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彗星有哪些

 我来答
梁景红色彩与设计
高粉答主

2017-04-14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7万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1010万
展开全部
  1. 威斯特彗星:号称至今发现的最漂亮的彗星。

  2. 哈雷彗星:首屈一指,当之无愧的最着名的短周期彗星。

  3. 池谷-关彗星:典型的掠日彗星。

  4. 海尔-波普彗星:号称“世纪彗星”的长周期彗星。

  5. 科胡特克彗星:最让人失望的彗星。

  6. 艾拉斯-荒贵-阿尔科特彗星:险些与地球相撞的彗星。

  7. 莫尔豪斯彗星:最变化无常的彗星。

  8. 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的彗星。

  9. 百武彗星:首次探测到有X射线发射的彗星。

  10. 阿伦德-罗兰彗星:拥有反常彗尾的彗星。

仰鸿达0gS
高粉答主

2019-08-01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710万
展开全部
古人认为,天象关乎人事,通过星占可以预测未来、了解天命,所以勤于观测,在史书中留下了大量天象记录。彗星的星占含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因此较为丰富。有部分学者认为,在近代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彗星的记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兵略训》保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彗星记录: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人们认为这是有利于商朝的预兆,但是武王不为所动,毅然进军,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西周以前的传世文献中,彗星记录非常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彗星记录逐渐丰富,《左传》、《史记》等史籍中都有彗星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彗星记录一般很简单,除了时间,往往只有“彗星见”的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记事记录了彗尾的指向。秦汉时期,彗星记事不但更为丰富,而且对于彗星的出现时间、位置、运动方向、颜色、形态、可见期等特征,都有了更为详实的描述,记录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步。西汉末年至东汉,开始使用“度”的单位来描述彗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在实测天文学中球面距离单位和坐标系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前12年七月辛未日,彗星在太阳后方“六度有余”;公元54年,“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为彗”;公元65年六月,彗星出现于“柳、张三十七度”;76年八月,彗星“稍行入牵牛三度”,等等。 此后的一千多年,直至清末,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维持了这样的高水平,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元代,对于彗星位置的观测更为精确。如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八月甲戌日,测得彗星在“张宿十七度一十分”;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测在牛二度九十分”。 在对甲骨文进行的研究中,有人发现甲骨文的“彗”字有四种字形:短尾型、长尾型、有头型和分裂型。这可能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古人对于彗星形态的分类。在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对彗星形态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如:彗、孛、长、天槐、天桔、天枪、蚩尤旗等等。这一分类可能引用了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的《荆州占》。而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就已经有了对彗星的初步分类:“孛星”、“长星”、“彗星”。 在古代,行星指的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中国对行星的观测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木星的记载,而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观测和推算出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详细地记载着从秦王赢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这60年间木星的位置和从秦王赢政元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中土星与金星的位置,还记录了五大行星的回合周期。例如,土星“日行八分,卅日而行一度……卅岁一周于天”,意思是说,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这比当今的测量值378.09日小1.09日;再如,帛书上记载的金星的会合期折算之后为584.4日,这比现在的精确数据只多了0.48日。总之,史籍中关于彗星和行星的记载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卓越的成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淡淡超饿CS
2019-08-01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57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337万
展开全部
古人认为,天象关乎人事,通过星占可以预测未来、了解天命,所以勤于观测,在史书中留下了大量天象记录。彗星的星占含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因此较为丰富。有部分学者认为,在近代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彗星的记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兵略训》保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彗星记录: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人们认为这是有利于商朝的预兆,但是武王不为所动,毅然进军,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西周以前的传世文献中,彗星记录非常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彗星记录逐渐丰富,《左传》、《史记》等史籍中都有彗星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彗星记录一般很简单,除了时间,往往只有“彗星见”的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记事记录了彗尾的指向。秦汉时期,彗星记事不但更为丰富,而且对于彗星的出现时间、位置、运动方向、颜色、形态、可见期等特征,都有了更为详实的描述,记录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步。西汉末年至东汉,开始使用“度”的单位来描述彗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在实测天文学中球面距离单位和坐标系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前12年七月辛未日,彗星在太阳后方“六度有余”;公元54年,“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为彗”;公元65年六月,彗星出现于“柳、张三十七度”;76年八月,彗星“稍行入牵牛三度”,等等。 此后的一千多年,直至清末,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维持了这样的高水平,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元代,对于彗星位置的观测更为精确。如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八月甲戌日,测得彗星在“张宿十七度一十分”;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测在牛二度九十分”。 在对甲骨文进行的研究中,有人发现甲骨文的“彗”字有四种字形:短尾型、长尾型、有头型和分裂型。这可能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古人对于彗星形态的分类。在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对彗星形态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如:彗、孛、长、天槐、天桔、天枪、蚩尤旗等等。这一分类可能引用了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的《荆州占》。而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就已经有了对彗星的初步分类:“孛星”、“长星”、“彗星”。 在古代,行星指的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中国对行星的观测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木星的记载,而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观测和推算出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详细地记载着从秦王赢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这60年间木星的位置和从秦王赢政元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中土星与金星的位置,还记录了五大行星的回合周期。例如,土星“日行八分,卅日而行一度……卅岁一周于天”,意思是说,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这比当今的测量值378.09日小1.09日;再如,帛书上记载的金星的会合期折算之后为584.4日,这比现在的精确数据只多了0.48日。总之,史籍中关于彗星和行星的记载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卓越的成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惊雷雨中1431
高粉答主

