楞青头,反而很有城府,好“阴养死士”。至于偷着搜罗这些死士是做什么用的,就不好说了。
  而郭循在众目暌睽的岁初大会上刺杀了费文伟,摆明了他自己就是拼个同归于尽,不想活着回去,这是标准的死士作风。
  再回过头来仔细研究郭循的履历我们会发现。西平战役的发动者是姜维,捉住郭循的是姜维,把他抓住不杀反而送回朝廷的还是姜维。换句话说,郭循看似是偶然地被俘才入蜀,实际上这些偶然却是完全可以被姜维所控制——姜维有能力决定发动战役的时间,地点以及对俘虏的处置,这一连串偶然只有姜维能将其成必然。
  这几条证据综合在一起推测,再加上动机的充分性,很难不叫人怀疑姜维在这起刺杀事件里是无辜的。
  我们这些生活在后世的人,凭借残缺不全的史料尚且能推断出姜维的嫌疑,当时的蜀国肯定也有人能看出来。但是史书上的记载似乎姜维是完全无辜的,和这事丝毫没关系,这是为什么呢?
  在资治通鉴卷七十五载有这样一件事:“循欲刺汉主,不得亲近,每因上寿,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这一条记载很值得怀疑,因为如果真是郭循上寿时候想刺杀后主而“为左右所遏”的话,那他早就该被抓起来,蜀国怎么可能还会放任他到延熙十六年年初去参加宴会?所以这一条记载不大可能是真的,倒象是事后为了充分证明其邪恶而后加进去的补叙。这种经验大家都有,如果一个人做了什么坏事,那么很多人就会说:“我早看出这小子不是好东西了,前天他在我家门口转悠我看他就象是要偷东西,我就是没说。”郭循这件事也一样,后主听说他刺杀了自己的重臣,大怒之下号召群臣揭批其反革命行径,于是肯定就有墙倒众人推,说:“郭循早就怀有二心,打算刺杀陛下,幸亏我们左右给您拦下来。”反正郭循死了,死无对证。后主智力低,也没想问问:“你早看出来了?那你怎么不早说哇?
  总之,这条记载应该是刺杀事后往郭循身上泼的脏水。
  但是,这盆脏水还是有它的用处。它给人一个暗示:郭循是打算刺杀后主,因为太难下手,所以才找了个相对比较软的柿子来捏,结果捏掉了费祎,因此这起刺杀是最开始目标是刘禅,费祎只是次要目标。
  只要大家都相信了那条记载,那姜维的嫌疑就可以澄清了。是啊,郭循原来是打算刺杀我朝皇帝,找不到机会才转来杀其他目标,费老爷是运气不好被他撞见了。我总没动机杀我朝皇帝吧。如果近一步推论的话,这段记载很可能就是姜维为了洗清自己的嫌疑而在事后说的。
  综合上述种种迹象不难发现,整个刺杀事件的形成可能是这样:最初是姜维拿获了魏中郎将郭循,并收罗了他做为自己的死士。(或者郭循根本就死了,姜维拿自己豢养的死士冒了郭循的名字)。西平战役就是姜维为了创造出郭循“被俘魏将,归顺我朝”这么一个令人信服的身份背景而发动的。接着郭循“被俘”,押解给成都,归顺蜀国,得了左将军之位。然后十六年年初大会上,策划已久的郭循杀了费祎,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维怕别人怀疑到自己头上,于是在事后对皇帝刘禅和其他同僚说:这家伙早就脑后有反骨,好几次想刺杀皇帝都被左右拦下了。然后大家“哦”地一声恍然大悟,再不去怀疑姜维杀费祎的动机,纷纷谴责魏国的恐怖主义行为云云。

  虽然缺乏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姜维与这起刺杀事件有什么牵连,历史资料也只给出了残缺不全的几个点,但从动机、能力、条件和其一贯作风中仍旧可以推测的出姜维与费祎之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