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学生如何写好作文。
第一,培养兴趣,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一栋大楼,兴趣无疑就是这块基地;盖楼是工程师在基地上开拓,写作文是我们在兴趣上建树。要培养兴趣,就得多读,品读文学的艺术——文章的整体补局与框架,段落的衔接与过渡,字词的搭配与组合,各类修辞与素材引用等。
光读还不行,这里有一个原理,就是“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那种“通吃”的读法不行,这会落入“书海”之中,如此一来,对于初读者不但无法培养兴趣,反倒增添空泛无味,倒加反感。但是,走马观花式的读法也不可取,这样如浮萍落海,任随其流,倒头来是迷失在外,无法归宿与写作的兴趣之上。
对中学生来说,我认为,应该是先有所选择对象,也就是说摘取一些适合中学生思想的书刊,比如说中学生报刊,优秀作文,名著等;然后是选读内容,对其中的一些文章或片断可反复的去读,深深体会蕴涵的道理,表现方式,用词造句等,同时,在品读中,把经典语句、故事、名言等记录下来,增加自己语言;最后,读后反思,这是兴趣的浓缩,回头想想是怎么突破主题的,是通过那种方式升华的,语言的精美是怎么表达的等。
第二,经常动手写作。话说书读的多了,就有那种写作的欲望;有了欲望,必需迈出动手的步子,光想是不成文的。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这一步确实很难,因为它决定了你能否以后写出好文章。
按古人之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实际上道出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有了前文所谓的读作兴趣这一基础,那就要动工,这个“工程”是不可推三置四的。没有写的念头,就要逼迫自己写;有了念头而只在坐着空想,不写也是不行的。但这样就去写了,一般来说也是写不出好的东西来,因为这般写出来有种“强扭的滕结出来的瓜”的意思,不过,文章不是工程,工程搞错了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文章写的不好,却是可以再去修改润色的,直到完美为至。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中间的乐趣是无穷的,特别是自己品读自己写的文章。
第三,有了兴趣,有了欲望,有了能力,就要求在内涵上有所造诣,这就要求成文前先要有一个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在。一篇文章的质量如何,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但其真的优质度倒底如何,最主要的还要看他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主题。主题材的取舍不能感情用事,觉得只要注入情感就会“深入人心”,其实不然,因为写文章不能如流水浮去,任意流飘,有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写的过隐,种种情感都从笔尖倾泄而出,但别人看后却是一片迷茫,因为读者不晓得你再写什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是说这种挥霍情感的写法不可取。从做人角度来讲,那就是自以为是,过于自负高傲;文如其人,要求用情专义,专心至志。
另外,主题的表现不能太泛,泛了就如放烟花,可看而不可品;更主要是如放飞的鸟,就会收不回来,到最后落得一场空,使文章显得空洞而无情感,这就如一潭死水。
如何取定主题?我认为常用的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大众化,也就是说别人一看标题或者说读几句就能明白你这篇文章要说明什么,要论证什么,要讲什么故事。在写作上,对主题的表现,那种“千呼万唤才出来”的写法一般不可取,特别是对中学生。第二种,量身化,对于一个事件可能会反应几个思想时,就需要从自身出法,看自己适合表达那种主题,也就是说估量自己从那个主题入手,所要表达的方式各素材可能最丰富,最能突出这一主题材,在同类中能够出类拔悴,脱颖而出。第三种,独僻化,这就要求摆脱常规思维模式,用发散的思想去定位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出法,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别人所不能看到东西,在无形里寻找有形的价值,这种主题一般来说新颖独特,但在表达上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让人信服,才能使人折服,这就要求带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
第四,如果说主题是工程的企望,那么表达方式就是图纸,而用词造句就是材料,剩下的就是“自己”去做工程师与建筑师了。
关于表达方式,这与一个人的“作风”有关,写的多了,就有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一般来说就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这里,我要说的主要是文章“布局”,必需是稳打稳进,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拖泥带水,这种“布局”要求其严密的逻辑性,更有超前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读书时多积累这种布局法,并能去粗取精,化为己有。
不过,这般的要求,都是需要文字来组合,要把一篇文章表达的有声有色,除了其表达方式,其词句的润色无疑也是必备的一项。这一项无疑是基本功的要求,这种根基就要求平时多积累,它既不是某个人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后天一时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是知识的无限性要求我们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化为力量,去美化自身的思想。
“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写好作文,既要坚持多读多写,还要注入情感与良好态度——这是纵向上的要求,总上所谈,不但发现,作文其实不难写,只要用心——恒心,真心,诚心,信心,就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第一,培养兴趣,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一栋大楼,兴趣无疑就是这块基地;盖楼是工程师在基地上开拓,写作文是我们在兴趣上建树。要培养兴趣,就得多读,品读文学的艺术——文章的整体补局与框架,段落的衔接与过渡,字词的搭配与组合,各类修辞与素材引用等。
光读还不行,这里有一个原理,就是“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那种“通吃”的读法不行,这会落入“书海”之中,如此一来,对于初读者不但无法培养兴趣,反倒增添空泛无味,倒加反感。但是,走马观花式的读法也不可取,这样如浮萍落海,任随其流,倒头来是迷失在外,无法归宿与写作的兴趣之上。
