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的书法术语
书写的姿势对于练习写字非常重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能保证书写自如,减轻疲劳,提高书写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斜视、脊椎弯曲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引起重视。
正确的写字姿势是: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 执笔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笔的控制能力,运笔的灵活性,书写的速度,直接影响书写的效果。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很难。
正确的执笔方法,应采用三指执笔法。具体要求是:右手执笔(有些人用左手写字)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笔杆下端。食指稍前,大拇指稍后,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并向手心弯曲。笔杆上端斜靠在食指的最高骨处,笔杆和纸面呈50。左右。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握笔要实,掌心要空,这样书写起来才能灵活运笔。 俗话说,字如其人。那么该如何用笔在自己的手里运用自如,炉火纯青来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呢?
如果是钢笔字,可买张字帖,和写字贴,慢慢临摹。
字和人一样,有重心,从头到脚,都是一条直线,所以人看起来不会倒。那么初学者来写字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个道理来写写字了,在临摹的基础上,先保持字不会‘倒’,特别是对于小孩子。
小孩子想写好字就必须得首先把字写工整,写正,然后再练技巧,再练好看。
那么想要练一手字,就得从小抓起,不仅要抓字,还要抓姿势,这样孩子才能在健康的基础上来练好字。 蒙恬写字故事
蒙恬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大将,公元前二二三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一个字蘸了墨没写几笔又要蘸,而写一份报告要很久的时间。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著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历史上对于蒙恬造笔的说法有一些记载。《太平御览》引《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崔豹在《古今注》中也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但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已证明,毛笔远在蒙恬造笔之前就有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秦谓之笔,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先秦书籍中没有「笔」字,而「笔」字早在商代就出现了,秦始皇只是统一了笔的叫法,可见笔是早于秦代就存在的。清代大学者赵翼在《孩馀丛考》中的「造笔不始蒙恬」条中写道:「笔不始于蒙恬明矣。或恬所造,精于前人,遂独擅其名耳。」看来,这一评述还是有所根据的。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其中也提到蒙恬伐中山,俘捉毛颖,秦始皇宠之,封毛颖为「管城子」。后世又以「毛颖」、「管城子」为笔的代称。除此之外,毛笔的别名还有「毛锥子」、「中书君」、「龙须友」、「尖头奴」等,这是后话。
现代人越来越少运用毛笔来写字了,取而代之的是后来的钢笔、原子笔,90年代又进步到鼠标了。记得80年代念书时,如果因为成绩好而得到一支钢笔的奖赏,那才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好笑的是,21世纪我们的孩子们有的连钢笔是什麽模样都没有见过,更不会了解毛笔的由来,这是喜或忧呢? 名称:写字
体裁:散文
作者:梁实秋 在从前,写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教育体系当中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描红模子的横平竖直,到写墨卷的黑大圆光,中间不知有多大勤苦。记得小时候写字,老师冷不防的从你脑后把你的毛笔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这证明你执笔不坚,是要受惩罚的。这样恶作剧还不够,有的在笔管上套大铜钱,一个,两个,乃至三四个,摇动笔管只觉头重脚轻,这原理是和国术家腿上绑沙袋差不多,一旦解开重负便会身轻似燕极尽飞檐走壁之能事,如果练字的时候笔管上驮着好几两重的金属,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当然会龙飞蛇舞,得心应手了。写一寸径的大字,也有人主张用悬腕法,甚至悬肘法,写字如站桩,挺起腰板,咬紧牙关,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这种姿态中写出来的字,据说是能力透纸背。现代的人无需受这种折磨。“科学”已经废除了,只会写几个“行”“阅”“如拟”“照办”,便可为官。自来水笔代替了毛笔,横行左行也可以应酬问世,写字一道,渐渐的要变成“国粹”了。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数,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端庄凝重,才和他的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在“文字国”里,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擘窠大字至蝇头小楷,都有用途。