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
一、必须做学生喜欢的历史教师
⒈从师生平等做起,培养师生民主
当今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学习心理需求十分强烈,教师要积极开展民主教学,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满足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民主亲和力,塑造平易近人、易于接近的开明教师形象。教师要走下高高的讲台,和学生打成一片。
⒉从仪表气质做起,培养师生人格
学生历来对教师外在形象格外注意,教师任何不值的谈吐、不当的装束和体态都会招致学生的议论、模仿和反感。因此,教师应以得体的仪表、良好的言行塑造有个性、有气质、有吸引力的新形象。
⒊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因为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好吗。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⒋从教学本身做起,培养师生教学个性
一个教师最能吸引学生的是他的教学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最能体现教师的个性魅力。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恰当发挥自己的才智,又要尊重学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学生更喜欢你。
⒌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走下讲台给学生指导”;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觉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⒍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
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二、精心备课,做好课前充分准备,优化教学方案
要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充分的课前准备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课前要精心备课。备课是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功。有效备课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物质)之下,形成有个性、有亮点、有创意、有拓展的教学设计。备课除了写教案常规要求外,还应从教师自身、教材、学生等角度入手,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这些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选择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案例”可以是课本上某一段内容甚至某一句话,也可以是与教材有关的史料,然后要求学生就“案例”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有位老师讲到对外开放时,先让学生仔细看书,然后问,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学生很快就回答:这些开放地区与历史上的通商口岸从地域上十分相似。再让学生看这一部分内容提问。学生再次思考,提出新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对外开放地区与历史上的通商口岸如此相似?再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们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1)地理因素:因为这些地方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有利于吸收外资和技术;(2)历史因素:正是因为历史曾经被迫开放过,所以这些地方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3)其它因素:为此地方的人才资源、素质、观念等比较先进,等等。这样在反复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养成对课本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优化教学方法,重视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
实践证明,缺乏有效指导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有将教师合理有效的指导或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才可能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成果。
1.从师生互动层面看
(1)坚持高效讲授与自学指导相结合。教师高效讲授,是指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基础上,讲授的内容要做到精、新、深。“精”即精讲,侧重重点、难点和疑点;“新”是指教师适当补充新内容(或材料),有选择地介绍新观点、新的研究成果或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深”指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讲授内容要有一定深度(并非无限拔高)。而对学生的自学,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才更有效。
(2)教师引导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就某一课而言,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疑问,有目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讨论。这些疑问必须是学生的兴奋点,它既要概括教材的知识点,更要切中教材重点难点,能唤起学生应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疑问要确保有梯度,适用不同水平的学生;当学生在探索中出现了疑难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联想已有知识,各个击破。
(3)教师引导与学生个性相结合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认知的差异,有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理解程度的差异、学习习惯的差异。意志品质的差异等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特点,正视这些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设计。
例如:一位教师在课上组织学生讨论明治维新时期“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
有的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也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有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的危机,有利于深化改革;还有学生认为,富国强兵思想也推动了日本对外侵略,奴役和掠夺其他民族。学生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不同层次学生对富国强兵思想理解和认识的差异,是各自个性彰显的体现,也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探寻后的“发现”。
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认识,并加以适当的方法指导,自然会得出初步的共识,即日本的富国强兵思想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引导与彰显学生个性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体会到独立思考的价值,而且也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博采众长”,掌握学习历史、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2.从生生互动层面看
坚持教师引导与学生间合作的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学习的情境。著名合作学习理论家约翰逊指出:“合作学习是这三种学习情境中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情境,但目前却是运用得最少的一种学习情境……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可见,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提高课堂绩效,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品质。
四、加强检测,及时评价,巩固提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的机会,对于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矫正。课后练习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设计练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具有针对性,形式灵活多样。
②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层次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③紧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
④习题内容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
五、养成反思习惯,不断自我完善
要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还要养成反思的习惯,课前备课要反思,课后更要反思。
首先要从教师自己本身进行教学反思。课后静心的想一想:这节课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在哪儿?等等。除此之外,单元考试后要进行单元反思,期中、期末考试后要进行期中、期末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让自己的专业快速成长。
其次,还要让学生养成反思习惯。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指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尤其是每次练习每次考试后都要进行认真反思,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让自己学会学习。
历史教学反思的内容如下:
1.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历史教师在与课堂教学相关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具体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进行反思: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主干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提问设计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否渗透和强调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是否充分挖掘;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课堂练习的质和量的控制是否合理等等。
2.学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成因,并据此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教学设计是否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学生行为表现、语言表达及其原因分析,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对学生练习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作为历史教师,应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多读些专业书籍、报刊杂志、收集广播电视中的有关信息,做好读书笔记和卡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地吸收,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七、要探究课堂上师生对话的策略
在历史课堂中,开展多向对话意义重大,不过必须在规律的寻找中落实课堂师生对话的实际效应,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不断探究课堂师生对话的策略,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倾听心声:激发对话,深化目标。
2.适时追问:激深对话,拓展目标。
八、其它方面
1.要善于把握最佳时间。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要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2.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
3.充分利用资源
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4.要珍惜课堂每一分钟
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也就是说要缩减教师“表演”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思考,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探索,才能跨越模仿,提高效率,发挥个性,走上创造之路。同时要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课堂中出现的意外问题,做到保护学生积极性与有利于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相结合。
5.要科学提问
问题太简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还容易浪费课堂时间。在听课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把题目分析得一清二楚,之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提问的必要性暂且不说,只从学生异口同声地喊“是”或“对”即可知其效果:看似学生都会,实则是“花架子”,把学生当成听课机器,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根本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如何才能科学地组织问题呢?
6.要优化板书
过繁的板书容易造成时间的浪费,因此,板书要提纲挈领,克服冗长。对于的确需要板书且量又大的内容要提前写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约时间。
7.要调控纪律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提倡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一些教师为保护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敢限制学生纪律,其后果导致课堂纪律失控,学生不但没有因之增长能力,反而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课堂纪律应该做到严而不僵,活而不乱。即使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也要把握一个“度”,要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又能使班级整体学习气氛高涨。
8.要调节情绪。
人不可能总是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教师不能因一时的情绪低落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课堂中总是提不起精神,低声慢语,不仅造成学生听不清,还会导致学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也有的虽精神十足,但语速过快,学生根本就反应不过来,教师说了也是白说。因此,教师要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教学心态,始终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模范影响,高效组织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9.要劳逸结合
古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们只有保持时间运筹上的弹性,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持久。为了不让学生出现脑力疲劳,我们要调动学生课下充分体息,让学生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建议学生在课间到室外去活动,散散步,聊聊天,以便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