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之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评》修订并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散文部分增补王开岭一篇——
王开岭(1969- ),男,山东滕州人,现为中央电视台编辑。1987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在校期间即在《人民文学》发表诗作。大学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同时开始散文写作。作品结集有《激动的舌头》、《精神自治》、《跟随勇敢的心》、《古典之殇》、《精神明亮的人》等。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篮枞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挪威少女达格妮是一位守林员的女儿,美丽的西部森林使她出落得像水仙一样清纯,像花朵一样感人。十八岁那年,她中学毕业了,为了迎接新生活,她告别父母,投亲来到了首都奥斯陆。
六月的挪威,已进入“白夜”季节,阳光格外眷恋这个童话般的海湾,每天都赖着不走。
傍晚,达格妮和姑母一家在公园边散步。当港口边那尊古老的“日落炮”响起时,突然飘来了恢宏的交响乐声。
原来公园在举行盛大的露天音乐会。
她挤在人群中,使劲地朝舞台眺望,此前,她还从未听过交响乐。
猛然,她一阵颤动,报幕员在说什么?她揪住姑母的衣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下面,将演奏我们的大师爱德华·葛里格的新作……这首曲子的献辞是: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十八岁的时候。”
达格妮惊呆了。这是给自己的?为什么?
音乐响起,如梦如幻的旋律似遥远的松涛在蔚蓝的月夜中汹涌,渐渐,少女的心被震撼了,她虽从未接触过音乐,但这支曲子所倾诉的感觉、所描述的景象、所传递的语言……她一下子就懂了它!那里有西部大森林的幽静、清脆的鸟啼、黎明的雾、露珠的颤动、溪水的流唱、松软的草地、牧童和羊群,云雀疾掠树叶的声音,还有一个拾枞果的小女孩颤颤的身影……她被深深感动了,隐约想起了什么。
十年前,她还只是个满头金发的小丫头。
深秋的一天,小女孩挎着一只小篮子,在树林里捡拾枞果。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她突然看见一个穿风衣的陌生人在散步,看样子是从城里来的,他望见她便笑了……他们成了好朋友,陌生人非常喜欢她,帮她摘枞果,采野花,做游戏……最后,陌生人一直把她送回家。就要分手了,她恋恋不舍地望着他:我还能再见到您吗?陌生人也有些惆怅,似乎在想心事,末了,他突然神秘一笑:“谢谢你,美丽的孩子,谢谢你给了我快乐和灵感,我也要送你一件礼物——不,不是现在,大约要十年以后……记住,十年以后!”
小女孩迷惘着用力点点头。
时光飞逝,森林里的枞果熟了一季又一个季,那位陌生人没有再来……她想,或许大人早就把这事给忘了吧。
小女孩也几乎把这事给忘了。
此刻,达格妮什么都明白了。那曾与自己共度一个美好秋日的,就是眼前曲子的主人:尊敬的大师爱德华· 葛里格先生。
音乐降落时,少女流泪流满面,她竭力克制住哽咽,弯下身子,把脸颊埋在双手里。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演出结束了,达格妮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她像一只羞红的小鸟,朝着海滩拼命跑去,似乎只有大海的胸怀,才能接纳内心的澎湃。
在海边,在六月的白夜,她大声地笑了……
巴乌斯托夫斯基如此评价道:“有过这样笑声的人是不会丢失生命的!”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我立即被它的美强烈地摄住了。被大自然的美,童年的美,少女的美,尤其被它通体洋溢的那股幸福感,旋涡一样的幸福……(后来我才知,大师赋予这首曲子的主题,恰恰就是“女孩子的幸福”)
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孩子的灵魂将产生多么高贵的影响啊!少女明亮的笑声中包含了多么巨大的憧憬,多少对生命的信心、感激和热爱……谁也不会怀疑,这个幸运的少女会一生勇敢、善良、诚实……她会努力报答这份礼物,她要对得起它,不辜负它!她决不会堕落,决不会庸俗,决不会随波逐流……她会用一生来追求美,她会在很久以后的某个夜晚,深情地将这个故事讲给子孙听。她会在弥留之际,在同世界告别的时候,要求再听一遍那支曲子……
后代也将像她一样热爱这支曲子。和她一样,他们是不会丢失生命的。
一切美好得不可思议!
