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在南京城破之后下落不明,没有史书记载是否逃脱。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
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战争虽结束,与此相关的历史却在发展。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
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确考,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扩展资料
朱允炆为政举措:朱允炆改进了明太祖所实行的严厉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经颁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为全帝国的法律准则。他有时用“诰”的形式来给法典做补充,有时又用“榜文”的形式来发布典型的案例。
榜文第一次出现在《大诰》中;这种《大诰》在1385年和1387年之间曾经编纂、修订和扩充。它们出现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这些诰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录中。朱允炆认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过于苛严,特别是那些在诰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惩罚条款更是如此。
据说,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从他的法典中取消73条这样的条款。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诰文为根据来进行审理和判案,同时停止张贴榜文,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盖了他事实上对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这些变革后来被永乐帝一扫而光;他恢复了太祖的所有严厉的诰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其实建文帝根本就没有给朱棣找到,最后世人根本就不知道建文帝去哪里了。可以说是千古之谜了。
一、建文帝的作用
其实在世人的眼中,建文帝跟朱棣闹再厉害,也是他们自己家的事情,老百姓根本不需要多么关系,也是因为这样,朱棣起兵造反成功的时候,天下没有人出来反对,说他没有资格等等话语。
同时大家都清楚的明白,朱棣成功了,就是代表建文帝时期已经过去了,没有必要为了他去反抗新的帝王,他最后的下场是怎么样的?有没有逃脱?有没有干什么,通通都是没有关系,一点意义都没有了。
二、阶级利益
历史上没有说,建文帝后面有没有逃脱,只是说下落不明,但是可以肯定是朱允炆不过是一面旗帜,是维护少数人利益的旗帜,他们只要的是利益,至于上位者是谁,根本就没有多大关系,说白了建文帝和朱棣是同一家人,也只是内部变化而已,所以他们不会有意见的谁做皇帝的。
同时朱棣是一个非常有手腕的人,跟建文帝一比,大家肯定都会选择朱棣,他才是比较像一个君王,不会心慈手软,同时对时局非常了解。所以大家都把宝压在他身上了。
总结一下,其实建文帝在朱棣攻破南京之后,他是否逃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谁也不会注意他是活还是死了,他怎么样,所以古代皇权的更替,只要是内部兄弟之间争夺,一般没有人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