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是传说还是确有其事呢?有哪些史料能证明?
大禹治水是每个中国人熟悉的一个传说,传说有个特点,就是离我们比较久远,存在一个可考还是不可考的问题。作为后人想要弄清一个传说是否真的存在,只能借助于史料的记载,或者考古挖掘出的证据。那么大禹治水是否有这两方面的证实,我们看下史料的记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佐证。此外,再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来分析。
- 史料的记载
大禹治水的传说最经典的历史版本是《尚书》中的《禹贡》篇,它是儒学经典,人们笃信大禹治水、并分画九州的事实是存在的。
其次,在《山海经》中有记载,涂山女见到化为大熊的大禹羞惭而去,化为石头。这是神话传说,自然不可为凭。但《史记》曾言“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里也就延伸出大禹为了一心一意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吕氏春秋》也有记载:“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通过这些史料记载,似乎可以说明,历史上真有大禹治水一事。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记载,直接点明了大禹治水的地点。“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这是直接认定,大禹治水在如今的江州,这个地点有待商榷。但至少为大禹治水的存在又添了一个佐证。
那么考古学家们有与史料相呼应的发现吗?
- 考古学家们的发现
到了二十世纪初,封建王朝本系的崩盘,旧学沉落,新学涌现。历史学家们开始对一些传说进行了清理,并试图纠正一些早期的历史误传。大禹治水的传说,传世文献受到了历史学家的质疑。这个传说最早的出现时间顶多只敢追溯到春秋战国,没人敢讲再靠前的时间,因为考古学上对这个事件的佐证只有东周时期的铜器铭文。
燹公盨[xiǎn gōng xǔ]
但是,2002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件西周中期的铜器,叫“燹公盨”,内底有一篇98字的铭文,其内容为:天命禹敷土,随山濬川,乃差地设征。这记载的便是大禹治水一事,且把时代推前到了西周。这是考古学对大禹治水的又一强有力的证据。也就是说,在三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传说就已经流传开了。
- 大禹治水的时代特征
《左传》记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大禹治水后,人们把他行经的地方称作“禹迹”。经过大禹治理的地方变得文明 ,相反则依然是野蛮世界,所以禹迹成为文明之邦的代名词。
禹迹的辖区内又划分为九州,因此九州又成为文明的代名词。历史学家们认为,从洪荒世界到九州的划分,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一个侧面,一场重要的宏观地理变革,而这场变革是在大禹治水的传说中表述出来的。
由于大禹治水有功,他的事迹被刻在了青铜器的铭文上,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是为了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或者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周人对大禹的称颂,说明大禹在周人眼中,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在周人眼中,德是他们的精神崇拜对象,代表正统性的标准。在2002年发现的西周铜器的铭文中,人们已经把大禹与德联系在一起。历史学家们认为,这说明当时与大禹相关联的禹迹,九州,这些观念也已被置于与德一般的地位。这一地理概念上的统一,对后世中国文明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大禹治水是历史“传说”,古代大禹所治水患在古代多指黄河流域,目前其治水遗迹据考古考证,最重要的是位于安徽蚌埠市涂山南麓的禹会村,据传为大禹大会诸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