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怎样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在线急求!!... 在线急求!! 展开
 我来答
紅紅紅紅貨
2019-12-06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9万
展开全部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

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

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

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一、写作特色

(1)寄情于山水,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2)由外及内,由远及近运用对仗、反复及判断句式使文章一唱三合,有节奏感,有韵律美。

(3)写景写人抓住特点,文字简练。

二、要点

1、游琅玡山的四个情形可依次概括为: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

2、“太守醉也”并非因酒而起,而是因为:自然的美景和百姓的安宁富足。

3、文中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沫沫容
推荐于2016-05-08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沫沫容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7299 获赞数:44205
2010年毕业,英语六级水平,擅长写作、翻译、同义句转换、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一系列题型及相关考试。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6863d6fba
推荐于2017-11-21 · TA获得超过134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2

《醉翁亭记》在全篇的描写与抒情中,“醉”“翁”“乐”等是贯穿始终的。从作者的主体视角来看,“太守”的怡情山水与宴饮的欢乐,是全篇的抒写走向,“醉翁”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鲜明突出的。酒与灵感的关系,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久不衰的话题。酒对于文人来说,是一种灵感的力量,也可以是一种解脱、消愁,甚或纵情的力量。所以,当我们看到欧阳修的“醉翁”形象时,上述联想便会油然而生。然而事实上,欧阳修并非李白或苏轼,他是一个现实感极强的人,在生活上具有一种理性的执著,在《与尹师鲁书》中,他曾对几种人表示不满,一种是对自我的个人命运过于看重的人,一种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贬夷陵时,他就“益慎职,无饮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却在滁州改变了自己的形象。这种神奇的转变无疑具有现实背景,也体现着欧阳修思想变化的痕迹,因为在这以后,醉酒的情趣在欧阳修的诗文中竟成了经常性的主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_L_
2009-06-28 · TA获得超过24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全文以乐字贯穿始终,“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是太守思想感情境界的高度概括。全文巧妙的把醉与乐统一起来,充分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工Hi
2009-06-28 · TA获得超过96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如前所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