对中学生来说,我认为,应该是先有所选择对象,也就是说摘取一些适合中学生思想的书刊,比如说中学生报刊,优秀作文,名著等;然后是选读内容,对其中的一些文章或片断可反复的去读,深深体会蕴涵的道理,表现方式,用词造句等,同时,在品读中,把经典语句、故事、名言等记录下来,增加自己语言;最后,读后反思,这是兴趣的浓缩,回头想想是怎么突破主题的,是通过那种方式升华的,语言的精美是怎么表达的等。
第二,经常动手写作。话说书读的多了,就有那种写作的欲望;有了欲望,必需迈出动手的步子,光想是不成文的。常言说万事开头难,这一步确实很难,因为它决定了你能否以后写出好文章。
按古人之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话实际上道出写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有了前文所谓的读作兴趣这一基础,那就要动工,这个“工程”是不可推三置四的。没有写的念头,就要逼迫自己写;有了念头而只在坐着空想,不写也是不行的。但这样就去写了,一般来说也是写不出好的东西来,因为这般写出来有种“强扭的滕结出来的瓜”的意思,不过,文章不是工程,工程搞错了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文章写的不好,却是可以再去修改润色的,直到完美为至。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中间的乐趣是无穷的,特别是自己品读自己写的文章。
第三,有了兴趣,有了欲望,有了能力,就要求在内涵上有所造诣,这就要求成文前先要有一个主题。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在。一篇文章的质量如何,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但其真的优质度倒底如何,最主要的还要看他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主题。主题材的取舍不能感情用事,觉得只要注入情感就会“深入人心”,其实不然,因为写文章不能如流水浮去,任意流飘,有时候虽然觉得自己写的过隐,种种情感都从笔尖倾泄而出,但别人看后却是一片迷茫,因为读者不晓得你再写什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也就是说这种挥霍情感的写法不可取。从做人角度来讲,那就是自以为是,过于自负高傲;文如其人,要求用情专义,专心至志。
另外,主题的表现不能太泛,泛了就如放烟花,可看而不可品;更主要是如放飞的鸟,就会收不回来,到最后落得一场空,使文章显得空洞而无情感,这就如一潭死水。
如何取定主题?我认为常用的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大众化,也就是说别人一看标题或者说读几句就能明白你这篇文章要说明什么,要论证什么,要讲什么故事。在写作上,对主题的表现,那种“千呼万唤才出来”的写法一般不可取,特别是对中学生。第二种,量身化,对于一个事件可能会反应几个思想时,就需要从自身出法,看自己适合表达那种主题,也就是说估量自己从那个主题入手,所要表达的方式各素材可能最丰富,最能突出这一主题材,在同类中能够出类拔悴,脱颖而出。第三种,独僻化,这就要求摆脱常规思维模式,用发散的思想去定位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出法,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别人所不能看到东西,在无形里寻找有形的价值,这种主题一般来说新颖独特,但在表达上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让人信服,才能使人折服,这就要求带有艺术性的表达方式。
第四,如果说主题是工程的企望,那么表达方式就是图纸,而用词造句就是材料,剩下的就是“自己”去做工程师与建筑师了。
关于表达方式,这与一个人的“作风”有关,写的多了,就有了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一般来说就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但是,在这里,我要说的主要是文章“布局”,必需是稳打稳进,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拖泥带水,这种“布局”要求其严密的逻辑性,更有超前的创新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读书时多积累这种布局法,并能去粗取精,化为己有。
不过,这般的要求,都是需要文字来组合,要把一篇文章表达的有声有色,除了其表达方式,其词句的润色无疑也是必备的一项。这一项无疑是基本功的要求,这种根基就要求平时多积累,它既不是某个人先天就有的,也不是后天一时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种过程也是知识的无限性要求我们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化为力量,去美化自身的思想。
“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写好作文,既要坚持多读多写,还要注入情感与良好态度——这是纵向上的要求,总上所谈,不但发现,作文其实不难写,只要用心——恒心,真心,诚心,信心,就能写出好的作文来。
展开全部
写作方法属于艺术表现方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照应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六大特点
1、稳定性。是指技巧的成熟和稳固。
2、互渗性。文章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虽因文章门类和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在文章写作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技法又往往是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的,于是就形成了写作技巧的互渗性特点。
3、创新性。写作技巧如果仅有代代相承、墨守成规(解 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而无创作发展,那么文章就会僵化、萎缩,乃至消亡。
4、审美性。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将不同时空、不同角度的材料组合成绚丽多姿的文章大厦 ,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5、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6、独立性。独立自主地创作,不追求华丽的词汇,而讲究真正自我的表现手法。
八大写作手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特点】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特点】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写作技巧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
那么什么是写作技巧的操作训练呢?
