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 求必修3的总概括,原理和分析 10

是文化生活的,哲学的已经找到.不用发出来,要的是文化生活的总复习资料发哲学的大哥!我说过我不要哲学啦,我要的是文化生活的,还有一楼的兄弟发得不够详细呢... 是文化生活的,哲学的已经找到.不用发出来,要的是文化生活的总复习资料
发哲学的大哥!我说过我不要哲学啦,我要的是文化生活的,还有一楼的兄弟发得不够详细呢
展开
 我来答
春江月月
2009-07-0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高二政治第五课易混、易错点辨析

一、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反作用
反映
想 意识能动性性
主观能动性 想和做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反作用
(通过实践实现
做——实践活动

二、现象、本质、规律比较

现 象 本 质 规律

别 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个别的东西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是多变的、容易消失的东西 是相对稳定的
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把握

系 1、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本质不能单独存在,它只能存在于现象之中,也一定要通过现象来表现。
2、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它们或者从这个方面表现着本质,或者从那个方面表现着本质。

三、真象与假象

真 象 假 象
区别 是指从那些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是指那些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联系 都属于客观范畴的问题,都是一种客观的东西,都是本质的表现形式

四、假象与错觉
假 象 错 觉
区别 它是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属于客观范畴 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觉,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联系 假象是引起错觉的一个主要原因,错觉是由于人们受假象迷惑的结果

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区别:(1)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2)从认识的形式和特点看,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反映事物。(3)从它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看,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的指导。
(2)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六、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内在联系
联系:①都来源于实践,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②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③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
区别: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③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成为理论,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七、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分别是什么?哪次飞跃更重要?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只有用认识去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八、分析与综合比较

分析 综合
含义 就是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就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作用 只有对各要素首先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地认识事物 只有对事物各种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对象
注意
事项 ①不仅要分析每一个要素
②还应分析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③找出本质性的东西
④在整体中把握各个要素。 ①综合不是简单地机械相加,而是仅仅抓住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抓住对各部分的研究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②从中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运动规律③得出一个全新的整体性的认识

高二政治第六课易混、易错点辨析

一、社会存在与物质,社会意识与意识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从本质上讲人的一切意识都是社会意识。
3、物质和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的两个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对应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是社会意识变化落后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目前存在的某些封建迷信思想。另一种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三、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
①是一种关系。它表示的是人与各种事物之间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关系
②具有客观性。一事物是否有价值,不是由人主观决定的,而是取决于该事物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属性和成分,所以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决定于客体所具有的属性。
③具有多样性。如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哲学中的价值比具体领域中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它是对具体领域中价值的概括和总结,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④具有社会性。指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会实践水平、社会历史发展条件制约。⑤具有主体性。指事物对人是否有价值,必须以主体需要为转移。
四、哲学领域的正确价值观标准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观标准
哲学领域的正确价值观标准 初级阶段的正确价值观标准



内容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符合人类的根本标准 符合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符合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层次 最高价值观标准 阶段价值观标准
适用时 期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
相同点 二者都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联系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前者对后者具有指导意义,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的要求。在我国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标准是一致的,共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实践。

五、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

个人正当利益 个人主义
含义 指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个人正常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
方向、目的 把社会集体利益也就是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集体利益
手段 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个人利益 采取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等手段谋取个人利益
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关系

