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近代屈辱史》有感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航路的开辟,为全世界的进步特别是在东西融化、或者说是全球欧化了提供动力。从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轰轰烈烈以鸦片战争为前奏,展开一部屈辱史——
在我看来,裤侍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狱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习。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胡和吵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三.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几场棚伍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20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习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近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习,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我看来,裤侍这未尝不是数千年未有之机遇。从马嘎尔尼访华的失败,到嘉庆年间英国第二次派人来华受冷遇,从为抵御外敌而仅设立的一处通商口岸广州十三行,到不承认别国的平等、仪统、仪式问题——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抱定‘天朝驭万国’的观念,不承认国际,而西方则在近代步步地推出国际生活及其所需的管理和公法。足以证明中国绝不会自动地接受西洋的科学与工艺。”
数千年来,从丝绸之路的捍威到贞观之治的“天可汗”威仪,再到郑和下西洋的外抚四夷,封建中国自诩天朝大国应有尽有,以不平等待遇对外邦交,以封藩属国作为我国的国防外线代守门户。却不料在这固步自封下,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乍现一个个“日不落”的神话,黯淡了东方的光芒。廷黻先生说:“在世界上,一切国家能接受现代文明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惨败。”那么,西方列强的侵略正是使闭关锁国的封建中国觉醒,探索走向现代化,走向富强。
我们总将其屈辱原因归结为“落后就要挨打”,那么这个“落后”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的软肋之上呢?
一.旧社会的恶性循环
在第二章里,蒋先生提到两个恶性循环①大乱后大治:因为民众不知利用科学节制生育也不知利用科学增加生产,于是乱世末,大治初人口少,有荒垦——人口多,分配少,生活水平低——烧香拜佛,土匪起义,小乱变大乱——大治末,乱世初;②每朝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薄,奢侈低,体恤民情,内政昌明吏治澄清;后来则欲望提高,奢侈增多,贪污长进。
这两个循环造就了中国历史如同sin函数图像跌宕起伏。而在西洋势力侵略起始的时候,正是我们在抵抗力量薄弱的低谷的时候,我们开始处在云端做双曲线中的下抛运动。这映证着近代历史血泪屈辱的必然性,也充分揭示了要想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命运,必须跳出该图像的发展,也就是必须革命地彻底,将中国封建统治连根拔起,这我也将在下面第三点中提到。
二.民心向背与国家进退
《南京条约》后,广州民众因为触及到自身利益而产生仇外心理,不让外人入城。当政者没有顾全大局地去疏解矛盾反倒是以林则徐等的意见认为“民心可用”,认为”四万万同胞有胜无败”,希望等到外人骚扰作乱时组织百姓去抗议其洋枪洋炮。“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代表一种趋势,但如果没有大势力量——也就是综合国力的推动这根本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花骨朵儿。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有甚者当起了汉奸,有些老百姓不明所以还帮忙外敌搬运物资——当秦始皇焚书坑儒地抑制思想发展,当明清八股局限、文字狱风行时,统治者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江山的倾覆往往咎由自取呢!
更何况,“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就好像在北洋军阀割据时期,也正是“野心家知道中国人民的乡族观念,从而利用之,已达到割据的目的。”就算是接受了西洋文化,也只是盲目地学习。就好像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小农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狭隘阶胡和吵级利益(“他的真实心志不在于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而打着天朝的幌子,通过宗教信仰从而进行革命,其根本与封建文化无异。
三.士大夫阶级的独立、大无畏、创新精神在哪里
在鸦片战争前与外国的邦交中,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除了一点被迫的无奈外,是否更多体现了晚清“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士大夫认为的“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直至戊戌变法才被调整;在洋务运动中,“时人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曾国藩在推翻太平天国中,也是“以中国旧礼教为其立场,维持清政府作为政治中心,凭依忠君思想”……
就好像一位网友提到的“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彻底,接受的旧式教育,脱离不了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束缚。大部分则是时代不容许他们彻底。这个时代,包括很多:闭关自守;外国的趁火打劫;民众的迷信与无知;思想文化的限制等等。”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局限性,但除此之外,我们是否更应该想到,百年树人,教育为本,当国家栋梁尚为此愚昧,也就不难理解国难殇殇了。
四.战略战术啃老底、太拘泥、不分明
近代有好几场棚伍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就拿洋务运动来说,洋务派出于国防动机率先开始军事建设和企业建设。奕他们“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而蒋先生痛心扼腕地说,这种新精神为什么不能出现在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20年后的咸末同初呢?“鸦片战争失败根本在于我们的落伍,但其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致命伤……我们的近代化若比日本早20年,远东的近代史则完全改写。”洋务派们迟了一步,
但更重要在宣告洋务运动终结的北洋海军溃败中战略战术运用不当。当时我们已经引进很多西方的大炮船只,但“我们的失败不是船不如人,炮不如人,而为战略战术不如人。”例如总司令选用带马队、全不了解海军作战的丁汝昌;例如在变更阵势形势自乱,敌人有空可钻,而我们第一炮误中自己望台……而且当时一些有远见的贤士郭嵩焘、曾纪泽等也郁郁不得志,
最重要的,是“近代化的国防不仅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种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是中国旧式民间运动不能救国救民的根源。所幸的是,我们一步步尝试学习和接受近代文化,取其精华地继承传统文化,于是有了推翻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处在近代的中国,就好像刚刚脱离温室的花朵,唯独经历风雨的洗礼,才可以摆脱自身的娇弱。我们愤怒,为着列强的恶毒和凶残;我们悲痛,为着大厦将倾,尸骨遍野;我们庆幸,可以卧薪尝胆,力挽狂澜——所以我们努力,为中华崛起而奋斗!而唯有在那一层屈辱之下取长补短去学习,把握机遇去成长,中华民族才能昂然站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开全部
铁蹄下的中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落后就要挨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