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2013-11-27
展开全部
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逻辑学家。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对于促进当分管理科学
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以人为本
《墨子·修身》篇认为,君子作战虽然有阵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丧虽然有丧礼,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树时根基立得不安稳,就不要求得枝叶繁茂;连左右的人都不亲近,就不要求远方的人了;连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谈外交了;办事没有终与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种事业;列举事物却不明确.就不要求广见博
闻了。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贤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为就修好了;看见不修行或毁誉的人就反躬自问,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为就可
以修正了。谗言恶语不去听它,攻击斥责他人的言论,不要去说;杀伤人家孩子的念头,心中不能产生。这样即使有低毁的人,也将没有所依赖的。
墨子的意思是说,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对于土人来说,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听谗言,不说恶语,不存害人之心,虽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墨子之意在于君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这是在讲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就不会发达,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会成功。拥有钱财不能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不能忠实坚持为人之道、不能广博认识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与其同游。《修身》篇还说:"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为,"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墨子在此着力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从修身做起,必须要铸就高尚的品行。这才是一切事业的起点。此外,墨子还在《所染》篇中强调朋友的优劣对人的影响。
《兼爱中》云:"于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其意为,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
害,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经上八》又云:"义,利也。"可见,墨子所言的"兴天下之利",就是要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为此,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这也是君了为人的根本
原则之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谓这一含义的延伸。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兼爱下》)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其意思是,
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的事情。牺牲他
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墨子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
益之中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为离开了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
《兼爱中》二:"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其意即"兼相爱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象看自己的身体一样。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换位原则,"视人若己",就是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
实现"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诸侯相爱则下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
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兼爱中》)就是说,诸侯因相爱不再恶战了,家主因为相爱不再相篡夺,
人人相爱不再相残害;君臣因相爱而仁惠忠诚,父子因相爱而慈爱孝顺,兄弟因相爱而和谐协调。大下人都相爱,强者就不会控制弱者,人众就不会掠夺人少的,富裕的就不会欺侮贫
穷的,尊贵的就不会傲视低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祸害、篡夺、埋怨、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出现了,因此仁人之士赞誉它。
可见,只有"兼爱交利",社会上的一切祸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协调的群体组织。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局面,维护整体的利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强调了民本与人
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交相利"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子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人为'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日本的池田大作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所推崇的日
本企业文化,正是墨子这一思想的再现与复活,这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无疑具有较大的作用。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墨子思想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兼相爱交相利"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
要原则--一尊重、互惠的体现。
通常,将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称为"人本主义",而在哲学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人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所
谓人本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一切活动。正因为墨子要求管理者爱护部下,为其着想,所以能充分调动
部下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墨子从修身,到爱他人、利他人、为他人。终究其实质,是提出了管理学的"人本管理"思想。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梅奥(Mayor)等人的霍桑(Hawthrone)
实验后,才开始注重人的感情,尊重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等。这已经比墨子晚了约二千多年了。
《论语·里仁》中说:"君了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义"很明白并且看重,而小人对于"利"很明白并且看重。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
