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翻译:“曰”可译为“说”。“欲”可译为“想要”。“致”可译为“招引”。“为”可译为“对、向”。“之”代词可译为“这、此”。“奈何”可译为“怎么办”。“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可译为: 尧问舜说:我想要招引天下的人,对此该怎么办?
出自荀子所著《荀子·尧问》原文尧问于舜曰:‘’我欲致天下,为之奈何?”。
扩展资料: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尧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