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这个利益的大千世界里,很多导演和演员更多的是想着赚更多的钱,而不是想着带给观众们好的作品。电影行业越来越吃香,电影也成了人们娱乐项目中的一部分,所以电影越来越多,烂片也越来越多了。
许多人更把矛头指向导演和演员,不可否认某些人确实就是冲着钱去拍电影,该骂;但有些人确实付出了许多,却还要被骂,就有些无辜了。
其实真的不能把矛头都对准电影工作者,烂片多真不是几个导演和演员就能造成的现象,更何况,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烂片多是一件好事。
电影多了,所以烂片多了
为什么烂片多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凡事都不能太片面。如果只盯着烂片不放,这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把眼光放到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烂片就变成了一种必然。
单从相传中国电影开始崩坏的2011年开始统计,除了2013年的全年上映影片数量有所下滑,其他年份都是一直增长,而票房收入每年都是有增无减。也就是说,拍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了。
因为拍电影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中国的电影市场才迎来了现在的春天,各种类型的电影纷纷挤上院线,电影院才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娱乐模式。
于是拍电影的人才得到了更多的金钱支持,我们也才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影。但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一个拍电影的人都是神级导演,每个演员都演技炸裂,每个编剧都出神入化。
要知道,能拍出好电影的人本来就是少数。多数人都只是凑个热闹,例如郭敬明的《小时代》,如果电影市场不火爆,他真的会去拍电影吗?可能未必。但如果没有了这些凑热闹的人,给火热的市场添油加醋,让投资商看到电影市场的商机,那些好的电影人也很难得到金钱支持,也更难有创作空间。
所有事情都是双刃剑,电影市场火热的同时,催生烂片是种正常现象,就算是电影产业最发达的美国,那边的烂片也不比我们少。
资本的根本都是牟利的,而作为电影,想要牟利就要涉及到商业元素,很多时候并不是电影工作者给他赋予的,而是资本强加的。资本有时候是个伯乐,有时候是个地主。
资本大量的涌入,不管是会玩的不会玩的都想来玩一下,于是电影就乱了,没套路了。烂片的出现也是个必然。
2.好电影一般没有好的资本。
中国电影长久以来比较迷信的东西是演员卡斯,导演卡斯,话题度,在他们身上集中了最优势的资本运作,而这群人为了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首先想到的是票房,艺术的东西要往后放放了。所以宁肯做一个中规中矩的电影,也不能讲了一个冒险的故事。
而一般年轻导演有一个好的题材想要做好,却找不到钱,于是只能降低成本做成低成本的片子,很多方面就大打折扣了。
《那些年》投资了1000万多一点,其中有一部分是剧本获奖,后来投资人撤资,九把刀和经纪人又自己投资的。非常用心的一部电影,但是在大陆又有多少年轻导演经历过这种事呢。
当然冯小刚是个例外,前半生成功的商业电影给他积累了大量的人气,所以现在他想玩点不一样的了。
3.观众在变化,电影的变化跟不上观众。
现在最主流的电影制作团队都是以60后,70后作为班底的,80后少之又少,对于电影观众的把握开始有了偏颇,最早的那一套开始失去了效果,于是电影人也会茫然,所谓的爆款相,在没有被观众检验之前,只能是扯淡,谁也不会想到小鲜肉大卡司的套路会失败,谁也不会想到吴京的战狼2能大杀四方。
(划重点敲黑板)
拍电影是拍给什么人看的?
拍给有钱有闲无聊没事干的人看的。这一部分人我们来分析一下都是哪类人,年龄大于35岁,基本不可能,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已经失去了自我选择的权利,更多要迁就家人的意见。
年龄小于15岁的,基本上也不太现实,他们没有自主选择权的。
剩下的就是15-35岁之间的人,这一类人还要剔除掉一些上班没时间的,创业狗没时间的。
最终剩下的只有年龄偏小的一群人了,他们喜好什么电影就拍什么。
特别是年龄越小他们对于质量的有效分析越低。这一部分电影就成了掌握网络发言权的一群人眼中的烂片,公然抨击。
4.现在的电影市场是江山错乱,群雄逐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电影的异军突起,新一代电影人和电影公司的崛起,对于原有电影市场的格局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是致命的,江山错乱,群雄逐鹿,在逐鹿过程中,为了抢占市场,扩大地盘必然会产生误杀,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冤假错案,从光线传媒,华谊兄弟,万达影业这几年的发展就能看出来,早已经不是几个大佬说了就能算的时代了。
5.钱多人傻爱赌博。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投资公司都是按照概率学的方式进行投资的,在分析好了一部电影以后,他们觉得而又7成的把握能够成功,于是就上了。但是这个电影却成了30%的炮灰。
但他们根据概率学计算的没错,假设投资5部电影,总会有成功的一部电影,可以弥补失败的4部电影的损失,但是对于电影市场来说就是1部好看的电影和4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