克服了君子只讲"义"不讲"利"的虚伪性,从而勇敢地正规"利",使"义"、"利"二者从对立走向了和谐统一。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这对于当代的管理实践极富借鉴意义。管理者对下属应该讲究"义利统一",不能只空有口头上的表彰与承诺;上司对下属的嘉奖也应该精神与物质两者并重齐举。
二、尚贤使能
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亲土》篇云:"入国而不存其土,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
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土,那就要亡国了。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 怠慢贤才、忘记良土,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贤人对于国家是如此重要,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又何尝个是这样呢?《尚贤上》篇云:"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土,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必须由贤良人士来治理。接着,墨子通过列举"善射御之士"之例,说明了国家获得贤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平,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土,亦将可得而众也。"就是说,欲使其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贵、受尊敬、受赞誉,然后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将可以获得并且增多。况且又有贤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谈思辨,道术广博,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必将使其变得富裕、升得高贵,受到尊敬、获到赞誉。然后国内的贤良之土也将可以得到并且会增多。
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一.以人为本
《墨子·修身》篇认为,君子作战虽然有阵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丧虽然有丧礼,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树时根基立得不安稳,就不要求得枝叶繁茂;连左右的人都不亲近,就不要求远方的人了;连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谈外交了;办事没有终与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种事业;列举事物却不明确.就不要求广见博
闻了。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贤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为就修好了;看见不修行或毁誉的人就反躬自问,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为就可
以修正了。谗言恶语不去听它,攻击斥责他人的言论,不要去说;杀伤人家孩子的念头,心中不能产生。这样即使有低毁的人,也将没有所依赖的。
墨子的意思是说,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对于土人来说,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听谗言,不说恶语,不存害人之心,虽有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墨子之意在于君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这是在讲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智力就不会发达,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会成功。拥有钱财不能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不能忠实坚持为人之道、不能广博认识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与其同游。《修身》篇还说:"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为,"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行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墨子在此着力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从修身做起,必须要铸就高尚的品行。这才是一切事业的起点。此外,墨子还在《所染》篇中强调朋友的优劣对人的影响。
《兼爱中》云:"于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其意为,仁义之士所要做的事,必然是兴盛天下人的利益,消除天下人的危
害,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就也是说,君子要兴盛天下人的公利,消除天下人的公害。
《经上八》又云:"义,利也。"可见,墨子所言的"兴天下之利",就是要兴天下之正义或公义。为此,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这也是君了为人的根本
原则之所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谓这一含义的延伸。
面对当时社会上"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许之谋愚、贵之敖贱"(《兼爱下》)的弱肉强食的丑恶现象,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其意思是,
用所有的人都相互爱护同时相互给予利益的方法来改变丑恶的时弊。墨子认为"做有利他人之事,并不意味着只利于他人,其实利益是相互的,因而决不可做牺牲他人的事情。牺牲他
人利益的同时亦将损害自己。……只有人们各不相害,彼此相利,把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益之中,并把两者糅和在一起,才能实现富国安民之愿望。"墨子将个人利益建立在整体利
益之中这一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因为离开了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是根本无法实现的。整体利益至上,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社会利益至上。
《兼爱中》二:"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现其身。'"其意即"兼相爱交相利"如何做呢?那就是,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好象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别人的家族就象看自己的家族,看别人的身体就象看自己的身体一样。墨子在此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一换位原则,"视人若己",就是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误解、消除冲突。
实现"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诸侯相爱则下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
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兼爱中》)就是说,诸侯因相爱不再恶战了,家主因为相爱不再相篡夺,
人人相爱不再相残害;君臣因相爱而仁惠忠诚,父子因相爱而慈爱孝顺,兄弟因相爱而和谐协调。大下人都相爱,强者就不会控制弱者,人众就不会掠夺人少的,富裕的就不会欺侮贫
穷的,尊贵的就不会傲视低贱的,狡诈的就不会欺骗愚昧的。天一所有的祸害、篡夺、埋怨、愤恨等可以使其不再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出现了,因此仁人之士赞誉它。
可见,只有"兼爱交利",社会上的一切祸患之源才得以消除;只有"兼爱交利",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协调的群体组织。中国人注重维持和谐的局面,维护整体的利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墨子晚一百年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是强调了民本与人
