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时期过渡、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爆发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重大成果是它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
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罗斯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
1、战争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战争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
3、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1547~1917)、德意志帝国(1871~1918)、奥匈帝国(1867~1918),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1299~1922)覆灭了。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
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1、规模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大规模战争,时间上只有四年零三个月,但是参与战争的国家高达30多个,而被卷入战争的人更是达到15亿人口之多。
2、死伤惨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参战人数高达7000多万,有差不多900万人战死,2000多万人受伤,差不多有将近400万人终身残疾,因战争被卷入的平民因饿死和生病而死的人数高达1000多万,这就是发动战争的代价,让无数的人流离失所,饱受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3、经济崩溃:
根据统计了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的耗资总共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大危机,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金融地位也急速下降,可以说在一战后欧洲的整体政治格局都发生了变化。
4、社会动荡:
故争破坏了许多城镇和村住,吸灭了无数工厂、铁路桥梁和房屋。战争所带来的生产减退、物价高张、通货膨胀、赋税加重,更使广大人民陷于极端困苦和悲惨的境地。这次战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5、革命频繁:
帝国主义者发动战争之初,是企图借此转移本国人民的视线,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克服政治经济危机。可是,大战的结果却与帝国主义者的愿望相反。战争加剧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一系列的革命。除了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之外,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等国,都先后爆发了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扩展资料:
三对矛盾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
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
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罗斯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中欧的政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德矛盾
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1、战争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战争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
3、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得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1547~1917)、德意志帝国(1871~1918)、奥匈帝国(1867~1918),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1299~1922)覆灭了。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
1918年美国人民欢庆一战的胜利这场大战削弱了巴黎和会中的日本代表团成员英、法、德和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1914-1919年,日本企业实缴资本金额从22.18亿日元增加到61.23亿日元,工业生产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实际工业产量增加1.8倍,出现了以出口工业为中心的新建扩建企业高潮。造船工业1914年建造79艘,计8.2万吨,1918年激增至443艘,计54.05万吨,从战前占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在兵工厂工作的英国妇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男人们都被征去做了战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妇残,养家做事的只有女人。于是女人们就出去工作,挣钱养家。虽然她们和男人做一样的工作,她们得到的工资相对来说就少了很多。不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军事理论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新技术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战争期间,才发明不久的飞机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很快进入实用阶段。军用飞机在战场上成为一支新军。飞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大战期间,汽车的机动性引起人们的关注。战前在欧洲和美国的街道上占主导地位的马车,很快被汽车取代。德国等原料缺乏的国家,为了应付敌方的封锁,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战士对物资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们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为生产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条件。
政府机构职能的改变
在战争初期,各国政府都没有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因而也没有对经济加以干预。随着战争的延长,各国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以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这些机构着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负责分配政府订单,控制原材料的供应,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垄断对外贸易。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之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亚、太平洋等地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