这是我所知道的,由音乐送出的最烂漫的花篮,最贵重的成年礼。而达格妮,也是世上最幸福和幸运的少女。
(收自《精神明亮的人》)
[解题]
提起王开岭的散文,人们往往首先提到《为何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师级》、《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俄罗斯课本》、《是“国家”错了》、《一个人的遭遇》等脍炙人口的篇章,赞美他那深刻的批判和忧愤的呐喊。然而,如果只是把王开岭看作一个批判型的作家,肯定是片面的,因为他虽然对黑暗和窒息有深刻的感受,并且因此而成为一个紧锁眉头的思索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王开岭的写照。他有对黑暗、污浊的深刻感受和思考,有愤怒也有呐喊,但更为独到也更值得注意的,却是于精神暗夜中对光亮的寻找。应该说,他是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是一个为人们摘取星光和传递温暖的人。
王开岭的写作大多建立在阅读基础上,阅读是一种寻找,写作则是一种推荐。寻找精神暗夜的灯光,是因为知道没有星光的夜空是多么无聊,没有光亮的生存是多么可怕。他努力寻找人类文明遗产中那些当代中国人所紧缺的火种,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其吹旺,以动人的笔墨呈现出来,以此烛照我们早已习惯的愚暗。在他关注的这些遗产中,有奥威尔、茨威格、昆德拉、哈维尔、索尔仁尼琴等那些“勇敢的心”,有华盛顿等人所承载的现代文明精华,也有人类应有的精神之美和心灵之美。王开岭多角度地审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寻找那些能把人从黑暗中解救出来的光亮和温情,其发现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终日埋头写作却每天必需“按时看日出”的福楼拜,在战场上“决不向提着裤子的人开枪”的奥威尔,等等。《当她十八岁的时候》所给予读者的,则是一曲生活的赞歌,一份富于震撼力的美好。
18岁的少女达格妮·彼得逊离开挪威西部的大森林而来到首都奥斯陆,晚上到公园散步。公园正在举行一个露天音乐会。美妙的旋律使她沉醉,但更让她沉醉的是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挪威的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乐曲《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达格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演奏开始了,那的确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的作品,的确是献给她的礼物。她想起来了,那是在她8岁的时候,音乐家爱德华曾经来到西部森林,独自漫步在幽静的林间,他们相遇了,并且成了朋友,分手时爱德华说过要在十年后送给她一件礼物。
这份礼物的确珍贵。它使达格尼感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使她对生活心存感激,使她更加热爱生活。众所周知,一个梦想,一个承诺,可能让人在期待中走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尤其是青春少女,梦的天空本来纯洁而又美丽,却常常会因为美丽的诺言最终成为谎言而使内心改变了颜色。爱德华的礼物使达格妮充满幸福而感谢生活,王开岭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则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生活中的美好,提醒我们怎样尊重和爱护美好,怎样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王开岭(1969- ),男,山东滕州人,现为中央电视台编辑。1987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在校期间即在《人民文学》发表诗作。大学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同时开始散文写作。作品结集有《激动的舌头》、《精神自治》、《跟随勇敢的心》、《古典之殇》、《精神明亮的人》等。
当她十八岁的时候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篮枞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挪威少女达格妮是一位守林员的女儿,美丽的西部森林使她出落得像水仙一样清纯,像花朵一样感人。十八岁那年,她中学毕业了,为了迎接新生活,她告别父母,投亲来到了首都奥斯陆。
六月的挪威,已进入“白夜”季节,阳光格外眷恋这个童话般的海湾,每天都赖着不走。
傍晚,达格妮和姑母一家在公园边散步。当港口边那尊古老的“日落炮”响起时,突然飘来了恢宏的交响乐声。
原来公园在举行盛大的露天音乐会。
她挤在人群中,使劲地朝舞台眺望,此前,她还从未听过交响乐。
猛然,她一阵颤动,报幕员在说什么?她揪住姑母的衣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下面,将演奏我们的大师爱德华·葛里格的新作……这首曲子的献辞是: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十八岁的时候。”
达格妮惊呆了。这是给自己的?为什么?
音乐响起,如梦如幻的旋律似遥远的松涛在蔚蓝的月夜中汹涌,渐渐,少女的心被震撼了,她虽从未接触过音乐,但这支曲子所倾诉的感觉、所描述的景象、所传递的语言……她一下子就懂了它!那里有西部大森林的幽静、清脆的鸟啼、黎明的雾、露珠的颤动、溪水的流唱、松软的草地、牧童和羊群,云雀疾掠树叶的声音,还有一个拾枞果的小女孩颤颤的身影……她被深深感动了,隐约想起了什么。
十年前,她还只是个满头金发的小丫头。
深秋的一天,小女孩挎着一只小篮子,在树林里捡拾枞果。一条幽静的小路上,她突然看见一个穿风衣的陌生人在散步,看样子是从城里来的,他望见她便笑了……他们成了好朋友,陌生人非常喜欢她,帮她摘枞果,采野花,做游戏……最后,陌生人一直把她送回家。就要分手了,她恋恋不舍地望着他:我还能再见到您吗?陌生人也有些惆怅,似乎在想心事,末了,他突然神秘一笑:“谢谢你,美丽的孩子,谢谢你给了我快乐和灵感,我也要送你一件礼物——不,不是现在,大约要十年以后……记住,十年以后!”