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交相利"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子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人为'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之实质,"是一种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日本的池田大作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威廉·大内在Z理论中所推崇的日
本企业文化,正是墨子这一思想的再现与复活,这对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无疑具有较大的作用。所以企业可以根据墨子思想塑造成功的企业文化。"兼相爱交相利"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
要原则--一尊重、互惠的体现。
通常,将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称为"人本主义",而在哲学上,通常指抽去人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作一种生物的人学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费尔巴哈。所
谓人本管理,就是通过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继而围绕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的一切活动。正因为墨子要求管理者爱护部下,为其着想,所以能充分调动
部下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墨子从修身,到爱他人、利他人、为他人。终究其实质,是提出了管理学的"人本管理"思想。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梅奥(Mayor)等人的霍桑(Hawthrone)
实验后,才开始注重人的感情,尊重的需要,重视人的价值等。这已经比墨子晚了约二千多年了。
《论语·里仁》中说:"君了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义"很明白并且看重,而小人对于"利"很明白并且看重。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扬弃,
克服了君子只讲"义"不讲"利"的虚伪性,从而勇敢地正规"利",使"义"、"利"二者从对立走向了和谐统一。墨子的义利相统一的思想,实质上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这对于当代的管理实践极富借鉴意义。管理者对下属应该讲究"义利统一",不能只空有口头上的表彰与承诺;上司对下属的嘉奖也应该精神与物质两者并重齐举。
二、尚贤使能
墨子对于贤能人才的价值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亲土》篇云:"入国而不存其土,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
未曾有也。"意思是说,到一个国家主政却不能蓄纳贤土,那就要亡国了。发现贤人却不急于举用,贤人就会怠慢其国君。没有贤才就不能处理危难,没有贤才就不能与之谋虑国事。 怠慢贤才、忘记良土,而能使其国家保存的事,从未有过。贤人对于国家是如此重要,对于竞争日趋激烈的企业,又何尝个是这样呢?《尚贤上》篇云:"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於众贤而已。"意思是说,若国家拥有众多贤良人土,那么国家的治理就厚实、稳固;若国家拥有的贤良人士少,那么国家的治理就薄弱、动荡。因此人人的首要任务,是使贤良人士增多。墨子在此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即国家必须由贤良人士来治理。接着,墨子通过列举"善射御之士"之例,说明了国家获得贤良人士的方法,"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平,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土,亦将可得而众也。"就是说,欲使其国家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增多,就必定要使其富裕、高贵、受尊敬、受赞誉,然后国内善于射箭、驾车的人士将可以获得并且增多。况且又有贤良人士,德行厚重,言谈思辨,道术广博,这本来就是国家的珍宝,社稷的辅佐,也必将使其变得富裕、升得高贵,受到尊敬、获到赞誉。然后国内的贤良之土也将可以得到并且会增多。
2013-11-27
展开全部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 ,做到 一同天下之义。 一、非攻《兼爱》——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理论先导
墨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在这期间,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由国家占有的分封制,进入到了封建领主掠夺兼并的私有制,使军事斗争非常尖锐。正如墨子所言:“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兼并”《节葬下》。越亡后,形成战国七雄,而夹在其间的小国如卫、鲁、宋、郑等则不断受到大国、强国的攻掠蚕食。战争问题成为当时儒、法、墨、王、臣、士、将、卒,百姓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墨子生活的鲁国是一个小国、弱国,处于楚晋争霸的必经之地,这使墨子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体会犹深,也使他对“大攻小,强执弱”的现状非常不满,更为其发动战争的借口所愤怒。他及其弟子为制止战争南下北上,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君王殿前,演讲于民众中间,“非攻”思想就是适应这种环境条件的要求而产生的。
现阐述一下墨子“非攻”思想的几个特点。首先,“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必然结论。其次,“非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人民的理论。再次,“非攻”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当时的战争不仅在大国间进行,也在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小国与小国、弱国与弱国之间进行。“非攻”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当时,“非攻”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相当作用。从政治和哲学意义上看“非攻”也可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导,给后来的思想家以深刻的启迪。
二、非攻——对战争性质的理论分析和历史选择
墨子对战争的分析是以鲜明的是非观、善恶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服务于天下兴利除害总目标。在战争问题上,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他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对战争性质做了深刻分析,对正义之战予以支持,对不义之战进行谴责,进而主张以积极的守御,战胜不义之战。
关于战争的性质,墨子第一次将其分为“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非正义战争。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之,对攻战反对之。
总之,墨子对攻占性质、表现、结果的分析以及对饰攻战者谬论的驳斥是深刻和理性的。其巨大的逻辑力量和正义感召力强烈影响着那个年代,不但广大群众以“非攻”论是非,说贤愚,就是一些把墨学称为“贱民之道”的群王卿相,也不得不在墨子的游说下,承认攻占不义或者放弃攻战。止楚攻宋,止鲁阳文君攻郑,止齐太公攻鲁等,皆是“非攻”理论的实践硕果。
三、守御——弱小国家的生存之道和军事战略
