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2014-02-25
展开全部
《行路难》
作者: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而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闲来”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滨溪垂钓,事见《水经注》卷十七;“忽复”句,用伊尹典,据《宋书·符瑞志上》载:伊尹未遇商汤以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来被商汤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但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回应上文“击柱心茫然”的诗句。毕竟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因此,最后二句笔锋一转,括宗的话,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诗醇》以为本诗“尚未决志於去也”,因而推断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宝三年初离长安之时。细绎全诗思路,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诗篇幅虽然不长,却具有长诗气势即跳荡、波澜起伏的特色。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奋发,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再间以长短句,适当运用感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情感迭变的心理历程,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转直下,忽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显然化用了这一诗句,不过增加了“对比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诗人的悲哀到底是因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胧的,充满“诗意”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是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他终于发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本来就有慷慨悲歌的韵味,加之诗人对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达和形象描述,使诗意更加扑朔迷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行路难》,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南朝诗人鲍照就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有些诗是传世的佳篇。李白的这首旧题乐府诗,继承了鲍照的艺术传统,抒发自己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并吐露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
全诗可分三层,每层四句。第一层,诗人面对“金美酒”、“玉盘珍羞”这样精美的食馔,却因心中充满着难以排解的烦恼,“停杯投箸”,无法下咽,他“拔剑击柱”(诸本均作“四顾”,一作“击柱”,误)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鲍照《拟行路难》(其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化出,却有青胜于蓝之妙。“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无所适从之感,与下文“多岐路”遥相呼应。第二层紧承上层诗意,对“行路难”作正面描写,写出“四顾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明人朱谏说:“黄河与太行,水陆之要冲,天下之达道也。将欲渡黄河与?则冰塞而不可渡;将欲登太行与?则雪满而不可登。”(《李诗选注》卷二)确实,本诗以水陆之道途难行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很清楚。后二句,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闲来”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滨溪垂钓,事见《水经注》卷十七;“忽复”句,用伊尹典,据《宋书·符瑞志上》载:伊尹未遇商汤以前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经过,后来被商汤重用。姜尚、伊尹巧遇明主,固然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进希望之光,但当他的思路一回到现实人生中来,又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回应上文“击柱心茫然”的诗句。毕竟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因此,最后二句笔锋一转,括宗的话,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诗醇》以为本诗“尚未决志於去也”,因而推断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宝三年初离长安之时。细绎全诗思路,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诗篇幅虽然不长,却具有长诗气势即跳荡、波澜起伏的特色。经过巧妙的艺术构思,诗人将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郁和奋发,急遽地迭相交替、变换,再间以长短句,适当运用感叹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情感迭变的心理历程,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014-02-25
展开全部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原诗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这两句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由于这两句诗极佳地捕捉并传达出梅花之魂,所以成为梅的代名词,成为历代诗人咏梅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佳句。稍后时期的著名词人姜夔咏梅的两首著名自度曲牌的词,即以《暗香》《疏影》为调名。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诗写道:“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他认为林逋把唐人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前人写梅的诗全压倒了。
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原诗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这两句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由于这两句诗极佳地捕捉并传达出梅花之魂,所以成为梅的代名词,成为历代诗人咏梅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佳句。稍后时期的著名词人姜夔咏梅的两首著名自度曲牌的词,即以《暗香》《疏影》为调名。陈与义《和张矩臣水墨梅》诗写道:“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他认为林逋把唐人齐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前人写梅的诗全压倒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25
展开全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2-25
展开全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