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都没回家的三位专家民族的脊梁是谁?

 我来答
冰雨梦悠悠
高能答主

2017-08-24 · 学会奉献自己,不会给你带来不利,而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冰雨梦悠悠
采纳数:64527 获赞数:26760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几年,中国武器装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井喷时代,众多新武器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熟悉军事的朋友都知道,任何一款武器的研制,从最初提出设想到论证设计,再到研发制造,最后实验定型装备部队,这个过程短则十几年长则几十年。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新装备其实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研制了。但出于保密的需要,很多背后默默奉献的军工人的功绩直到现在才曝光,这些军工人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付出了一生的心血。

氢弹之父――于敏


共和国的天才专家——于敏

在目前公认的5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中,只有中国保持了氢弹的战备状态。由于氢弹高昂的维护成本,在苏联解体后美俄等国就拆毁了所有氢弹,目前只有中国维持着全球仅有的30枚氢弹的战备状态。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氢弹的日常战备,主要得益于于敏院士的巨大贡献。当初各国在研发氢弹时,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如何设计氢弹的内部结构。美国为此投入了数十亿美元,集中了全国最顶级的专家再加上最先进的设备,最终设计出了T-U构形的氢弹,前后花了7年零3个月才研制成功。而英国借鉴了美国的T-U构形,花了4年零7个月研制成功,苏联则通过秘密手段,据说是克克勃窃取了T-U构形的机密,最终花了6年零3个月研制成功。


▲于敏构型

而中国只花了2年零8个月就成功研制出氢弹,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于敏通过数学计算在草稿纸上算出了氢弹的构形,这个构形被称为“于敏构形”,它比美国用计算机算出的T-U构形,爆炸效率更高,造价和维护成本都比较低廉,所以中国的氢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因此才能在全球唯一保持氢弹的战备状态。不得不说于敏是一位天才级别的专家,他对中国国防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用什么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当上世纪60年代,当美苏的核潜艇下水后,共和国的领导人就高瞻远瞩的决定要发展核潜艇,毛主席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核潜艇考研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更是对一个民族决心和智慧的考验。在当年新中国国防工业刚刚起步的情况下,这是个极大难题,我们当时对核潜艇的认识只存在于“核潜艇”三个字上,至于其长什么样、内部结构、武器系统完全一无所知。后来通过特殊渠道从香港弄到了一个核潜艇的玩具模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就从这样一个玩具开始。


▲1954年美国下水了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

在总师黄旭华带领下,中国从1970年到1981年,先后克服了核潜艇水滴外形设计、艇用核反应堆研制、弹道导弹水下发射等无数技术难题,终于研制出了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和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使中国跨入了核潜艇俱乐部的大门,从此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敢对中国威胁使用核武器,因为我们有了真正的二次核打击能力。

在核潜艇研制的30多年时间内,黄旭华教授一次都没回过家,就连父母去世都不知道,直到2013年,黄旭华的功绩才被曝光,在谈到父母去世不在身边时,黄旭华教授老泪纵横,自古忠孝不能两全,黄旭华教授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在1964年新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后,西方就对中国冷嘲热讽,说我们是有弹无枪。诚然如果光有原子弹而没有可靠的运载手段,战略打击能力只能停留在原子弹的纸面威力上。在新中国刚刚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时,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在核潜艇还没研制成功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战略轰炸机和弹道导弹来发射,以中国当时的情况来看,最可靠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弹道导弹发射。但在中国导弹技术刚刚起步的情况下就要进行两弹结合,困难重重。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5年时任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教授的钱学森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在西北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完成了两弹结合实验,使中国终于具备可靠的战略打击能力。并且为新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导弹技术人才,他们如今已经成为了共和国导弹事业的顶梁柱,因此钱学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邓小平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正是有了像于敏、黄旭华、钱学森这样的民族脊梁的支撑,才有了如今强盛的中国,谢谢你们的付出,请放心,下一代军工人会接过你们的事业,并为最终实现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

他们真的不愧为人民的脊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