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历史书籍后你有什么感想?
最大的感想是认清历史事实吧,还有就是知道了一些典故的由来了。下面讲一下我感想的详细内容吧。
看过历史书籍之后,我对刘备和项羽有了最大的改观。
之前刘备在我心中的形象比项羽要不知道低好几倍,感觉他又丑又没有实力,就凭借自己的脚上的几颗痣就忽悠了一大群人为自己卖命。记得小时候上课老师讲过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好像是他在和别人打仗的时候,对方为了让他投降,就抓了他的父亲,并且说,如果他同意投降就把他父亲一片片的割死,结果他就真的那么眼睁睁的看他的父亲被折磨致死了,大概好像是这么一个事,当时对他真的是反感至极。反观项羽,气宇轩昂,仪表堂堂,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打起仗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李清照这样的大词人也因佩服他的勇气和魄力,而不肯过江东,而刘备那里像他这么英勇,每次打仗的靠运气,就连最后能得到天下也是可耻的。在读历史书籍之前,我是这么想的。
但是一个成功的人怎会如此不堪呢?看过历史书籍之后,我对他有了重新认识,也对项羽有了重新认识。因为据说当时司马迁写刘备这段历史的时候是带这个人情感写的,详细的原因想必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但不管如何,后来刘备出现在电视上或者是课本里的形象都是与司马迁的为准的吧,毕竟他的东西,可参考性比较大。然后接下讲我是如何对他改观的吧!
读过历史书籍后,我发现刘备打仗确实是没有太大的能力,但是却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交际能力,就他身边的人来看,那一个不是对他死心塌地,那个不是对他心服口服。张良,萧何,韩信,又有那一个不比他有才,但是为什么他们都愿意效忠于他,除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应该就是他的用人战术了。他对于自己的手下,从不会扣扣嗖嗖的,该赏的一定不会不赏,另外就是他非常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愿意相信身边的人,行事果断,不像项羽,拖拖拉拉,优柔寡断,而且另外我还发现,其实项羽是一个比较残酷的人,杀人埋人的事也没少干,又不愿意给实权给手下,不听取好的建议。其中最代表,最出名的,莫过于鸿门宴一事了吧,二人的命运也就是发生的交换。
另外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读过历史书籍之后才知道萧何和韩信的故事。
其实历史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看的东西,多看历史书籍真的很有帮助。
第一,中国的朝代更替更替极具规律性。从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国历史朝代间的更替总是几个朝代较稳定的变更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复杂的战乱时代。例如较为稳定的夏商周之后,就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战乱凭仍,形势瞬息万变。而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国家才稳定下来。无独有偶,文化繁荣,政治昌顺的唐朝灭亡后,我国迎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这个阶段国家更为混乱,后周,梁等等等等。各自领导的国家都很小,某天国家就打了起来,唇亡齿寒的程度较春秋战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每个朝代的发展都有相同的发展历程,从百废待兴,到逐渐稳定步入正轨,再到全盛时期,最后盛极必衰,国家灭亡。这个特点以唐朝和清朝最为显著。以哲学观点来看,量变引起质变,繁荣与衰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到了顶峰时,已经不能再进步,故只能衰退了,能做的,只是拉长这个时间段。
第三,中国民族先人的智慧结晶令人感慨万千。工具方面有四大发明,地动仪的先进性;音乐方面,有战国编钟的钟磬音乐的悦耳动听;文学方面,五言七律对仗工整,诗经曲赋细腻婉转,小说戏曲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想象力;精神上有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勤劳,无私奉献。
最后,先人留给我们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有很多,经验与教训也不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未实现,汲取先人之经验,以史为鉴,继承优秀传统,摒弃不好的方面。多读历史,人也会变得理智很多。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的人生历程,是过去的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历史上最深刻的印记,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物。人物是历史的核心,人性是历史的神髓。古人在渡过危机、扭转局势时的特殊思维方式,值得今人去细细品味。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阅世先读史,读史先读人。
读中国古人传记,我有一种强烈感觉:古人所生活的时代,与现代社会没有本质的不同,人心人性人情都没有根本变化,所谓变的是人脸,不变的是人心。我们遇到过的问题,古人都遇到过,有的人做的很高明,有的人却留下了血的教训。荀子说,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苦心孤诣、绞尽脑汁得出自以为是万全之策,或许在那佶屈聱牙的文言文中早已被证明是下策。历史不会重复时间和情节,历史会重复经验和教训。不去总结成功的历史经验和反思失败的历史教训,那么它们总会以不同方式重演,直到我们彻底记住为止。
汗牛充栋的历史书中记载的人物太多了,上到王公大臣,下至贫民乞丐,该读谁,该读什么呢?