(一)师法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形式与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例如,巧合与悬念,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固有形式或“手法”;对比与映衬,常常是构成大自然优美景观及“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中寓含着曲折美、变化美、节奏美;“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常见的景象中包含着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艺术辨证法则……因此,我们学习写作技巧,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二)阅读、借鉴
即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凡优秀的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都较高,其写作技巧往往是娴熟而又富于创造性。多读优秀的文章,在注意思想内容的同时,注意其写作技巧,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的,并且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写作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实际(写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实际与题材和表现对象的实际)进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拿来”,经过改造为我所用。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自己的写作技巧,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经常练笔
这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技巧“操作训练”。清人唐彪写道:“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多写才能熟,熟才能生巧,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任何企图改变或超越这一规律的人,永远也掌握不了写作技巧,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可能在写作者身上固定下一个写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统”,一个“自动化的”写作“行动方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那些语言艺术大师们为什么谆谆劝诫“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了。 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能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辨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二阶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技巧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 掌握写作技巧,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巧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因为,决定文章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容,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初学写作者的重视。
六大特点
1、稳定性。是指技巧的成熟和稳固。
2、互渗性。文章写作中的技巧和方法,虽因文章门类和品种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在文章写作发展的过程中,各种技法又往往是相互参照、相互影响的,于是就形成了写作技巧的互渗性特点。
3、创新性。写作技巧如果仅有代代相承、墨守成规(解 释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而无创作发展,那么文章就会僵化、萎缩,乃至消亡。
4、审美性。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将不同时空、不同角度的材料组合成绚丽多姿的文章大厦 ,因而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5、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6、独立性。独立自主地创作,不追求华丽的词汇,而讲究真正自我的表现手法。
八大写作手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采用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
2、第三人称叙事法
【特点】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
3、顺叙法
【特点】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4、倒叙法
【特点】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5、插叙法
【特点】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6、补叙法
【特点】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7、分叙法
【特点】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8、详叙法
【特点】 详叙一般用在对每件事发展变化过程的具体叙写。详叙时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或事情的细节进行详尽、细致的描叙。作文时,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部分,要详叙。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大,而又与也须交代的,则几笔带过,这样文章的中心才能突出。否则文章会出现无中心或多中心,显得繁琐。
写作技巧在写作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写作技巧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作者的写作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写作意图。所谓的写作意图,就是指作者打算在文章或作品中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以及通过这种表达达到什么目的。而要使这一写作意图圆满实现,就必须依靠写作技巧。
第二,写作技巧是构成文学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即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或表达思想感情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这种艺术性的取得,决定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在具体的作品中,艺术性表现在作家在一定世界观的指导下,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意境我典型形象,从而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虽不同于形式美,但它更多地体现在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形式之中,而艺术形式的完美创造,则依靠写作技巧。
那么什么是写作技巧的操作训练呢?
(一)师法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关于写作形式与写作技巧的深刻启示。例如,巧合与悬念,往往是某些生活事件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固有形式或“手法”;对比与映衬,常常是构成大自然优美景观及“艺术”美感的重要因素和“手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人生和自然的规律中寓含着曲折美、变化美、节奏美;“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常见的景象中包含着动与静相反相成的艺术辨证法则……因此,我们学习写作技巧,必须首先向生活学习。只有勤于观察生活,深入体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技巧真正得到提高。
(二)阅读、借鉴
即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以及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凡优秀的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程度都较高,其写作技巧往往是娴熟而又富于创造性。多读优秀的文章,在注意思想内容的同时,注意其写作技巧,看作者是运用哪些来表现思想内容,实现写作意图的,并且分析这些写作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及其所取得的写作效果。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实际(写作者自身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的实际与题材和表现对象的实际)进一步思考,看哪些手法可以“拿来”,经过改造为我所用。这样,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自己的写作技巧,自然会有所提高。
(三)经常练笔
这是具有本质意义的技巧“操作训练”。清人唐彪写道:“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作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由于不熟,不熟由于不多做。’信哉言乎!”多写才能熟,熟才能生巧,这是不可更易的规律,任何企图改变或超越这一规律的人,永远也掌握不了写作技巧,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只有经常写,反复写,才可能在写作者身上固定下一个写作技巧的“概括化系统”,一个“自动化的”写作“行动方式”。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懂得那些语言艺术大师们为什么谆谆劝诫“我们大家都应该写、写、写,写得尽量多”了。 写作技巧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能”阶段,一是“熟练”阶段。“技能”阶段,是无法之中求有法,能过观察、体验、多读、多写,学习并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手法,且能将它们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一阶段。“熟练”阶段,是有法之中求变化。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而掌握了包括写作的辨证艺术在内的多种写作手法,并能将它们纯熟自如、富于创造性地运用于写作实践。这是掌握写作技巧的第二阶段。古人说:“学诗当识活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规矩也。”识得“活法”,并能运用“活法”是掌握写作技巧第二阶段的重要标志。 掌握写作技巧,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任何否定写作技巧在写作中的客观作用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也不能把技巧绝对化,走到唯技巧论的极端。因为,决定文章价值的主要因素,还是内容,脱离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文章的审美价值乃至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点,尤其应该引起初学写作者的重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