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尺寸从哪开始算
当然一个建筑得先定出进深、开间(确定台基的大小比例)
1:一般基础长与宽有没有特定的比例?
2:下一步该确定什么?是柱子?还是?哪么柱子与开间进深有什么关系
3:下来又是哪个尺寸?
4:一斗口到底是多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得来的?
谁帮我提供一些准确的相关资料。关于定位尺寸的!!
高分感谢!50分!!
详细者:80分! 展开
从建筑高度算起。
建筑高度,一般中国古建筑均为坡屋顶,建筑高度要按照最高的屋脊的结构外皮计算。在测量复杂屋顶时需要确定一个最方便定位的屋脊再将其他屋脊于此标准进行比对测量斗口是清代的叫法。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扩展资料
中国古建筑中外交流
在中国的古代,特别是自两晋、南北朝以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与东西邻国都有广泛交流,给中国古代建筑注入了新的血液,出现了不少新的建筑类型,如石窟寺、佛教塔等。
同时,中国建筑也对邻国的建筑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西元三世纪,源于印度的石窟造像,就由克什米尔、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国传入中国西部天山南麓的库车、拜城一带,而后继续东传。
十六国时期,在甘肃敦煌初凿莫高窟。北魏时又东传进入黄河流域,陆续开凿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建筑
2024-11-27 广告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及圆形浅穴式房屋开始。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及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
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1、古建筑修缮过程中新材料的使用不是替换原材料,而是补强或加固原材料、原结例如。古建筑的某个构件有所损坏时,首先不应当用新材料(如水泥、钢筋等)来替换原材料,而应考虑用灌注黏合剂,使用金属材料加固等办法将原材料保存下来。
2、古建筑修缮时新技术的应用在不改变古建筑本身文物价值的前提下,又能减少劳动量, 减轻劳动强度和加快速度,应予以提倡。
3、中国古建筑都是建在台基之上的,台基露出地面部分称为台明,小式房座台明高为柱高的1/5或柱径的2倍。台明由檐柱中向外延出的部分为台明出沿,对应屋顶的上出檐,又为“下出”,下出尺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建筑
1、 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
2、 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
3、 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
4、 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
5、 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
6、 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
7、 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
8、 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
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
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
两侧两份为檩椀
9、 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
10、 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
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
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
11、 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
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
12、 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
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
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
13、 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
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
14、 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
15、 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
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
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
16、 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
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
2、在中国古建筑中柱子的排布形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两种分别是分心槽和金厢斗底槽。所以不能以柱子来定尺寸。
计算一个建筑的尺寸首先要确定两个数位:平面定位和里面定位步骤如下:
1、确定指北针
2、确定建筑外轮廓尺寸因为中国古建筑分三个部分:
台基、外围护结构、屋顶。所以要分开记录
3、建筑高度。一般中国古建筑均为坡屋顶,建筑高度要按照最高的屋脊的结构外皮计算。在测量复杂屋顶时需要确定一个最方便定位的屋脊再将其他屋脊于此标准进行比对测量
斗口是清代的叫法。斗口原指斗栱(清式平身科,就是中间的一组斗拱)的坐斗中承托昂、翘的卯口,卯口的宽度一般就是栱材方料的宽度。斗口的尺寸从1寸到6寸都有以适应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建筑。
PS:哥们儿你古建考不及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