小女孩迷惘着用力点点头。
时光飞逝,森林里的枞果熟了一季又一个季,那位陌生人没有再来……她想,或许大人早就把这事给忘了吧。
小女孩也几乎把这事给忘了。
此刻,达格妮什么都明白了。那曾与自己共度一个美好秋日的,就是眼前曲子的主人:尊敬的大师爱德华· 葛里格先生。
音乐降落时,少女流泪流满面,她竭力克制住哽咽,弯下身子,把脸颊埋在双手里。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演出结束了,达格妮再也抑制不住激动,她像一只羞红的小鸟,朝着海滩拼命跑去,似乎只有大海的胸怀,才能接纳内心的澎湃。
在海边,在六月的白夜,她大声地笑了……
巴乌斯托夫斯基如此评价道:“有过这样笑声的人是不会丢失生命的!”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我立即被它的美强烈地摄住了。被大自然的美,童年的美,少女的美,尤其被它通体洋溢的那股幸福感,旋涡一样的幸福……(后来我才知,大师赋予这首曲子的主题,恰恰就是“女孩子的幸福”)
这样的经历,对一个孩子的灵魂将产生多么高贵的影响啊!少女明亮的笑声中包含了多么巨大的憧憬,多少对生命的信心、感激和热爱……谁也不会怀疑,这个幸运的少女会一生勇敢、善良、诚实……她会努力报答这份礼物,她要对得起它,不辜负它!她决不会堕落,决不会庸俗,决不会随波逐流……她会用一生来追求美,她会在很久以后的某个夜晚,深情地将这个故事讲给子孙听。她会在弥留之际,在同世界告别的时候,要求再听一遍那支曲子……
后代也将像她一样热爱这支曲子。和她一样,他们是不会丢失生命的。
一切美好得不可思议!
这是我所知道的,由音乐送出的最烂漫的花篮,最贵重的成年礼。而达格妮,也是世上最幸福和幸运的少女。
(收自《精神明亮的人》)
[解题]
提起王开岭的散文,人们往往首先提到《为何我们没有自己的大师级》、《我们能发出那个声音吗》、《俄罗斯课本》、《是“国家”错了》、《一个人的遭遇》等脍炙人口的篇章,赞美他那深刻的批判和忧愤的呐喊。然而,如果只是把王开岭看作一个批判型的作家,肯定是片面的,因为他虽然对黑暗和窒息有深刻的感受,并且因此而成为一个紧锁眉头的思索者,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这两句诗也可以作为王开岭的写照。他有对黑暗、污浊的深刻感受和思考,有愤怒也有呐喊,但更为独到也更值得注意的,却是于精神暗夜中对光亮的寻找。应该说,他是一个痛苦的思想者,又是一个为人们摘取星光和传递温暖的人。
王开岭的写作大多建立在阅读基础上,阅读是一种寻找,写作则是一种推荐。寻找精神暗夜的灯光,是因为知道没有星光的夜空是多么无聊,没有光亮的生存是多么可怕。他努力寻找人类文明遗产中那些当代中国人所紧缺的火种,通过自己的思考将其吹旺,以动人的笔墨呈现出来,以此烛照我们早已习惯的愚暗。在他关注的这些遗产中,有奥威尔、茨威格、昆德拉、哈维尔、索尔仁尼琴等那些“勇敢的心”,有华盛顿等人所承载的现代文明精华,也有人类应有的精神之美和心灵之美。王开岭多角度地审视人类成长的精神轨迹,寻找那些能把人从黑暗中解救出来的光亮和温情,其发现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终日埋头写作却每天必需“按时看日出”的福楼拜,在战场上“决不向提着裤子的人开枪”的奥威尔,等等。《当她十八岁的时候》所给予读者的,则是一曲生活的赞歌,一份富于震撼力的美好。
18岁的少女达格妮·彼得逊离开挪威西部的大森林而来到首都奥斯陆,晚上到公园散步。公园正在举行一个露天音乐会。美妙的旋律使她沉醉,但更让她沉醉的是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挪威的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乐曲《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达格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演奏开始了,那的确是大音乐家爱德华的作品,的确是献给她的礼物。她想起来了,那是在她8岁的时候,音乐家爱德华曾经来到西部森林,独自漫步在幽静的林间,他们相遇了,并且成了朋友,分手时爱德华说过要在十年后送给她一件礼物。
这份礼物的确珍贵。它使达格尼感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使她对生活心存感激,使她更加热爱生活。众所周知,一个梦想,一个承诺,可能让人在期待中走过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尤其是青春少女,梦的天空本来纯洁而又美丽,却常常会因为美丽的诺言最终成为谎言而使内心改变了颜色。爱德华的礼物使达格妮充满幸福而感谢生活,王开岭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则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生活中的美好,提醒我们怎样尊重和爱护美好,怎样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