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剑的尺寸有规定吗?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根据用剑者不同而定上、中下三种剑形制的记载。上制之剑长约60厘米,重三斤十二两;中制之剑约长50厘米,重二斤十四两;下制之剑约长40厘米,重二斤一两。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古剑形制标准。
若以秦汉之剑与宋时之剑比较,则宋时长剑有二十一寸三分,汉时长剑仅十七寸九分。宋时短剑十五寸二分,汉时短剑仅十寸五分,故宋时之剑较汉时之剑长,且品质更优”。言虽如此,当有所据,然亦未便苟同。
盖以剑之用途,虽非专供杀戮,亦为文士之饰品,然究仍以防身拒敌为主,如剑长则运用不便,剑短则难期致远,短者轻而不易击坚,长者重而挥动迟缓,二者均非剑制所宜。
证以古籍有言:“汉高祖仗三尺剑而得天下”,则汉代剑长不及两尺之说谅有所误。若综合剑史所记,大抵古剑之长,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则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设制,应属可信。
扩展资料
剑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现在作为击剑运动用的剑,剑身为细长的钢条,顶端为一小圆球,无刃。
剑,早期是匕首式短剑,剑和刀一类,区别只在于单刃和双刃。剑又称:“轻吕”、“径路”,“长铗”。春秋末年,开始流行长剑。质地精良的宝剑大多出自南方,主要是吴、越(闽越)、楚、巴蜀。长剑出,短剑也不废。剑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长剑便于战斗,短剑利于护身,还可以用于刺杀,荆轲刺秦王,东汉末年侠客王越、史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剑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中,有关于根据用剑者不同而定上、中下三种剑形制的记载。上制之剑长约60厘米,重三斤十二两;中制之剑约长50厘米,重二斤十四两;下制之剑约长40厘米,重二斤一两。这是我国古代,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古剑形制标准。
在古代,佩长剑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早期青铜剑的长度一般不超过30厘米。春秋时吴越王剑的长度,达到50至60厘米。例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长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显示了当时王者之剑的绝世风采。泰国青铜剑铸剑术非常成熟,剑身显著加长,有的达到1米以上。一代雄主秦王嬴政因佩剑太长,在荆轲行刺时,情急之下一时不能抽出,差点丢了性命。三国时的曹丕,在建安二十四年或文凭三把,每把长四尺二寸(约合今99厘米),重一斤有五两(约合今0.51千克),是当时的标准形制。清代乾隆帝的御制刀剑,每把通长3尺左右,重量在23至31两,装饰豪华,尽显皇家气派。
剑的长度和重量还与剑种有关。古时剑有文、武之分。文剑作为一般装饰佩剑或文人学士的舞剑的器具。一般通长在80厘米之内,重量在1斤左右,如清之龙泉剑、福寿剑,剑身钢质比较普通,但装具装饰精美繁复,一般为铜装或者玉装,可挂书房以示文武合一,也可佩带显示尊贵,非常时刻也可以起一定防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