可惜的是,写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所长,且常用错了地方。譬如,凿石摹壁的大字,如果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给当铺酱园写写招牌,至不济也可以给煤栈写“南山高煤”。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题诗,改写春联或“抬头见喜”就合适得多。有的人写字技术非常娴熟,在茶壶盖上写“一片冰心”是可以胜任的,却偏爱给人题跋字画。中堂条幅对联,其实是人人都可以写的,不过悬挂的地点应该有个分别,有的宜于挂在书斋客堂,有的宜于挂在饭铺理发馆,求其环境配合,气味相投,如是而已。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頫靶木,大概是尖毫。笔墨纸砚,对于字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最妙者无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八尺的宣纸,布满了一个虎字,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那一直竖,顶天立地的笔直一根杉木似的,煞是吓人。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法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如果字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腿健,但写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 一代文学大师梁实秋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韵味,谈生活,恬静亲切,如涓涓清泉,沁人肺腑;议社会,机智闪烁,似幽默砭针,耐人寻味。《写字》就以轻松幽默的笔调,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几乎谈透了“写字”这一艺术中的方方面面。说到写字,这是大家常遇到又力求精益求精的事,因此,社会上关于写字、书法的著述甚多,且往往是严肃地去谈“怎样注意”、“怎样做到”一类问题,而梁先生的《写字》一文却不是这样。学者式的概括固然有,而更多的却是看似平谈的谆谆引导,以生活小事说大“法”,在谈笑中述深理,于聊天中益心智。
《写字》共四个自然段,逻辑思路清晰。第一段谈“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接着说写字“求其环境配合”,再讲写字要特殊技巧,最后一段谈写字要求腿健。四段安排得很有层次,可以说前两段是从字的外部形态谈。一是字如其人。二是字的运用与环境相称,这两点注意了,字就有了个性,有了艺术价值。后两段是从如何练字方面谈,一是要讲技巧,二是要有态度。先说效果,后说取得效果的途径,这样的层次安排,既体现出作者纯熟的散文组段排序技巧,也反映出他对“字”这一艺术的深透理解。暂不说梁先生是书法家,只说他对字的书写很在行,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谈“ 写字”,作者很少从抽象的理论方面进行阐述,而是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代替大道理的说教,这样使读者读来感觉亲近,感受形象具体。说“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用比喻“字瘦如柴”、“五百斤油”来形象地说明,还用大书法家郑板桥、颜真卿的例子具体地说“字如其人”的道理。讲与环境配合,说写在石壁上的字如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给当铺酱园写写招牌”、“给煤栈写‘南山高煤’”,足见作者平时观察细致,生活经验丰富。作者还举了春联、“招头见喜”的小条,在茶壶盖上写“一片冰心”来说明。谈技巧时,以写“虎”字为例,传神地写出写“虎”字的过程。说要腿健,把有些人的“馋写字”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读来如在目前。作者就是以这样生动的描绘和具体可感的事例让读者去学写字的。
文章句子朴实生动,全文运用散文笔法,句句有理,字字含情,避免了一般教科书式的说教。例如第一段中“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其间无丝毫勉强”,真是理真意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句中的“泄露”本意是“不该让人知道的事让人知道了”的意思,这里一借用,就生动地写出了“不易流露而又流露出来了”的状态,比“表现”一炭词用得好。说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题诗”,应写小的东西,作者不说“小东西”而以春联、小字“招头见喜”去借代;说“虎”的那一竖(草书所写的虎字),是“一根杉木似的”,对快写成时的情景,作者描绘得更是生动:“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作者知识渊博,正如陈漱渝在谈梁实秋散文时所说:“他的学识丰富,思想宽广,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对书法家郑板桥、颜鲁公之书风掌握熟透,评价准确。他既知“凿石摹壁”之高雅技艺,又熟“当铺酱园”等民间事情;既了解“题跋字画”,又深知茶壶上刻“一片冰心”;既懂得中堂条幅,又熟春联及“招头见喜”一类的小红条;既知“铁线篆”(篆书的风格),又懂赵孟頫选用毛笔的讲究……所以说,他的散文是“集文人散文和学者散文特色于一体”的,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