守御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考证,《墨子》全书在未佚失前当为71篇,而城守有20篇,近全书的三分之一。集中论述了在“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的形势下“欲守小国”的战略战术。因此,有人称墨子的军事思想是守御思想,反映了弱小国家积极防御的规律。而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因其所著《孙子兵法》主要研究进攻而被称为进攻思想。我很赞同这样的看法,《墨子》守御各篇同《孙子兵法》恰成古代军事学说的双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应当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毫无疑问,墨子的守御思想,是站在守卫小国,扶植弱国立场上的,这就决定了其战略任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弱小国家力量,采用各种手段,夺取守御战的胜利。今天,研究其守御思想之精华,仍有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四、非攻——充满辩学智慧的军事理论
墨子是中国的“辩学之宗”。何为辩学?“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上》。即辩是对某一论题及内容进行证明和反驳的过程,符合实际为真,不符合实际为假。墨子认为,辩学的精髓在于认识真理和推翻诡辩。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取》。即是说,辩论的目的就是要明辩是非(明是非之分),对正确还是错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有一个明确回答。具体讲,要解决政治(军事)上的是非问题(审治乱之纪),解放思想方法上的是非问题(明同异之处),解决思维形式上的是非问题(察名实之理),解决道义上的是非问题(处利害),解决认识态度上的是非问题(决嫌疑)。可见,墨家之辩的范围是很广的。
“非攻”作为墨家的军事思想,是在同儒家辩,同诸侯王公辩,同饰攻战者辩,同各类人辩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非攻”不但回答了军事斗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在阐述这些问题时引入众多的军事哲学范畴,使“非攻”理论更为缜密、深刻和系统。研究“非攻”军事哲学思想,特别是辩证思维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墨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在这期间,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由国家占有的分封制,进入到了封建领主掠夺兼并的私有制,使军事斗争非常尖锐。正如墨子所言:“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齐、晋之君,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兼并”《节葬下》。越亡后,形成战国七雄,而夹在其间的小国如卫、鲁、宋、郑等则不断受到大国、强国的攻掠蚕食。战争问题成为当时儒、法、墨、王、臣、士、将、卒,百姓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墨子生活的鲁国是一个小国、弱国,处于楚晋争霸的必经之地,这使墨子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体会犹深,也使他对“大攻小,强执弱”的现状非常不满,更为其发动战争的借口所愤怒。他及其弟子为制止战争南下北上,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君王殿前,演讲于民众中间,“非攻”思想就是适应这种环境条件的要求而产生的。
现阐述一下墨子“非攻”思想的几个特点。首先,“非攻”以“兼爱”为其理论基础,是墨子为解决当时国家之间矛盾,实现其理想的必然结论。其次,“非攻”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是人民的理论。再次,“非攻”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得到了弱小国家的支持。当时的战争不仅在大国间进行,也在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小国与小国、弱国与弱国之间进行。“非攻”对大国和强国,尤其对好战的君王是一个约束,对小国与弱国则是一个保护,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当时,“非攻”在制止战争、减轻人民痛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相当作用。从政治和哲学意义上看“非攻”也可称为和平主义、人道主义的先导,给后来的思想家以深刻的启迪。
二、非攻——对战争性质的理论分析和历史选择
墨子对战争的分析是以鲜明的是非观、善恶观和价值观为指导的,服务于天下兴利除害总目标。在战争问题上,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他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对战争性质做了深刻分析,对正义之战予以支持,对不义之战进行谴责,进而主张以积极的守御,战胜不义之战。
关于战争的性质,墨子第一次将其分为“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非正义战争。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之,对攻战反对之。
总之,墨子对攻占性质、表现、结果的分析以及对饰攻战者谬论的驳斥是深刻和理性的。其巨大的逻辑力量和正义感召力强烈影响着那个年代,不但广大群众以“非攻”论是非,说贤愚,就是一些把墨学称为“贱民之道”的群王卿相,也不得不在墨子的游说下,承认攻占不义或者放弃攻战。止楚攻宋,止鲁阳文君攻郑,止齐太公攻鲁等,皆是“非攻”理论的实践硕果。
三、守御——弱小国家的生存之道和军事战略
守御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专家考证,《墨子》全书在未佚失前当为71篇,而城守有20篇,近全书的三分之一。集中论述了在“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强执弱”的形势下“欲守小国”的战略战术。因此,有人称墨子的军事思想是守御思想,反映了弱小国家积极防御的规律。而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因其所著《孙子兵法》主要研究进攻而被称为进攻思想。我很赞同这样的看法,《墨子》守御各篇同《孙子兵法》恰成古代军事学说的双璧,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应当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毫无疑问,墨子的守御思想,是站在守卫小国,扶植弱国立场上的,这就决定了其战略任务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弱小国家力量,采用各种手段,夺取守御战的胜利。今天,研究其守御思想之精华,仍有极强的借鉴指导意义。
四、非攻——充满辩学智慧的军事理论
墨子是中国的“辩学之宗”。何为辩学?“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上》。即辩是对某一论题及内容进行证明和反驳的过程,符合实际为真,不符合实际为假。墨子认为,辩学的精髓在于认识真理和推翻诡辩。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取》。即是说,辩论的目的就是要明辩是非(明是非之分),对正确还是错误,真理还是谬误的问题有一个明确回答。具体讲,要解决政治(军事)上的是非问题(审治乱之纪),解放思想方法上的是非问题(明同异之处),解决思维形式上的是非问题(察名实之理),解决道义上的是非问题(处利害),解决认识态度上的是非问题(决嫌疑)。可见,墨家之辩的范围是很广的。
“非攻”作为墨家的军事思想,是在同儒家辩,同诸侯王公辩,同饰攻战者辩,同各类人辩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非攻”不但回答了军事斗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而且在阐述这些问题时引入众多的军事哲学范畴,使“非攻”理论更为缜密、深刻和系统。研究“非攻”军事哲学思想,特别是辩证思维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相爱,交相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又要做到“尚贤、非攻、非乐”等,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文章,我个人认为是《兼爱》上中下篇;也有人认为是其他的,如果有时间不妨一读众篇,会有自己的感悟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27
展开全部
和平 仁爱,详见《非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27
展开全部
兼爱,非攻。 墨攻中可以看出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