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解》 读后感

 我来答
fafpzd
2013-10-17 · TA获得超过2.8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2084万
展开全部
[《老子心解》 读后感]

范曾先生不仅是誉满中外的书法国画大师,同时对诗歌词赋和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不同寻常的研究,《老子心解》 读后感。自言“略通古今之变”并不足以尽言其才。最近购得范先生《老庄心解》(09年新版)一书细细读来,深深被先生博大精深的才学所打动,同时被先生对老庄深刻理解而感到心灵上的震撼。本人对庄子一无所知,不敢妄言;但对老子略知一二,学了范先生的<老子心解>有一种“仰之弥高的深深敬意”。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果真如此?

纵观历史:自周秦诸子至今,两千五百多年来《道德经》的注本多多,但真正能看得懂老子所言者甚少。写出译文者常常不懂《道德经》,弄懂《道德经》的又偏偏常不著于文。比如当今学者们经常引用的是汉河上公的译本。他的解释从根本上有悖于老子,在解释第六章之“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时说:“言鼻口之门乃通天地元气所从往来”。太离谱了。我们把老子这句话的“玄”字先放一放,这“牝之门”无论如何跟鼻口是挂不上钩的。“牝”字哪有鼻口之意?传说他得道成仙白日飞升大不可信。
后来的王弼比河上公稍有进步,但还是没有真正贴近老子。

近几十年来,一些、甚至一些大盘的哲学家们也费尽心思研究老子,因为老子的著作在哲学界毕竟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他们常常用已经掌握的理论为武器去框定老子,最终发现老子有一些东西有悖于他们所掌握的理论。好像是虚无缥缈的,还有一些形而上学的偏向。思来想去便给老子一个“朴素辩证法”的绰号。这顶帽子一戴就是几十年。

范曾先生则不同,他认为“我们必须在思维方式上摆脱传统的陋习。一种此是彼非的概念,不惟在实质上导致了对事物分析的简单化,而且在思辨上极易走上歧途,往往把辩论的对手绝对放于错误的位置上,而自己则通过人云亦云的逻辑推论,来证明自己心中早就认定正确的结论。”(《老庄心解》19页)他认真研读老子,理解老子,悟老子,用他的话说叫“悟谈”,同时把自己理解的现代前沿科学理论与自己深悟的老子理论加以比较,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去体悟,从而得出前所未有的也是最贴近老子的也是最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结论。“性之所至,随感而发……。”这就是《老庄心解》这本书“影响至钜,重版多次”的根由。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廿五章)

老子讲的道不是上帝,不是神仙。而是物,这种物它混混沌沌,没有任何声音,没有任何形体;这种物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种物,它的上部既不光亮,下部又不阴暗。这种物,它纷纭无涯不可描述又回到空虚无形的状态;这种物,迎着它看不见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道德经》第十四章)这一无头无尾,无因无绪,难以形容,难以描绘,没有适当的名字可以称呼它。故强字之曰道。所以才有了第一章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说。道,到底是谁的儿子?好像在上帝之前它就已经存在着(第四章: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它先天地生,没有天,没有地,没有银河系,没有太阳系,没有物质,没有生命,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时候(?这个时候用得可能不准确)就有了它,所以老子又称之为“无”,一切都没有、彻头彻尾的无。这种“无”老子称之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并把这种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用一个数字“一”来表示。
老子为什么这样讲,有根据吗?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老子所言得到了证实。

“照现代天体物理学家理解,这不正是宇宙大爆炸的前兆吗
?热大爆炸宇宙学现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标准宇宙学,根据理论和观测,大概二百亿年前宇宙处于一个浑沌未开的温度均匀、密度均匀和对称性极高的状态。首先,我应提出质疑的是,当基本粒子都不存在,当然没有物质,既无物质何来空间,又无相对运动,何来时间?现代宇宙学提出的这种宇宙状态,本来就是类似中国哲学上的“无”的概念。现代宇宙又以在宇宙创生(谁创生了宇宙?)后的1/10(36次方)秒产生粒子,如中子、质子,再过100秒的时候开始产生元素,然后是星汉的形成,银河的运转,太阳系的形成,地球、月球的诞生……这难道不是和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又不期而遇了吗?”(范曾《老子心解》10页)

前面提到老子哲学中的“一”,在恍惚之境中,由于气的冲和(可以认为是宇宙大爆炸),一分为二,这“二”,就是负阴抱阳的阴、阳二气,由于它们的参合是为三(参,古音可念为三),而生了万物。这又进一步陈明,宇宙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离不开阴阳的谐和的。“和”是阴阳的交互作用,有无的相生、矛盾的化解、仇恨的泯灭、生命的滋生、男女的欢爱都是“和”,而且是未来大同世界的最崇高的精神。(范曾《老子心解》12页)

范先生虽然不是天体物理学家,但他能把天体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跟老子的《道德经》联系在一起来用心去思考问题,用不争的事实说明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道之理),实在难能可贵。

老子曰“反者道之动,读后感《《老子心解》 读后感》。弱者道之用。”我们应当向范先生学习,来一个逆向思维,如果能先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那怕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伟大真理轻轻松松地放下,去认真研读老子的哲学,再用老子的哲学框定自己的理论,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古歌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一”、“无”、“虚”、“道”,那么这个“一”到底有什么用?



