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蓝色染料来源于哪些植物?
在古代,蓝色的服装往往是平民穿戴的,所以蓝色染料用量极大。在这类染料原料中蓝草是从古至今最著名的制取蓝色染料的草本植物。
蓝草有5种,分别是茶蓝、蓼蓝、马蓝、吴蓝、苋蓝。
在蓝草的叶子中含有一种色素,染于织物上后,经日晒,空气氧化,就生成“蓝靛”。这种染料非常耐日晒、水洗和加热,所以自古即受欢迎,历来都作为经济作物而大面积种植。
我国自古染紫都用紫草,《神农本草经》已经著录。它有“茈草”、“地血”等别名,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花和根都是紫色,从其根、茎部可提取出紫色染料。
我国古代黑色染料的原料都是一些含鞣质的植物的树皮、果实外皮或虫瘿,例如五倍子壳、胡桃青皮、栗子青皮、栎树皮及其壳斗、莲子皮、桦果等。
它们的水浸取液与媒染剂绿矾配合,便生成鞣酸亚铁,上染后经日晒氧化,便在织物上生成黑色沉淀色料。因绿矾常用于染黑,所以又叫皂矾。
对于上述这些植物,需要染工预先处理,对有效成分加以提取、纯制,做成染料成品。这样便出现了古代的染料化学工艺。
比如蓝草的化学加工,据《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记载,是把它们的叶和茎放在大坑或缸、桶中,以木、石压住,水浸数日,使其中的“蓝甙”水解并溶出成浆。
每水浆一石,下石灰水5升,或按1.5%的比例加石灰粉,使溶液呈碱性,其中无色的靛白便很快被空气氧化,生成蓝色“靛青”沉淀,滤出后晾干即为成品。
临到用时,将靛青投入染缸,加入酒糟,通过发酵,使它再还原成靛白并重新溶解,即可对织物进行染色工序了。这种“靛青”制作和染色的化学工艺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