或许大家都爬过山的经历。刚在山脚的时候,脚滑一下,最多头破血流;爬到山顶了,脚滑一下,可能万劫不复。同样的道理,一个人爬权力这座金字塔,在山脚,允许人们试错,即使犯大错,则尚无大碍,而在山顶对错误的容忍度很低,哪怕犯点错,也凶险至极。举个例子,有的人嘴巴长在心上,说话毫无保留、毫无顾忌,臧否人物、评头论足;而有的人嘴巴长在心里,说话前瞻后顾、模棱两可,不讲人短、谨慎自守。在社会底层混,说话不讲究,也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是在权力金字塔顶端,言语稍有不慎,这可是有杀身之祸的,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所以我认为,那些爬到权力金字塔最高层的政治人物身上,那些平常被世俗、世事、世物遮住的错误、失误、谬误,和那些平时被爱情、亲情、友情遮蔽的人心、人性、人情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暴露,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性试验场,尔虞我诈、刀光剑影,他们把自己的脑袋作为筹码进行豪赌,智力的比拼、能力的比划、毅力的比试、体力的比武,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从一个无名的白丁,一步一步成为普照万物的太阳,或者是如何从万众瞩目的权力顶峰滑落到人生谷底的,甚至失去性命并殃及他人的。他们所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无尽的思考。
徜徉在中国历史书籍的河海当中,烟波浩渺,让人流连忘返,读出历史人物的辉煌,看出历史进步的艰难历程,惶惶千年之文化与传承,读完之后让人感到厚实而又凝重,雍华而不失朴素,使人惊叹于中华历史的的渊源和魅力。
读完《史记》,真可谓是“无韵之离骚”,西楚霸王的阿房一炬,扛鼎之气经过历史的绘制定色之后,显得格外生动。霍去病的英姿飒爽,力抗匈奴千里之外,此情此景倘如身临其境。读来之后,感触极深,中国历史因为有这些人物而变得丰富多彩,创造历史的往往是敢于做出业绩的仁人志士,我们应该向这些如瑰宝的史书致敬,感谢它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与中华文化。
还有《大秦帝国》,深刻描述出一个贫苦国家在内外纷争的大争之世之中的崛起历程,其中千古名将白起,王翦,医国圣手商鞅,李斯等风姿绰约的大才,百家争鸣,冰炭同器的历史时期,从弱者成长到统一华夏,其苦其痛,其乐其喜,都埋葬在历史的尘埃当中,读完这本书书以后,我感到崛起历程固然艰辛,但是经过苦难的洗礼,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
历史书籍是我们中国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见证,是后人总结前人经验的重要途径,正因为有这些历史,才会让我们拥有不屈的品格,古人惶惶且如此,作为子孙岂能自作形秽。读史书,能正己之立人,这句话是最深的感悟。
我去年在网上看见关于《中国通史》的书评非常好,然后我就怀着想要充实自我的心态买了这本书。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完这本书第二章。
我当时是怀着“充实自己、学习历史”的心态去阅读这本书。但是,我对于这本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中国通史》里面引用了很多古文书籍的文献来论证自己陈述观点的依据。我曾经想要认真钻研其中的意思,但是我阅读能力有限。所以,我想借助网络翻译原文。但是我发现网上并没有相关原文的翻译,反而很多网页直接显示的就是《中国通史》这本书上的内容。但是,《中国通史》上对于文言文是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我不能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也是似懂非懂。所以,我觉得理解读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费力。读这本书的时我觉得就像回到校园时光查看数学习题后面的答案一样:“由xxx这个条件,我们不难得知xxx。”就像我想问怎么得知数学推论一样,《中国通史》上的古文为什么不能给翻译一下。所以一边看《中国通史》,一边在吐槽:“这个作者到底是不是现代人,写点我能懂得白话文不行么?写的这么文绉绉的,搞得非常学究,到底想不想让我看懂啊。”
我真不是不想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但是我这头一次想要认真学习的兴趣,在看到一连串看不懂的古文后彻底崩塌。这本书让我啃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我觉得等我年纪大一点的时候说不定能有闲情逸致沉下心来慢慢品味,现在就放在书柜里“装逼”用吧。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