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地质保护建议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区内国土资源,如固体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资源(旅游地质资源)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居环境的改善作出了积极的、巨大的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局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矿山开发造成的土地沙化、土地利用不当造成的水土流失、旅游地质过度开发造成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下水下降漏斗等。据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结果,尽管区内生态环境地质质量较好,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地质灾害已形成影响生态环境地质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地质条件是生态省建设必然之势。
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待于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有待于政府决策,管理部门的科学规划、严格执法,其次是加强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及采取专业的防护措施。根据本地区的地质环境状况及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如下生态环境地质保护建议。
(1)政府应重视与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制定地方性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或地下水水源地保护、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从法治的角度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2)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矿业、工业、农业、海水养殖业、旅游业等行业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旅游地质资源开发规划要综合评价其开发价值和条件,评价旅游地质资源的功能、质量、生态系统以及景点的地域组合和环境容量,使有限的旅游地质资源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中发挥最大限度的效益;矿山开采必须做到采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做好矿业发展与环境恢复治理的整体规划;土地的耕作必须采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禁止在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丘陵开垦山坡,做好水源林与生态林的保护工作。
(3)对地质环境问题趋于恶化的地区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
①在南渡江中游流域、文澜河中游流域、宝陵河的下游流域的水土流失灾害区,及时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灾害,植树种草,封山育林,使治理区迅速被植被覆盖。在澄迈金江、山口和临高南定、琼山区东山镇沟蚀严重的地段修建堤坝,拦蓄泥沙,阻止沟蚀的发展。
这些流域的山前剥蚀堆积台地区是水土流失易发区,要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保持合理的植被覆盖率;采用科学的耕作方式,如梯田耕作等,避免新的水土流失的发生。
②在东北部东部文昌市、万宁、海琼市海岸带石英砂钛铁矿开采区,应加快复垦工程的进度,做到开采与复垦结合,在沙化区植树种草,治理沙化,恢复绿色生态生机。
③科学规划海水养殖业的布局,加强海水养殖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阻止以破坏海岸防护林和污染地表水、地下水为代价的养殖业的发展,防护林断链区段,应迅速植树修补。加强海水养殖池防渗漏保护措施,避免海水渗漏对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加强海水养殖业的水质污染监测。
④合理规划开采地下水资源。虽然目前地下水开采程度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部分市县将呈现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缺水状况的出现势必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因此,要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规模与开采量,避免海水入侵与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海口市中心承压水开采井密度较大的区域,应控制开采量的增加,逐渐往外围方向转移地下水开采井,让水位恢复上升。
⑤随着海岸带经济的发展,港口、旅游区、养殖业等大规模建设使海防林、海岸护岸工程、浅海珊瑚等遭到破坏,引发海岸侵蚀作用加剧,因此在海岸带开发建设中应做好海岸线的保护工作。
(4)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及时、有效地监测海岸侵蚀、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预防、减少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危害。
(5)进一步加强海岸带海水养殖、热带农业、工业发展、矿产开发生态环境恢复等生态环境地质专题研究,为海南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6)加强生态环境地质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的生态环境地质保护意识,普及全民生态环境地质保护知识,使生态环境地质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强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建设,全面提高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水平。
(7)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地质保护体系,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地质保护技术标准,建立由省级、县(市)级法规组成的法规体系和省级标准、县(市)级标准组成的标准体系,实现生态环境地质保护的法规化和规范化。
(8)把生态省建设与生态环境地质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把生态环境地质保护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的日常工作内容,生态环境地质恢复治理经费纳入当年地方的财政预算中,使生态环境地质保护工作进入制度化和法制化。
2024-10-2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