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求百分率的应用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材围绕这一知识点,只编排了一个例题(例2)、让学生理解表达增加或减少幅度的语言、“做一做”和一个练习(练习二十一)。根据本班实际,我安排两节课授完。这节课是第一节课,属新授课。教学时,我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书上的例2,而是首先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且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接着引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改编成例2,导入新课;教学例2后,改变例2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再与例2比较,让学生弄清由于问题变了,单位“1”就有了变化,列式也就不同了,自然结果就不一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预防了“负迁移”的产生。
二、组织有效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不管复习,还是新授、巩固,练习题都是先让学生独立试算,再进行互动交流。如,新授时,根据课件出示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后,让学生说出含义“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接着让学生试算,然后,让学生交流解答方法、总结规律,我随机予以点评。就是在这样一系列有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
三、 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是培养问题意识。复习旧知时,我并没有出示完整的题,而是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教学例2和改编例2也一样,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二是注重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后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初步形成。本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例2得出: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就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除以原计划的”;再根据改变的例2得出: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就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除以实际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就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的数”这一规律。
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学时,我总喜欢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如:例2,学生“(14-12)÷12”这样算后,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先求“实际造林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再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列出算式“14÷12-1”。
四、注重了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形成反思意识。
下课前,我安排了几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采取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的形式进行交流。有的说学会了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方法;有的说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有的说知道了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乙数不会比甲数少百分之“几”,因为单位‘1’不同;还有的说保护环境十分重要,我们从小要树立环保意识;还有的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第二种解法掌握得还不太熟练,还得加强练习。等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材围绕这一知识点,只编排了一个例题(例2)、让学生理解表达增加或减少幅度的语言、“做一做”和一个练习(练习二十一)。根据本班实际,我安排两节课授完。这节课是第一节课,属新授课。教学时,我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书上的例2,而是首先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且复习巩固了已学知识,接着引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改编成例2,导入新课;教学例2后,改变例2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再与例2比较,让学生弄清由于问题变了,单位“1”就有了变化,列式也就不同了,自然结果就不一样。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预防了“负迁移”的产生。
二、组织有效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不管复习,还是新授、巩固,练习题都是先让学生独立试算,再进行互动交流。如,新授时,根据课件出示信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后,让学生说出含义“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公顷数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接着让学生试算,然后,让学生交流解答方法、总结规律,我随机予以点评。就是在这样一系列有效的互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
三、 注重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是培养问题意识。复习旧知时,我并没有出示完整的题,而是课件出示信息:“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教学例2和改编例2也一样,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二是注重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后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初步形成。本节课,我让学生根据例2得出: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就用“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的除以原计划的”;再根据改变的例2得出: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就用“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除以实际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就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的数”这一规律。
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学时,我总喜欢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如:例2,学生“(14-12)÷12”这样算后,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先求“实际造林占原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再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列出算式“14÷12-1”。
四、注重了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形成反思意识。
下课前,我安排了几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采取让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补充的形式进行交流。有的说学会了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方法;有的说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有的说知道了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乙数不会比甲数少百分之“几”,因为单位‘1’不同;还有的说保护环境十分重要,我们从小要树立环保意识;还有的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第二种解法掌握得还不太熟练,还得加强练习。等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