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蒲松龄,很自然让人想到《聊斋志异》,没有这部不朽巨著,人们也不会记住这位以教书为生穷困潦倒的农村老头。他的人生有多传奇呢,这么和你说吧,一个考一辈子试的人,最后竟然悟到了社会的险恶。
蒲松龄,字剑臣,号柳泉居士,自号异史人。1640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715年病逝于家乡。
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来了个三连冠,名震乡野。原以为又是一个天才靠读书逆袭的励志故事,谁知道接下来的几十年,蒲松龄不是在血虚就是在考试的路上,年纪到了70都没有中举,直至71岁时才考了个岁贡生。这个贡生的意思是推荐给皇帝的人才,秀才中的佼佼者才能被推荐,当然还有一种是表彰考一辈子试没有中举的人,蒲松龄就是这类人。
光是这点就足以说明,蒲松龄的人生有多传奇,考了一辈子试,到老了还没中举。
醉心仕途,连年不弟。蒲松龄为了生计,当过几年幕僚,最后无奈做了读书人常说的“家有二斗红高梁,绝不当孩子王”的私塾先生。这一教就是四十多年,可算得上终其一生。
蒲松龄五十多年的考试经历,使他逐渐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自己满腹才学不被官府赏识,苦闷压抑无处表达,在对官府对社会极度失望中,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创作愤世巨著《聊斋志异》,为后世留下了这部耗尽他心血的,借神鬼妖狐讽刺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不朽巨作!
蒲松龄老先生一生,以教书为业,虽然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贫穷而平淡,似乎活的很失败!但他留下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享誉古今!
如果说陶渊明先生的巜桃花源记》是避世之作,关汉卿先生的《窦娥冤》怨世骂世之作,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就是愤世之作,警世之作!其意义更重大更深远!
蒲松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被称为中国鬼怪小说鼻祖。蒲松龄虽然传世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相比较他的作品,他的人生却略显暗淡。
传说蒲松龄出生的前一天晚上,蒲松龄的父亲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嶙峋、腰间还贴着一个圆形膏药的苦行僧走进他的家门,冲着他微笑。第二天,蒲松龄就降生了,奇怪的是,蒲松龄的腰间竟然有一个圆形的胎记,像极了膏药,仿佛预示着他就是苦行僧转世。
蒲松龄少年时期生活还是比较滋润的,虽然是落败的地主家庭,但是家里是书香门第,蒲松龄接爱了良好的教育。他19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而且在乡里、县里 、道里三场考试中均得了第一名。这件事轰动了十里八乡,很为蒲家增光,许多人认为蒲松龄是一个“神童”,其前途不可限量。
但是,命运似乎是在和蒲松龄开玩笑,在之后的四十余年间,蒲松龄连续参加了19次科考,但是均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有一次蒲松龄发挥的非常好,主考官布施愚公看了他的答卷非常欣赏他,准备将他定为头名。不料,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蒲松龄突发疾病,无法继续考试,只能放弃,这件事让蒲松龄抱憾终身。
屋漏偏逢连阴雨,蒲松龄结婚之后,和两个哥哥分了家,两个强势的嫂子分走了家中大部分的家产,仅给蒲松龄20亩薄田和240斤粮食,蒲松龄的生活也变得拮据。蒲松龄自视是读书人,外加身体瘦弱,因此,他不愿放下面子在家务农,而是选择当私塾先生。蒲松龄当了14年的私塾先生,但是这份差事薪水微薄,每年仅收入白银8两。清乾隆时期,一个四口之家每年的生活费用至少20两白银,而蒲松龄仅收入8两,生活何等拮据,可想而知。
蒲松龄从35岁的时候结识了大诗人王士慎,王士慎非常欣赏蒲松龄的文采,对蒲松龄嘘寒问暖,生活上给予了他一定的帮助。在王世珍的鼓励下蒲松龄开始写《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方式影射当时朝廷的黑暗与官吏的贪腐,这部书耗尽蒲松龄的下半生时光,但是却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收获。因为当时文人出书要自掏腰包,蒲松龄一个连温饱都不能保证的人,哪里来钱出书。直到蒲松龄死后十多年——乾隆三十一年,《聊斋志异》才得以刊印,并慢慢流传开来。
对于蒲松龄的穷,郭沫若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一生与穷苦作斗争,纵使天赋异禀,却无法翻身”。
蒲松龄的人生的确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首先是蒲松龄的出生非常传奇。话说当年蒲松龄的母亲怀胎十月,一天夜里,他的父亲突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和尚,这个和尚的胸前竟然有一块膏药,膏药只有大概铜钱大小。蒲松龄的父亲感到非常的奇怪,他眼见这个和尚慢慢朝他走了过来,就在这个和尚走进他妻子的房间之时,蒲松龄就出生了。让人更为惊异地是,蒲松龄的父亲在蒲松龄的胸口上看到了一块非常醒目的痔,而且这颗痔和梦中和尚贴的膏药一样大小。
其次是蒲松龄科举考试的经历非常传奇。我们知道,古代的读书人考取功名必须要通过科举考试,每一届的童子试,全省几千个童生中只录取十几二十个人,可以说是百里挑一,童子试一共分为三项,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只要通过这几项考试,就成为了秀才。事实上,在童子试中,蒲松龄展现出了极强的天赋,基本上都是一口气通过,而且每一场考试都是第一,他年仅十九岁就考中了秀才,这在当时也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蒲松龄也在众多的考生之中出尽了风头。
然而,在这之后,蒲松龄的人生便陷入了低迷,考取秀才之后就要参加乡试,在乡试中,蒲松龄可以说是屡试不中,后来直到康熙五十年,蒲松龄以七十二岁的高龄参加乡试,仍然没有考中举人,当时朝廷感念蒲松龄的艰辛,给了他一个岁贡生的头衔,虽然地位比一般的秀才的高一些,但是仍然不如举人。
由于屡次参加乡试都宣告失败,年近二十三岁的蒲松龄开始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追求,那就是写一部记录天地之间奇闻异事的书籍,此后,蒲松龄一面以教书为业,一面创作《聊斋志异》,最终在康熙四十六年写出了这部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