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桐子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什么?
2个回答
2019-06-18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关注
展开全部
幼苗期叶斑病发生后及时剪除病叶烧毁,5、6月每隔10~15天,喷1%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防治。
防治根腐病,应及时开沟排水,发病时施石灰或喷1%波尔多液防治。
2019-06-27
展开全部
山桐子为大风子科、山桐子属落叶乔木。生于海拔 400~2500 m 的低山区的山坡、山洼等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在泾县分布广泛。为此,笔者从育苗地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浇水、覆盖、播种后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山桐子苗木培育的操作规程。
1 育苗地准备
1.1 圃地选择 一般以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为好,土壤 pH 值 6.8~7.2 为宜,且一定要避免积水。尽可能避免在柏木类、海棠类等苗木生产区繁殖山桐子苗木。
1.2 耕地、耙地 圃地选择后,通过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1.2.1 耕地。耕地深度 20~25 cm。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的 50%~60%时耕地,效果好,又省力。
1.2.2 耙地。一般在耕地后立即进行,有时也要根据圃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灵活掌握。耙地要求耙平耙透,达到平、松、碎。
1.3 镇压 镇压可破碎土块,压实松土层,减少土壤中较大的缝隙和空间,减少水分蒸发,促进耕作层的毛细管。镇压可在耙地后,或作床作垄后,或播种前和播种后进行。
2 种子处理
采用筛选或手选的方法净种、选种,将变质、虫蛀的山桐子种子清除,选出新鲜、饱满的种子。播前种子消毒。此外,播种前必须对山桐子种子进行催芽处理。
3 播种
3~5 月播种为宜。播种密度 60~160株/m2。播种量按苗床净面积(有效面积) 计算,苗床净面积按国家标准(GB600-85)每公顷为 6 000 m 2 。鉴于山桐子播种场圃发芽率较低,建议种子播种量 22.5~30 kg/hm 2 。一般适合采用撒播或条播的播种方法。
4 浇水与覆盖
播种后立即浇水,并及时苗床覆盖。覆盖材料可用稻草、麦秆、茅草、松针、锯末、谷壳、苔藓等。
5 播种后管理
5.1 覆盖物处理 种子发芽后及时揭去覆盖物,以免幼苗徒长。采取遮阴降温等措施避免幼苗受灼伤。遮阴同时可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遮阴在覆盖物撤除后进行。采用苇帘、竹帘或遮阴网,设活动阴棚,其透光度以 50%~80%为宜。阴棚高 50~70cm,每天上午 09:00 至下午 16:00~17:00 时放帘遮阴,其他时间或阴天可把帘子卷起。也可在苗床四周插树枝遮阴或进行间作。如采用行间覆草或喷灌降温,则可不遮阴。如果播种期过迟,在生长初期要采用降温措施,减轻高温热害的不利影响,如搭阴棚等。有条件的可采用遮阴网,避免日灼危害苗木。遮阴设施一般持续到 9 月初可以撤除。
