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和师父的意思一样吗

 我来答
重量jSK2
2014-04-26 · 超过5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1万
展开全部
师傅是一个白话文的称呼,和师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由於我国 文化在父权社会的发展,把“父”作为一种近乎崇拜意义对象看 待,所以父也表示了一种地位。 师父这个词类似于“尚父”。由於我国文化对师德尊敬,认为一 日为师则终身为父,所以尊师为父,称为“师父”,当然这样称 呼也是为了和自己的父亲的称呼区分开来的缘故。 简单的说: 1、师父:传授知识技艺的人 2、师傅: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师父和徒弟之说。这和中国从前的学徒制有关。所有的徒弟喊师父。那时的 师父常常与徒弟自己的父辈年龄相接近。有时又把师父的妻子称作师母。 到了后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师父”变成了师傅,而且用师傅这个词更加普遍。 早期时主要使用的是“师父”这样两个字,这和那时主要传艺的是与男性不无关系,可是到了后来传艺的不仅有男性,也有女性。也有年轻人教年老者某项技能,所以就自然的兴起了使用师傅这样的词。 师父对待徒弟是严厉的。作为徒弟的父母常通过各种关系让他们的孩子拜师学艺。而师傅在教徒弟的时候有时会采用某种体罚来管理他的徒弟。 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更多的人使用师傅这个词。师傅的称呼无所不在。在北京的街头上如果你需要和某个不相识的人说话首先会说“师傅!.....”。在其它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可见师傅的称呼是那样的普遍。师傅的称呼也同时被社会所认可,是一种比较礼貌的称呼。如“师傅,劳驾”等等。由此可见“师傅”这个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超出了原先教与学的关系,是不相识人之间的一种称呼,也基本上在大多数情况下替代了“师父”这个词。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ssdvrwj
2014-04-26 · 超过5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3万
展开全部
“师傅”与“师父” 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还有另外一条材料可以佐证。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之称,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四库全书》虽然有数百次的出现,但大都别有所指,与我们要讨论的“师父”不同。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记载唐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败之后,他向观众赔礼致歉说:“某乍到京国,未获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北宋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之语;“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之说。对于俗人依循僧寺礼仪,称僧人为“师父”,清初学者蓝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秃厮,皆呼师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师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老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师傅”和“师父”最基本的意义是相通的,这就是指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相对于“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混用。如《榖梁传》中的“师傅”,在《白孔六帖》和《渊鉴类函》中就写作“师父”。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师傅深怀敬意,师傅的年龄和自己的父亲相当,他就完全可以称呼自己的“师傅”为“师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s89fjfg
2014-04-26 · TA获得超过18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师傅”与“师父” 作者:徐 梓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2007(11) 在中国人的教育辞典里,“师傅”与“师父”是两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师傅”与“师父”区别在哪里,往往混用这两个称呼。这提醒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师傅”与“师父”这两个称呼所指的演变,辨析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混用这两个称呼是否适宜。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且从一开始就是用来指老师的。《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战国时期称老师为师傅,还有另外一条材料可以佐证。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在吕不韦的操纵下,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异人终于回到了秦国。秦王令异人试诵诗书,异人推辞说:“少弃捐在外,尝无师傅所教学,不习于诵。”这里师傅与教学关联,显然指的是老师。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之称,不仅出现得较晚,而且使用的频率也非常有限。《四库全书》虽然有数百次的出现,但大都别有所指,与我们要讨论的“师父”不同。 “师父”的称呼,是在唐代出现的。姚思廉的《梁书》中,说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绍,曾任“宋国子祭酒,领东海王师父”。在《文苑英华》中,“师父”也一再出现。其中所指,和“师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如“臣虽驽劣不才,窃服师父之训”;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师,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盐梅;投钓升朝,封四履而称师父”。 唐朝以后,“师父”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记载唐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败之后,他向观众赔礼致歉说:“某乍到京国,未获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术不行,且望纵之,某当拜为师父。”北宋费衮的《梁溪漫志》记载,高邮强盗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数百里,气势猛壮,白天吃喝,夜则为盗。有一天早食时,被一个道人“呼为师父,且拜之”。这里一个善于幻术,一个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中,有“嗣法弟子从源顿首再拜师父丈室”之语;“锡号帝师”的著名僧人八思巴,当时士人大都称他为“师父”。《元史·刑法志》中,也有“诸僧道盗其亲师祖、师父及同师兄弟财者”之说。对于俗人依循僧寺礼仪,称僧人为“师父”,清初学者蓝鼎元曾予以指斥:“凡遇秃厮,皆呼师父。不思此何人也,而师之父之?”(《鹿洲初集》卷十四)这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而“师父”将“师”作“父”一般地敬重,感情显然更加深挚。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王端毅奏议》卷十三)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老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师傅”和“师父”最基本的意义是相通的,这就是指传授知识或技艺的人。相对于“师傅”而言,“师父”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它包含了“师傅”的一切意义。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词可以混用。如《榖梁传》中的“师傅”,在《白孔六帖》和《渊鉴类函》中就写作“师父”。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师傅深怀敬意,师傅的年龄和自己的父亲相当,他就完全可以称呼自己的“师傅”为“师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tim739
2013-10-14 · TA获得超过285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5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776万
展开全部
作者:小兰居士 前些年社会上时髦称某某人做“师傅”,师傅是我们国家刚解放时期过去搞大生产计划经济时代产物,“工人师傅领导一切”,师傅也是工匠的意思。比如木匠、瓦匠、鞋匠、修车工人、电焊工人等等,包括技术总监、工程师等等都尊称为师父,比如“大师傅”北京话特指“厨子”,“师傅”则泛指开车的,等等这都叫师傅。师父一般泛指这些技术之类的工匠。 “师父”则不同,有血缘传承的意思,显示师承某某,血脉相连。孙悟空见菩提祖师就称师父,妙就妙在这个“父”字上。傅乃父亲的意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拜某某人为师,你就应该恭敬某某师父,要想敬重父母一样的恭敬你的师父,因为你拜他人为师,你给他人为徒,那是要你从你所拜的师父身上学来你所需要的东西来,那你就首先就要去恭敬你的师父,你对师父恭敬师父才会教你东西,所以古人把师父称作师父,那就是对师父恭敬的意思。 特别是佛教的僧众,在古时候都是管僧人叫师父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凌晨凌辰SZ
2015-03-27 · TA获得超过16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6.2万
展开全部
网上的解释太繁琐了,按现代汉语简单来说:师父往往侧重于用在关系密切的师承关系,比如孙悟空和唐僧,师傅则比较平淡了,比如你叫出租车司机。
追答
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