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展开全部
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只有准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才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构建新型教学结构
当前教改的主要目标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
3.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建设教学资源可结合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 ,充分利用全球性、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素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教师也可以自行开发适用的教学资源。
4.结合各学科特点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在基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 ,信息技术要服务于具体的学科学习任务。教师应结合各自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体现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模式
1.探讨式(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 :提出问题----分组研究----确定选题----自主学习----发布学习成果----信息反馈。这种教学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逐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 ,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该模式也可供学生作为个别教学的形式利用,通过选择学习时间的长短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得最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情景 ,即利用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念或知识点。
5.对话
“对话”是指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以向学生提问 ,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回答,学生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的“真正”对话。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 ,而其内容和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的作用。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 ,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这种模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计算机用于教学后 ,许多学校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 ,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 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可以做一些以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事情。
展开全部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它为后续教学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所谓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开展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恐怕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城市孩子,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4、课件代替试验,削弱学生的试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课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学生的试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另外,多媒体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多种动植物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但只有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更完整的知识。所以说不是所有试验都用课件代替完成。
二、精当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比如在执教《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船有触礁危险吗》时,截取了《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和冰山相撞后场景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船有触礁的危险性,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学习《全球变暖与环保》一课,学生对环保知识只具初步认识,对于全球为什么变暖,它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人类如何控制,这一切都远离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去获取知识。学生从干旱到瘟疫,从农作物到动植物方面列举了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温室效应到废气排放,从乱砍乱伐到资源利用,说明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如此之大的信息传递量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海底世界》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海底世界景色如何奇异、物产如何丰富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集数字、影响于一身的大量海底相关资料,制成网页发布在校园网上,使文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教学内容立体的、多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虚拟的“仿真”技术缩短了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建立了海底“景色之奇异、物产之丰富”的概念。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西双版纳、对少数民族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们一定要明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精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它为后续教学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所谓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开展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恐怕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城市孩子,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4、课件代替试验,削弱学生的试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课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学生的试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另外,多媒体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多种动植物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但只有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更完整的知识。所以说不是所有试验都用课件代替完成。
二、精当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比如在执教《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船有触礁危险吗》时,截取了《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和冰山相撞后场景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船有触礁的危险性,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学习《全球变暖与环保》一课,学生对环保知识只具初步认识,对于全球为什么变暖,它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人类如何控制,这一切都远离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去获取知识。学生从干旱到瘟疫,从农作物到动植物方面列举了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温室效应到废气排放,从乱砍乱伐到资源利用,说明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如此之大的信息传递量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海底世界》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海底世界景色如何奇异、物产如何丰富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集数字、影响于一身的大量海底相关资料,制成网页发布在校园网上,使文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教学内容立体的、多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虚拟的“仿真”技术缩短了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建立了海底“景色之奇异、物产之丰富”的概念。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西双版纳、对少数民族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们一定要明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精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