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中你读了哪些书是用什么方式读的请写一个习作片段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于广艳阅读教学不光要教会学生读书,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还应当让学生从读学写,阅读教学无疑兼具指导写作的任务。而读写结合正好把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最有效的方法。小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除了结合教材重点训练项目或结合习作要求学习写作外,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因素,设计各种形式的片断练习,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一、养成用字造句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征。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例如《长城》一课: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教学时,提问: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多,还是万里长城长?经过讨论,他们在不同的理解中最终明白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是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因为:①条石多,多到数不清;②条石重,每块有两三千斤重;③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④山势陡峭。“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不容易,因此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再如《白鹅》一课: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学生,这两个词能互换吗?通过对字理的认识,学生理解了这两个词为什么不能互换。原来:“嚣”字中的“页”表示人的头(文中说生客已经进来,没必要伸长脖子)“吭”字中的“亠”是人伸长脖子(对着外面的人)所以这两个词不能互换,但我们通过咬文嚼字更清楚的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以上课例说明在阅读课上培养学生多比较、多揣摩,不仅提高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而且对今后的下笔准确起着重要作用二、阅读得其道,对写有很大帮助叶老说“写作能力跟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方面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 ,有这样一段话: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甩动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教学时,问学生:这段话写了什么?(我钓到一条大鲈鱼心里很高兴)那作者是怎样把钓到大鲈鱼写清楚的?学生通过读、思知道为了写清楚怎样钓到大鲈鱼作者分了四步:1、我感到自己钓到一条大鱼(第一句)2、我看到自己钓到一条大鱼(第二—四句)3、我惊呼自己钓到一条大鱼(五、六句)4、我和父亲欣赏钓到的大鱼(第七句)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叙事文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的,这的情形被叙述成文字的时候,就成了文字上的流动,现象的不止,文字的流动也就仍然继续,所以流动是叙述的特色。再如,《老人和海鸥》一课: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当我们不得不去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学习这部分时,让学生找到三处“意想不到”的内容,问学生:每一段中海鸥都做了什么?用笔画一画。想想看把你们画出来的连起来,还感人吗?那文章感人在哪?(文章之所以感人是作者对海鸥的印象加上自己的感想,海鸥那么近人情让人感动: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像炸了营似的、飞动的白色漩涡,这些想象都是作者移情移到了海鸥的身上,使海鸥的情充分地得以表达。)体会“白色漩涡”这个词用得好在哪?与“盘旋”对比,体会用词的准确。为了写清楚“意想不到”作者在用词上极其准确:第一次是“突然”,第二次是“竟”,而第三次没用这样的副词,因为有了前两次的意料之外,第三次就会意料之中了,这也是因为海鸥对老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深深打动了作者。三、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老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和写的关系是输入和输出关系,就象人体摄取营养,储存能量那样。读是一个多方面吸收的过程,读是写的基础,写从读吸取养分。(一)、读中学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言之有序”,如一篇课文所写的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还要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总起分述段写法的规律是总起句位于段首,这是全段的中心句,分述句之间的关系都是并列的,这是总起分述顺序写;动植物的外形描写的顺序要么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要么从整体到部分(或部分到整体)。这是抓住特点按顺序写;有的课文在讲读时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换词比较,推敲词语用法,这是按写连续动作的先后顺序写等。这样坚持进行在读中学写的训练,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读后仿写作文有一个“摹仿——变化——创作”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进行仿照,然后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逐渐为今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比如:学习了老舍先生的《猫》一课: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作者笔下的这只猫是温柔可爱的,老舍先生把对猫的喜爱之情充分地跃然纸上。让人不免也对这样的猫喜爱有加。学习后有的学生写道:它要是生气,脾气比谁都犟:把胡萝卜放在一边绝食,蜷成一个白白的小绒球背对着你,或是自己爬到沙发下面,任凭你怎么抚摸、劝慰,它都不看你一眼。(《小白兔》片段)再如:“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摘自朱自清的《冬天》)看看这一小段话,把一个动作写得多么具体:站、仰、觑、伸、夹、放,只有在写话时分清步骤、用准动词、这样才能写出特点。如一个学生写道:我看准一块红烧肉,拿起筷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站了起来,伸长筷子,对准那块肉使劲一夹。呀!那块肉成两半了。(三)、设境练写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如:学了《穷人》一课,让学生以“第二天,西蒙的两个孩子醒了……”为开头,写一写桑娜一家的生活是怎样的。学习了《凡卡》之后,让学生写写梦醒后凡卡的命运是否改变,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后,让学生写一写嘎羧离开村寨或驻足江边回忆往事时内心的感受……这样,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也把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四)古诗文改写古诗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学习古诗应进一步把培养想象和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把想象的结果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丰富了语言。想象要有根据,要合情合理,课文里所写的人物心理活动、对话或故事情节、场面,在讲读教学中都应启发学生想象,进行补充,再进行扩写。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后,学生认识了一个机敏聪惠、有教养懂礼貌的孩子。教师可启发: 杨修(据说杨氏之子名叫杨修)的长相是怎样的,穿什么衣服?是谁把孔君平引进去的的?说了什么?杨修是怎样招待孔君平的?在两人对话中,除课文中的内容,他俩还会说什么?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带着这些有价值的点拨受到了启发,任想象驰骋,把杨修和孔君平这两个人物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四、积累语言的习惯叶老讲“熟读名文,就是在不是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所以,丰富语言、积累语言是学生写好习作的重要条件。(一)课内积累凡是课内精彩的语段都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多积累,像《匆匆》《春》《桂林山水》这些脍炙人口的美文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全文背诵下来。(二)课外积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经常阅读报刊和书籍的习惯,并指导学生采用精读、略读、浏览等不同方法进行课外的大量阅读,读读童话故事、名人传记、文学名著、社会和自然的学科的书籍。同时课外写读书笔记也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结合所教年级的特点,学生的读书笔记卡设这样的栏目:好词我会找、成语大世界、格言荟萃、并分设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类的专栏,指导他们将课内外阅读所积累的语言分门别类的整理记录,并定期检查交流。阅读积累仿佛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在阅读中突破了作文的难关;写作犹如阅读积累的入海港湾,在作文中巩固了阅读的积累。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训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或诠释,或补充,或想象的翅膀去丰富,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充盈,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随文练笔,相得益彰,获得最佳的课堂效益,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