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演化历史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华北南部地区在区域构造上的位置如图2-1所示。以商丹-北淮阳古缝合带(SF1)和勉略-巴山-大别山南缘古缝合带(SF2)为界,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为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图2-1)(张国伟,1991)。
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及夹于二者之间的微板块沿两个主缝合带(商丹带和勉略带),经加里东期、晚海西-印支期完成其最后拼合,形成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随后又经历了复杂的陆内造山及成盆作用,最终成为复合型陆内造山带。上述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两侧可进一步划分为8个构造带(图2-2)。
现今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商丹断裂带(SF1),其北侧至现今造山带北界的潼关-鲁山-淮南断裂(F1)之间区域,是卷入秦岭造山作用的原华北板块南部边缘部分。华北板块南部的基底包括两个组成部分:①潼关-鲁山-淮南断裂(F1)以南、洛南-栾川-方城-明港-舒城断裂(F3)以北部分,从地壳结构及基底与盖层组合关系看,具有华北型结构基本特点,理应属华北板块的组成部分,但从其构造活动性、变质变形特点和岩浆活动看,又明显具有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性质,与此界线以北的华北板块主体构造特征明显不同,现为中生代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原来应是华北板块南部边缘卷入造山带的过渡变形带——后陆逆冲断裂褶皱带;②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即上述F3断裂以南至商丹带(SF1)之间的部分,为原华北板块南部大陆边缘的沟-弧-盆体系,现已变形变质成为褶皱造山带。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的基底岩层Pb同位素比值普遍较高,类似扬子板块和南方大陆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而与华北板块(或北方大陆)有显著差异。
图2-1 华北南部地区南缘大地构造位置及分区
(据张国伟,1991,已修改)
Ⅰ—华北板块南部,其中:Ⅰ1—小秦岭-太康隆起带,I2—华北南缘断褶带,或简称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构造带,或称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Ⅱ—秦岭-大别造山带,其中:Ⅱ1—南秦岭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带,或称南秦岭北部逆冲推覆构造带,Ⅱ2—南秦岭南部晚古生代隆升带,或称南秦岭巴山弧形逆冲推覆系;Ⅲ—扬子板块北缘;SF1—商丹断裂系;SF2—勉略断裂系;F1—潼关土鲁山-淮南断裂;F3—洛南-栾川-方城-明港-舒城断裂
以上构造单元及组成,在东秦岭北部和大别山北部有明显差异。桐柏-大别造山带是秦岭造山带的东延部分,自中、新生代以来,大别山迅速隆升、剥蚀,造山带根部中深构造层次及超高压变质杂岩出露,造成秦岭与大别判若两带,然而从岩石圈的基本组成、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特征看,还是属于统一的造山带。
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向东延伸到大别山地区后,窄缩成为狭长条带。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洛南-栾川-方城-明港-舒城断裂带(F3),自栾川东延到北淮阳地区后,由北向南推覆运动逐渐加强造成的。这种大规模向南滑移推覆,呈向南突出的弧形依次交切掩盖了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该断裂带与商丹-信阳-舒城断裂带(SF1)归并在一起,形成独特复杂的北淮阳构造混杂带。
华北板块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已有的研究(邱瑞照等,2004)表明,华北板块的演化大致经历如下3个发展阶段:①古太古代TT型幼年期陆壳(不成熟陆壳)阶段;②中太古代或新太古代TT-GG型青年期陆壳(半成熟陆壳)阶段;③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GG型成年期陆壳(成熟陆壳)阶段。其盖层发育主要发生于中元古代之后,大致包含5个发展阶段:①中元古代(Pt2)—中奥陶世早期
图2-2 秦岭-大别造山带基本构造单元划分
(据张国伟等,1991)
Ⅰ—华北板块南部,其中:F1—秦岭造山带现今北界,华北板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Ⅰ1—小秦岭-太康隆起带,Ⅰ2—秦岭造山带后陆逆冲断裂褶皱带,Ⅰ3—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构造带,SF1—商丹断裂系;Ⅱ—秦岭造山带,其中:Ⅱ1—南秦岭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带(原南秦岭北部断陷带),Ⅱ2—南秦岭南部晚古生代隆升带(原南秦岭南部隆起带);Ⅲ—扬子地块北部,其中:F12—秦岭造山带现今南界,Ⅲ1-秦岭造山带前陆逆冲断裂褶皱带;Ⅲ2—巴山-大别南缘巨型推覆系前锋逆冲带,SF2—勉略断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