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曹爽如果没有投降,而是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有多大?
谁也不能确定其中的胜算有多大,变化多于计划。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来勤王,他成功的胜算起码在六成以上。但凡是没有绝对,因为曹爽的失败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成分。他这个人用蒋济的话说,就是一匹“劣马”,属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黄巾大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根本。皇帝年幼,何进跟十常侍火并,何进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来了就不想走,开启了东汉大乱的时代。在曹真死后,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没有能够统治大军的将领了。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三大军事集团:雍凉、荆州、淮南集团,都掌握在外姓人手里。
淮南素来不爽司马家族,后来司马家掌权之后还反了三次。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司马懿之所以赢得这么顺利,跟洛阳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在当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个门阀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铁了心的跟洛阳火拼,那么他就是在跟所有门阀决战。
曹爽如果真的去许昌调动天下诸侯勤王,的确有胜算,有可能灭掉司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带上曹魏的整个江山社稷,顺便还终结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所以,懦弱的曹爽怂了,他选择了放弃。不过这种选择也并不能算是明智,如果当时的情况换做他爹曹真,司马懿早就被灭的连影子都没了。
高平陵政变时,曹爽被大司农桓范痛骂蠢“如猪如狗”,他这话骂的一点毛病没有。如果按题主假设的问题,即,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不投降,而是以小皇帝曹芳的名义号令天下共勤王,他的胜算有多大呢?如果这样,保守点说他也能又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胜算;理想点说超过百分之八十也是有可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依据:
第一,曹魏统治的人心还在。曹魏政权经过曹操的奠基,到曹丕称帝时,通过九品中正制与士大夫阶层合作分享了曹魏政权的权力,所以基本获得了绝大部分的人心支持,经过曹叡的巩固,再传到曹芳时,可以说曹氏家族对曹魏政权统治的正统性,正处在比较强盛的阶段,其内部反对曹氏当皇帝的人只有极少数,他们的力量也非常弱。在这种大背景下,曹爽以小皇帝曹芳蒙难的名义号令魏国各地的军队前来勤王,共同对付司马懿,应该很快就能招来一批勤王的兵马,再配合舆论宣传战,估计司马懿很快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就连其所占据的洛阳也会有不少人,在暗中破坏司马懿的行动。曹爽这时派出支持曹魏皇帝的老将及曹家会带兵的人,率领勤王兵马围攻司马懿,这胜算必然超过半数以上。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老话正是对曹爽最有力的支持。因为他只要稍微运作一下,就会将司马懿的行动,由他们两位顾命大臣之间的权力之争,转化成司马懿对曹芳皇权的威胁,这就相当于曹爽占到了道义的制高点,所以,得到军心、臣心、民心的支持,是大概率事件。这样胜算能不大吗?
第二,曹爽还有获得军队支持的资本。曹爽专权后,虽然做了很多坏事,但主要都是腐化堕落的问题,政治上除了与司马家为敌之外,他在曹魏政权内部并没有再树立其他明显的政敌。当时,曹魏内部的政治力量,主要有四股:一是曹爽集团,二是司马懿集团,三是元老集团,四是地方实力派。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虽然针对的是曹爽,但曹爽手中毕竟掌控着小皇帝曹芳,所以,这就是他的王牌,他只要按照曹操当年“挟天子令诸侯”的策略开展行动,必定能争取到元老派和地方派的支持。那样,曹爽战胜司马懿的可能性超过百分之六十,甚至达到百分之八十的希望是不是很大呢?
第三,支持司马懿的军队有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靠的是其多年在曹魏军事集团中的积累,靠的是老谋深算和军事韬略,再有就是他掌控了洛阳城及皇太后等皇室成员,至于真正能支持他的军队人数,其实是有限的。如果曹爽以皇帝名义号令魏国军队讨伐司马懿,最后能真正为司马懿家族效命的恐怕就更少了,这样曹爽的胜算岂不是越来越大?
但历史不能假设,曹爽放着铲除政敌的大好时机,却采取了最愚蠢的“投降”策略,如此结局令人唏嘘!
但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用自己及其家族的人头为保存魏国实力做出了贡献,换来了司马懿对曹魏政权的主导和绝对控制,变相地维持住了曹魏相对于蜀汉和东吴的优势国力。如果曹爽通过与司马懿展开军事斗争获得胜利,杀掉司马懿家族,那么,他虽然更好地维持了曹魏政权的统治,但却极大地消耗了曹魏的内部力量,曹魏相对蜀、吴的国力优势可能就没了,或至少会弱化很多。那样,可能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会多延续很多年,司马家的西晋就更不可能出现了,自然五胡乱华也不会发生,那岂不是一件大幸事?
我觉得胜算并不会有多大,之所以这么说首先是因为曹爽是不太被那些诸侯所承认的,毕竟他不是曹操的直系亲属,然后在这种情况下你去号令那些诸侯的话,人家根本不可能会听你的,就算惧怕皇帝的权威,这些人也只会采用一个阴奉阳违的态度,所以根本不可能会给曹爽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如果遇到那种心术不正的诸侯,他还会去司马懿那里告状,所以说曹爽这辈子基本上没有什么翻盘的余地。
其次曹爽的智商并不是很高,并且也没有曹操曹丕的那种雄才伟略,所以他是从心底里面惧怕司马懿的,他怕有一天司马懿会先他一步动手把他给废了,所以曹爽在私下里做了一些手脚,并且已经很严重的威胁到了司马懿的安全,所以司马懿才会决定发动高平陵政变,然后把这个隐患给永远的解决掉。
此外就是当时司马懿的权力非常的大,并且司马懿手下的势力掌握着那个时候曹魏所有的兵力,但是反观曹爽虽然名为皇帝,但其实是没有什么兵权的,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曹爽这个时候想要去命令这些士兵别人也不会听他的。
甚至还会认为他是个神经病,而且在这些士兵的眼里面他们的潜意识里只有一个大都督,是没有所谓的皇帝的,所以曹爽发动高平陵政变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是话又说回来,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胜利了就是胜利,失败就是失败。
胜算并不是很大只有54.5%,可见这样的胜率也是比较危险。而且在高平路的变换中,那充斥的危险程度很夸张。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命令世人勤奋,他成功的机会至少是60%。但是没有绝对的,因为曹爽的失败实际上有某些不可避免的成分。用蒋济的话说,他是一匹“坏马”,是一个不称职的典型人物。没什么大不了的。
司马懿在曹爽犹豫的时候,依靠的是,也就是时间差,来击败他的心理防御。黄巾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基础。皇帝年轻时,贺金和史昌不和。何进不够强壮,不能叫董卓为王效力。因此,请求上帝比派遣他更容易。董卓到达时不想离开,这开启了东汉的混乱时代。曹真死后,一群草覆盖的曹家没有能够统治军队的将军。
淮南一直对司马氏家族不满,但后来司马氏家族掌权后三次改弦更张。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司马懿获得如此顺利,与洛阳世家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当时并不代表自己,而是整个城门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下定决心要攻打洛阳,那么他就是要攻打所有强大的家族。
如果曹爽真的去许昌调动所有诸侯,他的确有机会获胜,可能会消灭司马懿。但这可能会带着整个曹魏的国家,结束他自己的政治生活,也可能结束他自己的生活。因此,懦弱的曹爽建议并选择了放弃。因此懦弱的曹爽建议并选择了放弃。但是这种选择是不明智的,如果当时的形势在他父亲曹真的身上,司马懿早就被连影子都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