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什么不当皇帝
多尔衮不是不当皇帝,而是时机没有成熟。
多尔衮一直都是有称帝野心的,之所以没称帝,主要还是认为时机不够成熟,不敢贸然行动。但他的一切行为,都在使自己离皇帝宝座更近一步。同时,多尔衮当时不到四十岁,他当然认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
最终,多尔衮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九岁。他一生中多次离皇帝宝座都只有一步之遥,但却终究没能实现梦想。除了无可奈何地抱怨命不好之外,似乎也没有更恰当的理由来解释多尔衮为什么没能当上皇帝了。
扩展资料:
多尔衮第一次能有机会和皇位“亲密接触”是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当时多尔衮只有十五岁。通过努尔哈赤生前的种种安排来看,他很可能是决定将皇位留给多尔衮。比如他将八旗中由自己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大部分都交给了多尔衮和他另两位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并明确表示自己死后将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旗主,另赐一旗给多尔衮。
多尔衮第二次能有机会登上帝位是在皇太极去世的时候。由于皇太极生前也没有指定过继承人,因此各方势力都对皇位有觊觎之心。当时多尔衮已经是大清一等一的实权派人物,加上功勋卓著,很多满清宗室都支持他自立为皇帝。多尔衮的主要竞争者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从合法性上来说,他比多尔衮更具优势。同时,支持豪格的势力也不亚于多尔衮。
多尔衮第三次能当上皇帝的机会,自然就是在他大权在握之后。当时满朝文武都唯多尔衮马首是瞻,小皇帝顺治更是对多尔衮服服帖帖。当时多尔衮外出围猎或带兵出征时,王公贵族都要列班跪送。多尔衮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尔衮
根据野史的说法,多尔衮爱江山更爱美人,为了心爱的情人孝庄太后,甘愿扶持孝庄的儿子福临做皇帝,自己只默默的做个摄政王。
但事实上,做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儿女情长这种事情可能会被他当作生活的“佐料”,绝不可能成为“主食”。多尔衮掌权期间,虽然没有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但其擅权专政,任人唯亲,也没怎么把顺治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
多尔衮其实是有称帝野心的,之所以没称帝,主要还是怕遭到其他人的强烈反对,不敢贸然行动。但他的一切行为,都在使自己离皇帝宝座更近一步。同时,多尔衮当时不到四十岁,他当然认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假如多尔衮能再多活十年,大清的历史可能真的就要改写了。
此外,多尔衮只有一个亲生女儿和一个养子,因为后继无人,所以也降低了他称帝的冲动。
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
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
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多尔衮便是另一个竞争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多尔衮如虎添翼。
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至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此后,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帝,多尔衮诛杀阿达礼、硕讬。随后,又肃清了反对这种新格局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
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多尔衮的权势也不断攀升,济尔哈朗谕诸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上报,书名也以多尔衮为先。
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亲赐大将军敕印,令他统大军南下,入关与李自成和南明王朝开始了争夺天下的宏伟事业。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死后,选谁做接班人成了当务之急。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照道理讲,在这些人中皇太极是所有候选人最不可能继承汗位。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来自努尔哈赤的敌对部落,皇太极的叔叔又始终在和努尔哈赤对着干,两个部落针锋相对。
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曾经想让次子代善做自己的接班人。没成想,代善与多尔衮的妈妈年龄相仿,一来二去两人走得比较近了。别人就跑到努尔哈赤那把这两人给告了。努尔哈赤亲自审问,两人也承认了彼此之间的确有些交情。
其实说不定也只是见见面、吃吃饭而已,但在别人的添油加醋之下,整个局面变得不可收拾。这“绯闻”越传越邪,逼得努尔哈赤没法收场,只好剥夺了代善的继承资格。这样一来,四大贝勒中只剩两个竞争者阿敏和莽古尔泰。
真正把皇太极送上汗位的其实是大贝勒代善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拥立谁都不能拥立多尔衮。如果没有多尔衮的妈妈和代善传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绯闻”,代善早已经是大汗了。对多尔衮,那是一个恨啊。第二,皇太极虽也是算不上自己人,但权势最弱,最容易成为他们的傀儡。于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
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立下卓越战功。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多尔衮
首先是野史,这就必须要说到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即康熙朝的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据传多尔衮同志爱美人不爱江山,所以保了福临做皇帝,自己没当。关于这一论点,请楼主参看电视剧《孝庄秘史》、《一代皇后大玉儿》、《庄妃轶事》等等等。
其次从正史上看,多尔衮并非没有当皇帝的野心,可惜当时的情势,他无法当皇帝,只好退而求其次,做一个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是清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完成大清统一的关键人物;清军入关以后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份显赫的人物,为何没能当上皇帝?
