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论语》,谈一谈你对孔子人生观的理解?

 我来答
书尽胸臆
高粉答主

2021-01-09 · 精读书,爱读书,分享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尽胸臆
采纳数:730 获赞数:5893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出自《论语》的引文,均只注篇名)这是孔子的育人纲领,也是孔子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孔子的人生信条和行动指南。  

一、积极入世,热心救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东周王权衰落,礼崩乐坏,大国争霸,战乱不已,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春秋无义战”,“苛政猛于虎”。面对如此局面,一些厌世者当了隐士;一些人委曲求全,降志辱身。《论语》中记载的长沮、桀溺、楚狂、荷蓧丈人、荷蒉者和晨门等人,都是隐者的代表。  

与此相反,为了推行“大道”,实现“天下为公”、“小康大同”理想;为了推行仁政德治,实现社会政治清明;为了匡世济民、强国富民,实现天下太平,孔子不顾隐者们的劝阻和嘲讽,直面现实,积极入世,热心救世。

长沮、桀溺对孔子弟子说:天下无道,像滔滔洪水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谁又能改变得了呢?为什么不跟我们一样躲避这社会呢?孔子听后既失望又坚定地回答:“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篇》)强调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表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大道的执着精神。接舆也嘲笑孔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晨门则认为孔子不识时务,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篇》)  

入世与出世虽仅一字之差,但却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前者积极,后者消极,前者有益,后者无益。勇于入世并敢于救世,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二、为政育人,传承文明  

孔子曾在鲁国短期代理宰相,推行仁政德治,强公室,抑私门,“堕三都”,行法制,整顿社会秩序,不久鲁国大治,为邻国所敬畏。积累了宝贵的从政经验。  

孔子深知为政在人,育人、举人、用人是推行仁政德治的关键。疾呼“才难(人才难得——引者注),不其然乎?”(《泰伯篇》)指出“知人”就是“智”。(《颜渊篇》)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篇》)“政者,正也。子帅正,孰敢不正?”

(《颜渊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因而提出了识人、举人、用人的一系列主张,如“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为政篇》)要“举贤才”(《子路篇》)。“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颜渊篇》),等等。

孔子也深知以德育人对为政的重要性,深知孝道是道德的基础,不孝者不能从政。孔子在回答自己为何不从政做官时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篇》)就是说,《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孔子因而终生从教,弟子三千,培养了大批从政人才。 

孔子“信而好古”(《述而篇》),以文化人,传承文明。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对制礼作乐的周公,推崇备至。孔子删订“六经”,作为教材,传之后世,功垂千古。  

由此可见,孔子所走的入世、救世之路,是一条教书育人之路,推行仁政德治之路,以文化人,传承文明之路。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 

三、好学奋进,平民本色  

孔子虚心好学,学思结合。他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篇》)“不耻下问”。(《公冶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述而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就是孔子的座右铭。  

孔子乐观勤奋,见义勇为。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盛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弟子颜回(《雍也篇》)。

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  

孔子幼时贫困,具有平民本色。孔子幼时丧父,家境贫苦,给大户当过“委吏”(仓库保管)和“乘田”(管理牛羊)。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不试,故艺。”(《子罕篇》)养成了“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子罕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的美德。

(《述而篇》)孔子生活简朴,量入为出“不患贫而患不均”(《季氏篇》),他“周急不继富”。(《先进篇》)孔子不偏爱自己的子女,在为亲人择偶时重品行不重地位、家资。弟子公冶长蒙冤入狱,孔子坚信学生无罪,不怕牵连自己、不攀高结贵,毅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公冶长篇》)  

孔子入世救世,成绩卓著,但仍乐观勤奋,保持了平民本色,十分令人敬仰。 

四、知难而进,百折不回  

为了匡世济民,实现仁政德治理想,孔子从教育人,周游列国14年,谏君王,评时政,答疑难,荐人才,谋官位,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累被加害,被奚落为“丧家之狗”。孔子壮志难酬,但毫不灰心。多次离鲁返鲁,晚年叶落归根,当“国老”,献良策,潜心著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瑰宝。  

孔子的一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篇》),为实现崇高理想,既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又审时度势,灵活应对,“无可无不可”(《微子篇》)。时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评价,最真实地揭示了孔子的真精神。 

总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篇》)孔子自述的人生历程,就是他人生观的生动写照。

扩展资料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34]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乔兵3617
2020-03-24 · TA获得超过18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64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345万
展开全部
结合论语的那个孔子说说谈谈你的孔子再生,关键是关掉很多呀,感觉人生你得好好养活自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hong19940628
2020-03-24 · TA获得超过21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773
采纳率:68%
帮助的人:312万
展开全部
孔子有一个非常正确而那啥的人生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