1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卅九章)也就是说,这个“一”管天管地管神管山谷管万物。一旦失“一”,天没有清明,恐怕将要破裂;地没有宁静,恐怕将要塌陷;神没有灵验,恐怕将要消失;河谷不盈恐怕要干涸;万物没有生机,恐怕将要灭绝;王侯不使天下安定,恐怕将要失败…..。所以范先生这样评价老子:“在他大而化之的理论中,却包含了自然大智慧的无穷宝藏,当我们趋近它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宗教般的洗礼,会洗尽那世俗的尘嚣对心灵的污染。”(《老子心解》80页)

2

那么人得“一”会怎么样?

老子静坐着,隐言忘机,致虚极,守静笃。排除一切杂念,从头到脚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是空的、虚的、静的,他不止一次体验到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啊其中有象,恍恍惚惚啊其中有物。深远啊昏暗啊其中有真精,这真精很真实,其中有信息。这信息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空间的约束,可以从今天上溯到古代,万事万物的称呼不会消除,有了称呼就可以观察到万物的开始。我是怎么能知道万物开始时的情景呢?凭的就是这个“一”。瞧,老子并不是故弄玄虚,也没有必要故弄玄虚,他实实在在讲述自己的真实体验,“一”,是他经天纬地无穷智慧的源泉。同样的话在第十六章也讲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所以才会有“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之说。有人认为老子那个时代做不到,即使是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现在也做不到。其实真正得道的人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道还有什么用处?
3
在这里不能不讲讲老子的千古名言“无为而无不为”。
无”这个概念考现今的多种汉语词典,于“无为”词条,大都注解成这样:“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或云顺其)自然,无所作为”。是将“无为”之“无”字,看成了一个否定词。这是对老子原文旨义进行了错误理解基础上的误批错判。
二千多年来对这个“无”字争论不休。

当前,也有人认为:“老子的功利心,其实是很重的。他虽然口头上说“无为”,但心里面想着的却是“有为”,是“以无为求有为”,目的甚至是“无不为”。所以,我们为什么做人?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老子的无是假无,是装孙子......。而庄子的无是真无,让他当官他不干.......。”
肤浅,太肤浅了!
面对全国亿万观众,唉,怎么说好呢?

稍微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老子只当了个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至今连生卒年月日都不知道。他既没有四处签字售书,也没有带一帮学生周游列国到处跑官,《道德经》是在他弃官西去隐居路上至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那么,老子的“无”到底什么意思呢?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这个“无”字多次出现,而且老子也多次对这个“无”字作出解释,“无”就是“一”,“无”就是“道”。“无为”就是“以无而为”或者“以道而为”。也可以译成“道为”。这样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所以范曾先生说:“老子的哲学是一座崇山,当你走进老子思维的王国,那里有茂然森林,净琮流泉,云翳翳以出岫,月冉冉而巡天,那是灵动、空明而智慧的天地”。
4

老子强调“一”的作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是第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十分重视生命,“贵身”思想贯穿于《道德经》的始终。名誉与生命哪一样更亲?生命与财物哪一样跟更贵重?得与失哪一样更有害?在四十四章他连续提出以上三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过分爱惜自己名誉必定造成精力的很大耗费,过多囤积财物一定导致惨重的损失。结论是:重视生命才是第一位的,对于名誉、财物不要患得患失,知足知止才能够长久。他甚至认为:“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三章),“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第六十二章)。
老子认为,得
“一”之人好比婴儿(第五十五章),“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第二十八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第二十章)范曾先生说“如尚未笑的婴儿”。还是范先生说得对:“婴儿最柔弱,又最有旺盛的生命”。老子第五十五章是专门描述婴儿的:

毒虫不螫他,猛兽不抓他,凶鸟不袭击他,他骨弱筋柔而握固,不知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却时常勃起,这是真精之气极其充足的缘故啊。他终日号哭但声音不嘶哑,这是真阳之气醇和到极点的缘故。知道真阳之气醇和叫常,懂得常叫明。反之,增加生活享受叫遭殃。从心里发出的暴躁脾气叫强。事物强壮则衰老,这叫不合于道,不合道就会很快死亡。

一个人如果真像老子说的这样修道养德修到“如婴儿之未孩”或者“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的境界,你就是“一”,你就是“无”,你就是“无极”,你就是“道”。不需要打针吃药四处找保健品,也不会忍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人身这个住所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散之则无,聚之则有,死而不亡。真的登上了“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阴符经)、“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境界了。

  〔《老子心解》 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