有人说多尔衮没有称帝是因为和孝庄皇后的个人感情,为了美人,而放弃了江山;也有人认为多尔衮是一个忠臣,是大清的“周公”。那么孰真孰假?孰是孰非?针对这几个说法,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的见解。
多尔衮是不是为了孝庄才放弃皇位的?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暧昧关系,有没有还没有定论那,说多尔衮是为了孝庄而放弃皇位的,岂不是太轻率了。据《清史稿》来看,书中从未提及多尔衮与孝庄有特殊关系。(从一些影视资料和众多野史来看,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关系似乎是大家公认了的,但是据《清史稿》的记载,并未对多尔衮和孝庄皇后的“特殊关系”有所提及),对于太后下嫁多尔衮一事,更是无中生有。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所写的《太后下嫁考实》一书中针对太后下嫁的各种所谓依据,一一予以驳难。因此多尔衮为了孝庄而放弃帝位的说法并无现实根据,只不过人们对于风流韵事,更愿信其有罢了。
多尔衮是想做一位忠臣,甘愿做“周公”
福临执政前期,多尔衮确是尽心尽力地拥护和培养,没有不忠的表现。但是在辅政期间,多尔衮重用宗室,擅权执政,尤其是顺治二年(1647年),多尔衮继续做当皇帝的美梦,他竟然把国政当成家政,将议政王会议内容,随便告诉自己的侍卫等人。自己也以朝廷自居,所以种种行为表明,多尔衮根本不是什么“周公”。多尔衮一直都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一直都没敢冒然行动。
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驾崩,皇室中争夺皇位的行动都在秘密进行,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多尔衮与皇太极。先帝在位时,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深受其宠,她自然也有让多尔衮称帝的想法。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从年龄与实力来讲,多尔衮与皇太极都相差甚远,后来阿巴亥被迫殉葬,多尔衮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形下,多尔衮完全可以把皇太极当作最大的敌人,但是多尔衮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要想活命,以后为母亲伸冤以及自己有所作为,现在就必须委屈求全,尽心尽力辅佐皇太极,得到皇太极的信任。皇太极能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除了心狠手辣,自然也有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在防备的同时,他也重用多尔衮,把他视为自己的左右手,也化解了多尔衮心中的一部分怨恨。(皇太极死后为了大清的团结和安定,多尔衮也没有和豪格正面争夺皇位,这都是和皇太极的心计分不开的。)
皇太极死后,此时的多尔衮已有众多的支持者,他也被皇室公认为最有才能的人。多尔衮做皇帝的美梦现在又死灰复燃,多尔衮为了摸清各大臣的态度,就去询问索尼对皇位继承的意见,不料索尼一点也不给多尔衮面子,直接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多尔衮碰了一鼻子灰走了。
多尔衮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争夺这个皇位。并且他还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对手----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凭借父亲的余荫加上多年来的南征北战,豪格也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些条件都是他继承皇位的极有利条件。多尔衮与豪格一直关系都不是很好,如果豪格做皇帝,多尔衮肯定不愿意,如果多尔衮做皇帝豪格也不会答应。两方互不相让,谁都没有绝对的优势压倒对方。对于谁主动用武力解决都是一步险棋。多尔衮看局面僵持不下,就提议让皇太极之子福临即位,这样一提连豪格也没有话说了,所以此时多尔衮也没有称帝。多尔衮在辅佐福临的时候,虽然以“周公”自居,但实际的做法和真正的周公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他重用宗室、擅权执政、暗箱操作等等都表明多尔衮的野心一直都在。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两点:其一,多尔衮一直存在称帝的美梦,但是权衡利弊,而没有盲目行动。其二,多尔衮在称帝美梦破灭的情况下,才自封“周公”,寻找心理安慰罢了。我们这里仅对多尔衮在称帝方面的事进行探讨,中肯的说,多尔衮对大清的统一仍然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做了大清的摄政王,随后开始大权独揽,顺治皇帝成了他手中的牵线木偶,任他摆布。为什么多尔衮最后却没有称帝呢?
多尔衮不是不当皇帝,而是时机没有成熟。
多尔衮一直都是有称帝野心的,之所以没称帝,主要还是认为时机不够成熟,不敢贸然行动。但他的一切行为,都在使自己离皇帝宝座更近一步。同时,多尔衮当时不到四十岁,他当然认为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
最终,多尔衮的生命定格在了三十九岁。他一生中多次离皇帝宝座都只有一步之遥,但却终究没能实现梦想。除了无可奈何地抱怨命不好之外,似乎也没有更恰当的理由来解释多尔衮为什么没能当上皇帝了。
扩展资料:
多尔衮第一次能有机会和皇位“亲密接触”是在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当时多尔衮只有十五岁。通过努尔哈赤生前的种种安排来看,他很可能是决定将皇位留给多尔衮。比如他将八旗中由自己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大部分都交给了多尔衮和他另两位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并明确表示自己死后将由阿济格担任镶黄旗旗主,多铎担任正黄旗旗主,另赐一旗给多尔衮。
多尔衮第二次能有机会登上帝位是在皇太极去世的时候。由于皇太极生前也没有指定过继承人,因此各方势力都对皇位有觊觎之心。当时多尔衮已经是大清一等一的实权派人物,加上功勋卓著,很多满清宗室都支持他自立为皇帝。多尔衮的主要竞争者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从合法性上来说,他比多尔衮更具优势。同时,支持豪格的势力也不亚于多尔衮。
多尔衮第三次能当上皇帝的机会,自然就是在他大权在握之后。当时满朝文武都唯多尔衮马首是瞻,小皇帝顺治更是对多尔衮服服帖帖。当时多尔衮外出围猎或带兵出征时,王公贵族都要列班跪送。多尔衮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