2019-08-01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600万
展开全部
古人认为,天象关乎人事,通过星占可以预测未来、了解天命,所以勤于观测,在史书中留下了大量天象记录。彗星的星占含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因此较为丰富。有部分学者认为,在近代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彗星的记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兵略训》保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彗星记录: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人们认为这是有利于商朝的预兆,但是武王不为所动,毅然进军,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西周以前的传世文献中,彗星记录非常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彗星记录逐渐丰富,《左传》、《史记》等史籍中都有彗星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彗星记录一般很简单,除了时间,往往只有“彗星见”的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记事记录了彗尾的指向。秦汉时期,彗星记事不但更为丰富,而且对于彗星的出现时间、位置、运动方向、颜色、形态、可见期等特征,都有了更为详实的描述,记录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步。西汉末年至东汉,开始使用“度”的单位来描述彗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在实测天文学中球面距离单位和坐标系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前12年七月辛未日,彗星在太阳后方“六度有余”;公元54年,“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为彗”;公元65年六月,彗星出现于“柳、张三十七度”;76年八月,彗星“稍行入牵牛三度”,等等。 此后的一千多年,直至清末,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维持了这样的高水平,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元代,对于彗星位置的观测更为精确。如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八月甲戌日,测得彗星在“张宿十七度一十分”;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测在牛二度九十分”。 在对甲骨文进行的研究中,有人发现甲骨文的“彗”字有四种字形:短尾型、长尾型、有头型和分裂型。这可能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古人对于彗星形态的分类。在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对彗星形态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如:彗、孛、长、天槐、天桔、天枪、蚩尤旗等等。这一分类可能引用了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的《荆州占》。而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就已经有了对彗星的初步分类:“孛星”、“长星”、“彗星”。 在古代,行星指的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中国对行星的观测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木星的记载,而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观测和推算出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详细地记载着从秦王赢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这60年间木星的位置和从秦王赢政元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中土星与金星的位置,还记录了五大行星的回合周期。例如,土星“日行八分,卅日而行一度……卅岁一周于天”,意思是说,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这比当今的测量值378.09日小1.09日;再如,帛书上记载的金星的会合期折算之后为584.4日,这比现在的精确数据只多了0.48日。总之,史籍中关于彗星和行星的记载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卓越的成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师峭都cC
2019-08-01 · TA获得超过6864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831
采纳率:79%
帮助的人:432万
展开全部
古人认为,天象关乎人事,通过星占可以预测未来、了解天命,所以勤于观测,在史书中留下了大量天象记录。彗星的星占含义特别重大,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也因此较为丰富。有部分学者认为,在近代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关于彗星的记事。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兵略训》保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彗星记录:商代末年周武王伐纣时,天上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人们认为这是有利于商朝的预兆,但是武王不为所动,毅然进军,最后获得了胜利。不过,西周以前的传世文献中,彗星记录非常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的彗星记录逐渐丰富,《左传》、《史记》等史籍中都有彗星的记载。这一时期的彗星记录一般很简单,除了时间,往往只有“彗星见”的寥寥数语。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记事记录了彗尾的指向。秦汉时期,彗星记事不但更为丰富,而且对于彗星的出现时间、位置、运动方向、颜色、形态、可见期等特征,都有了更为详实的描述,记录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进步。西汉末年至东汉,开始使用“度”的单位来描述彗星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这反映了当时在实测天文学中球面距离单位和坐标系的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前12年七月辛未日,彗星在太阳后方“六度有余”;公元54年,“水在东井二十度生白气……为彗”;公元65年六月,彗星出现于“柳、张三十七度”;76年八月,彗星“稍行入牵牛三度”,等等。 此后的一千多年,直至清末,中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维持了这样的高水平,并有所发展。特别是元代,对于彗星位置的观测更为精确。如1356年,元至正十六年八月甲戌日,测得彗星在“张宿十七度一十分”;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测在牛二度九十分”。 在对甲骨文进行的研究中,有人发现甲骨文的“彗”字有四种字形:短尾型、长尾型、有头型和分裂型。这可能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古人对于彗星形态的分类。在唐代李淳风所撰《晋书.天文志》对彗星形态有非常细致的划分,如:彗、孛、长、天槐、天桔、天枪、蚩尤旗等等。这一分类可能引用了成书于公元200年左右的《荆州占》。而在汉代的传世文献中就已经有了对彗星的初步分类:“孛星”、“长星”、“彗星”。 在古代,行星指的就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中国对行星的观测也有着久远的历史,在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木星的记载,而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已经观测和推算出五大行星的运行周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中详细地记载着从秦王赢政元年(公元前246年)至汉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这60年间木星的位置和从秦王赢政元年至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中土星与金星的位置,还记录了五大行星的回合周期。例如,土星“日行八分,卅日而行一度……卅岁一周于天”,意思是说,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这比当今的测量值378.09日小1.09日;再如,帛书上记载的金星的会合期折算之后为584.4日,这比现在的精确数据只多了0.48日。总之,史籍中关于彗星和行星的记载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卓越的成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