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
概念解释 集体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个人存在和发展必要条件
原理
归纳 一致性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二者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矛盾性 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
方法论要求 坚持 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保卫集体利益,同时,要求集体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
反对 个人利益之上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忽视和损害个人正当利益,片面强调集体利益的思想和作为
认识误区 坚持集体主义就应当放弃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维护自己的个人利益都是应当的。
高二政治第七课易混、易错点辨析
第七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
一个重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观点——个人利益观(强调社会利益,为社会做贡献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性,但也要说明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
一、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应注意的问题
(1)讲人的本质指人类的本质,不是某个人本质。
(2)讲人的本质是与动物相比较而言的本质。
(3)本质属性不等于唯一属性,人类还有其他属性。
二、 人的自然属性与其他动物的自然属性的关系
区别:(1)人类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存、活动和欲求等方面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其他生物的自然属性是指自然本能的属性。(2)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的自然性中渗透着人的社会属性,其他生物则只有自然属性,而无社会属性。
联系:(1)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由蛋白质、糖类、脂类、水等物质构成的有机体,同样要经过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生物过程和生化过程,以维持个体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人要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态环境,包括水、光、热、土壤等无机成分。这些条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都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4)都具有本能和欲求,即生存的欲求和性的欲求。
三、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别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表现不同 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②人要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③人有类似动物的自然欲求。 ①人是社会的产物
②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③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层次不同 较低层次的属性 较高层次的属性
产生条件
不 同 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生理遗传因素带来的 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系 二者统一于人之中,是客观存在的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自然性就没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
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正误判断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错误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正确的,因为只有每个人做出贡献,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到“我为人人”,社会才会存在和发展下去;个人只有用自己的贡献去满足社会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才会真正出现“人人为我”的局面。
五、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形式
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形式有两种形式: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物质贡献指生产出有形的产品。精神贡献一是指精神生产的产品,如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的教书育人等;二是先进人物在做贡献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特别是高尚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
六、理想、空想、幻想
1、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经过努力有实现可能的设想,即关于未来的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即理想。它是人们对现实中客观事物发展的未来可能性的反映。它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实践性、超前性。
2、在个人生活中,对于未来目标的种种不切实际的设想就是空想。
3、幻想是由人们的愿望和社会需要所引起的对于美好未来的特殊想象。那些不符合实际,不存在实现可能性的幻想,只能是虚构的想象,会成为有害的空想。有的幻想符合现实生活的要求,有实现的可能性,但不表现为现实的奋斗目标。这类幻想有助于激发人们展望未来,拓宽思路,克服前进中的困难。
七、我国人民的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
比较 内容表述
理想分类 性质 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
内容 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
时间
长短 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崇高理想
作用 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最高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关系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高二政治第八课易混、易错点辨析
第八课一个根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既属于认识论,也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范畴)
强调一个结合:世界观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结合
贯穿一个思想教育中心:提高参加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相结合道路的自觉性

一、 对“实践”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实践是我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误区二、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误区三、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改造自然界
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
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实践仅指改造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而不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二、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贯穿于实践过程

智力 使用 作用、改造 相互渗透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实践对象
体力 相互结合
有机结合形成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三、关于认识的几个问题
(1)认识的来源:实践
(2)认识的获得途径(手段):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的根本目的:指导实践
(5)认识的基础:实践
(6)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
(7)认识的过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认识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8)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势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会更深入。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决 影

定 响

唯物论 辩证法

五、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认识世界

类 目 的 改造思想(核心)

两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基 相互 相互 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关系 做到主观与客观
联系 作用 个人与社会统一
本 改造世界
活 改造自然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社会
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区别:直接经验是指通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主要是从书本上获得的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从他人那里获得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联系:(1)二者最终都来源于实践,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是别人经过亲身实践而总结得出的。
(2)就知识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因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3)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要看到读书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既不能因为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否认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也不能因强调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而否认读书的重要性,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七、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比较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主观世界



别 内容
不同 改造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人们的思想、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目的
不同 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促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促使个人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也使个人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地位不同 处于基础的、决定的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联系 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造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无论是改造客观世界,还是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这下你该满意了吧
大FP
2009-07-05 · TA获得超过63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3万
展开全部
我试试吧 是我自己的笔记
--------------------------------------------------------------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 体味文化
1 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3)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2 文化是什么
(1)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特点 :a 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 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的
c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 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 文化与政治 经济
1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内容: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文化的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会阻碍**
(2)特点: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教育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以民主和法制观念为标志的公民政治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国际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表现
(1)地位:越来越突出
(2)表现: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我国如何进行文化建设: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解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