5.2 松土除草 幼苗出齐后即可松土除草。一般松土与除草结合进行。松土宜浅,保持表土疏松,要逐次加深,但要注意不伤苗、不压苗,以利于苗木生长。松土常在灌溉或雨后 1~2 d 进行。但当土壤板结,天气干旱,或是水源不足时,即使不除草也要松土。一般苗木生长前半期每 20~25 d 进行 1 次,深 2~4 cm;后半期每 25~30 d 进行 1 次,深度 8~10 cm。松土要求全面松到,深度均匀,不伤苗木。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5.3 水分管理 播种前灌足底水,将圃地浇透。苗期灌溉应把握“5 个时机”:一是苗木播种前灌水,首次水一定要灌足;二是苗木出齐后灌水,此时灌水不宜过大,以保持圃地湿润、提高地温为原则;三是苗木追肥后灌水,此时灌透水,不仅能防止苗木产生肥害,而且能使肥料尽快被苗木吸收;四是苗木封头后灌水,此时灌水有利于提高苗木地径,延长落叶时间;五是苗木冬眠后灌水,此时灌水既能保护苗木根系,使之继续吸收营养,又能渗透于土壤中,使苗木不被冻伤。
5.4 间苗、定苗 间苗宜早不宜迟,具体时间根据山桐子的生物学特性、幼苗密度和苗木的生长情况确定。间苗早,苗木之间相互影响较小。间苗原则是“适时间苗,留优去劣,分布均匀,合理定苗”。山桐子间苗可分次进行,一般2 次。第 1 次间苗一般在山桐子幼苗长出 3~4 片真叶、相互遮阴时开始,第 1次间苗后,比计划产苗量多留 20%~30%。第 2 次间苗一般在第 1 次间苗后的 10~20 d。间苗后应及时灌溉。第 2 次间苗可与定苗结合进行,确定保留的优势苗和苗木密度,定苗时的留苗量可比计划产苗量高 6%~8%。间苗与补苗应结合进行。间苗时用手或移植铲将过密苗、病弱苗及生长不良和不正常的幼苗间除。选生长健壮、根系完好的幼苗,补于局部稀疏缺苗之处。
5.5 合理追肥 一般苗期追肥施用量占 40%,可采用土壤追肥和根外追肥。
5.5.1 土壤追肥。施速效肥或腐熟人粪尿。速效肥包括草木灰、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施肥次数宜多,但每次用量宜少。一般苗木生长期可追肥 2~6次。第 1 次在幼苗出土后 30 d 左右,以后每隔 10 d 左右追肥 1 次,最后 1 次追肥在苗木停止生长前 30 d 进行。追肥应按照“由稀到浓、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分期巧施”的原则进行。
5.5.2 根外追肥。一般微量元素浓度 0.1%~0.2%;一般化肥 0.2%~0.5%。
5.6 苗木防寒 采用土壤结冻前覆盖、灌水防寒和假值防寒等方法进行苗木防寒处理。
5.7 病虫害防治 用地下克星 30kg/hm2 均匀撒施在土壤中防治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幼苗期在 8~10 月易发生叶斑病,应及时剪除病叶烧毁,并用0.2%多菌灵溶液连续喷雾 2~3 次。在9~11 月易发粉锈病,可用粉锈宁稀释0.2%的溶液喷雾防治 2~3 次。
——山桐子社区为你提供最专业的山桐子资讯,同时客观对行业现况进行评价以及分析,为读者进行山桐子相关投资保驾护航。如需要了解更多,请百度“山桐子社区”。
1 育苗地准备
1.1 圃地选择 一般以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为好,土壤 pH 值 6.8~7.2 为宜,且一定要避免积水。尽可能避免在柏木类、海棠类等苗木生产区繁殖山桐子苗木。
1.2 耕地、耙地 圃地选择后,通过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1.2.1 耕地。耕地深度 20~25 cm。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土壤含水量达饱和含水量的 50%~60%时耕地,效果好,又省力。
1.2.2 耙地。一般在耕地后立即进行,有时也要根据圃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灵活掌握。耙地要求耙平耙透,达到平、松、碎。
1.3 镇压 镇压可破碎土块,压实松土层,减少土壤中较大的缝隙和空间,减少水分蒸发,促进耕作层的毛细管。镇压可在耙地后,或作床作垄后,或播种前和播种后进行。
2 种子处理
采用筛选或手选的方法净种、选种,将变质、虫蛀的山桐子种子清除,选出新鲜、饱满的种子。播前种子消毒。此外,播种前必须对山桐子种子进行催芽处理。
3 播种
3~5 月播种为宜。播种密度 60~160株/m2。播种量按苗床净面积(有效面积) 计算,苗床净面积按国家标准(GB600-85)每公顷为 6 000 m 2 。鉴于山桐子播种场圃发芽率较低,建议种子播种量 22.5~30 kg/hm 2 。一般适合采用撒播或条播的播种方法。
