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五代、北宋的山水画
五代、北宋时期是山水画大发展到日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代表着五代杰出山水画水准的关键人物就是画史上常提及的“荆、关、董、巨”。
"荆”是指荆浩、“关”是指关同,“董”是指董源,“巨”是指巨然。荆浩、关同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董源和巨然则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魁首。
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总之,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整个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画,也几乎全都笼罩于“披麻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米芾、米友仁的"米家山水"
北宋的中、后期,画坛上正式有了“士人画”的提法,也即为后世所说的“文人画”。早在南北朝梁时,萧贲曾作山水,就称是“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这种用于“自娱”的笔墨游戏不过是文人士大夫在公事之余,信笔涂抹,随意点染,用来消遣的一种方式。发展到北宋,表现在山水画中的文人墨戏,最典型的形式莫过于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米点山水”了。 后人遂将米芾称为"大米",将米友仁称为"小米",画史上称为"二米"。
“二米”的米点云山对后世文人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元代的高克慕、赵孟俯、黄公望,明代的沈周、文徵明、陈淳、董其昌乃至淞江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及“金陵八家”的龚贤等诸多文人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或整体,或局部,都能觅见“米点”的踪迹。所以说,米家父子的云山墨戏·的“米点山水”,是继展子虔、李思训青绿山水流派,荆浩、关同北方山水流派和董源、巨然江南山水画派之后的又一个新颖的,突破常规的技法流派,这是文人士大夫进一步参与山水绘画的结果,是北宋后期突破前人创立的又一种风格。董其昌说“唐人画法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二米”的画法属于水墨写意山水,这种以点代皴,积点成片的技法,画史称其是“以点缀以成形”。米点山水的创立,积极意义是把水墨山水画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把先前山水画追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完全写实风格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也是审美意识从具象到抽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米芾父子的功绩在画史上是显而易见的。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卷
《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绢本设色画。这幅十二世纪初所作的著名风俗画,真实地描绘了北宋清明时节繁荣热闹的都市生活。其中许多场面可以和《东京梦华录》等史籍记载的情况相映证。
这幅画的艺术性也极为高超。作者采用手卷的横式构图,将极为复杂的场景,如乡野、城市、街道、店铺、茶坊、酒肆、欢楼、舟船、栱桥和城楼描绘的一丝不苟,比例结构合理准确,图中的行者、官绅、大贾、文人、市民等五百余位人物,也描绘的神态各异,似喧闹有声,十分精妙。
张择端是活动于南北宋之交的画家,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画家,尤擅界画。
水墨刚劲的南宋山水画
南宋的山水画和北宋的山水画完全不同,水墨苍劲的大斧劈山水和“边角”式的截景构图体现南宋山水特定的时代性,带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因此,在书画鉴赏中,南宋山水画、北宋山水画是界线分明的两个不同概念,决不可混为一谈而统称为“宋人山水”。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说,山水画至“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在这“一变”中,能承上启下,起着关键作用的开派画家则是北宋末到南宋初的画院画家李唐。 其余四家刘松华、马远、夏圭也对后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小结
山水画发展至南宋末,基本可以作一个小结。至此,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可以说已臻完备和成熟。
五代、北宋时期是山水画大发展到日趋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代表着五代杰出山水画水准的关键人物就是画史上常提及的“荆、关、董、巨”。
"荆”是指荆浩、“关”是指关同,“董”是指董源,“巨”是指巨然。荆浩、关同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董源和巨然则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魁首。
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总之,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整个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画,也几乎全都笼罩于“披麻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米芾、米友仁的"米家山水"
北宋的中、后期,画坛上正式有了“士人画”的提法,也即为后世所说的“文人画”。早在南北朝梁时,萧贲曾作山水,就称是“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这种用于“自娱”的笔墨游戏不过是文人士大夫在公事之余,信笔涂抹,随意点染,用来消遣的一种方式。发展到北宋,表现在山水画中的文人墨戏,最典型的形式莫过于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米点山水”了。 后人遂将米芾称为"大米",将米友仁称为"小米",画史上称为"二米"。
“二米”的米点云山对后世文人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元代的高克慕、赵孟俯、黄公望,明代的沈周、文徵明、陈淳、董其昌乃至淞江画派、娄东画派、虞山画派及“金陵八家”的龚贤等诸多文人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或整体,或局部,都能觅见“米点”的踪迹。所以说,米家父子的云山墨戏·的“米点山水”,是继展子虔、李思训青绿山水流派,荆浩、关同北方山水流派和董源、巨然江南山水画派之后的又一个新颖的,突破常规的技法流派,这是文人士大夫进一步参与山水绘画的结果,是北宋后期突破前人创立的又一种风格。董其昌说“唐人画法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二米”的画法属于水墨写意山水,这种以点代皴,积点成片的技法,画史称其是“以点缀以成形”。米点山水的创立,积极意义是把水墨山水画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把先前山水画追求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完全写实风格向着更高的精神境界迈进,也是审美意识从具象到抽象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米芾父子的功绩在画史上是显而易见的。
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卷
《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绢本设色画。这幅十二世纪初所作的著名风俗画,真实地描绘了北宋清明时节繁荣热闹的都市生活。其中许多场面可以和《东京梦华录》等史籍记载的情况相映证。
这幅画的艺术性也极为高超。作者采用手卷的横式构图,将极为复杂的场景,如乡野、城市、街道、店铺、茶坊、酒肆、欢楼、舟船、栱桥和城楼描绘的一丝不苟,比例结构合理准确,图中的行者、官绅、大贾、文人、市民等五百余位人物,也描绘的神态各异,似喧闹有声,十分精妙。
张择端是活动于南北宋之交的画家,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画家,尤擅界画。
水墨刚劲的南宋山水画
南宋的山水画和北宋的山水画完全不同,水墨苍劲的大斧劈山水和“边角”式的截景构图体现南宋山水特定的时代性,带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因此,在书画鉴赏中,南宋山水画、北宋山水画是界线分明的两个不同概念,决不可混为一谈而统称为“宋人山水”。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说,山水画至“刘、李、马、夏,又一变也”,在这“一变”中,能承上启下,起着关键作用的开派画家则是北宋末到南宋初的画院画家李唐。 其余四家刘松华、马远、夏圭也对后世起到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小结
山水画发展至南宋末,基本可以作一个小结。至此,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可以说已臻完备和成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