4 浇水与覆盖
播种后立即浇水,并及时苗床覆盖。覆盖材料可用稻草、麦秆、茅草、松针、锯末、谷壳、苔藓等。
5 播种后管理
5.1 覆盖物处理 种子发芽后及时揭去覆盖物,以免幼苗徒长。采取遮阴降温等措施避免幼苗受灼伤。遮阴同时可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遮阴在覆盖物撤除后进行。采用苇帘、竹帘或遮阴网,设活动阴棚,其透光度以 50%~80%为宜。阴棚高 50~70cm,每天上午 09:00 至下午 16:00~17:00 时放帘遮阴,其他时间或阴天可把帘子卷起。也可在苗床四周插树枝遮阴或进行间作。如采用行间覆草或喷灌降温,则可不遮阴。如果播种期过迟,在生长初期要采用降温措施,减轻高温热害的不利影响,如搭阴棚等。有条件的可采用遮阴网,避免日灼危害苗木。遮阴设施一般持续到 9 月初可以撤除。
5.2 松土除草 幼苗出齐后即可松土除草。一般松土与除草结合进行。松土宜浅,保持表土疏松,要逐次加深,但要注意不伤苗、不压苗,以利于苗木生长。松土常在灌溉或雨后 1~2 d 进行。但当土壤板结,天气干旱,或是水源不足时,即使不除草也要松土。一般苗木生长前半期每 20~25 d 进行 1 次,深 2~4 cm;后半期每 25~30 d 进行 1 次,深度 8~10 cm。松土要求全面松到,深度均匀,不伤苗木。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5.3 水分管理 播种前灌足底水,将圃地浇透。苗期灌溉应把握“5 个时机”:一是苗木播种前灌水,首次水一定要灌足;二是苗木出齐后灌水,此时灌水不宜过大,以保持圃地湿润、提高地温为原则;三是苗木追肥后灌水,此时灌透水,不仅能防止苗木产生肥害,而且能使肥料尽快被苗木吸收;四是苗木封头后灌水,此时灌水有利于提高苗木地径,延长落叶时间;五是苗木冬眠后灌水,此时灌水既能保护苗木根系,使之继续吸收营养,又能渗透于土壤中,使苗木不被冻伤。
5.4 间苗、定苗 间苗宜早不宜迟,具体时间根据山桐子的生物学特性、幼苗密度和苗木的生长情况确定。间苗早,苗木之间相互影响较小。间苗原则是“适时间苗,留优去劣,分布均匀,合理定苗”。山桐子间苗可分次进行,一般2 次。第 1 次间苗一般在山桐子幼苗长出 3~4 片真叶、相互遮阴时开始,第 1次间苗后,比计划产苗量多留 20%~30%。第 2 次间苗一般在第 1 次间苗后的 10~20 d。间苗后应及时灌溉。第 2 次间苗可与定苗结合进行,确定保留的优势苗和苗木密度,定苗时的留苗量可比计划产苗量高 6%~8%。间苗与补苗应结合进行。间苗时用手或移植铲将过密苗、病弱苗及生长不良和不正常的幼苗间除。选生长健壮、根系完好的幼苗,补于局部稀疏缺苗之处。
5.5 合理追肥 一般苗期追肥施用量占 40%,可采用土壤追肥和根外追肥。
5.5.1 土壤追肥。施速效肥或腐熟人粪尿。速效肥包括草木灰、硫酸铵、尿素、过磷酸钙等。施肥次数宜多,但每次用量宜少。一般苗木生长期可追肥 2~6次。第 1 次在幼苗出土后 30 d 左右,以后每隔 10 d 左右追肥 1 次,最后 1 次追肥在苗木停止生长前 30 d 进行。追肥应按照“由稀到浓、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分期巧施”的原则进行。
5.5.2 根外追肥。一般微量元素浓度 0.1%~0.2%;一般化肥 0.2%~0.5%。
5.6 苗木防寒 采用土壤结冻前覆盖、灌水防寒和假值防寒等方法进行苗木防寒处理。
5.7 病虫害防治 用地下克星 30kg/hm2 均匀撒施在土壤中防治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幼苗期在 8~10 月易发生叶斑病,应及时剪除病叶烧毁,并用0.2%多菌灵溶液连续喷雾 2~3 次。在9~11 月易发粉锈病,可用粉锈宁稀释0.2%的溶液喷雾防治 2~3 次。
——山桐子社区为你提供最专业的山桐子资讯,同时客观对行业现况进行评价以及分析,为读者进行山桐子相关投资保驾护航。如需要了解更多,请百度“山桐子社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