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底款 请问这三个底款是什么字?
你好!
楼上回答无误。
陈 --大篆写法
-------------------------------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有“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鸡)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大篆 古朴、苍浑,肃穆、谨严,虬劲、霸势的特有美,更彰显了书法艺术的无上魅力。
大篆对联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今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右图为大篆对联。释文:识异求同归于好,师心自用不为贤)。
这个紫砂壶底款是“陈白康”,陈白康是清代的紫砂壶大师。
清代紫砂制壶名人有:
陈鸣远,陈恒茂,陈汉文,陈秉文,陈隐龙,杨友兰,陈荫千,杨季初,杨彭年,杨宝年,杨凤年,杨继元,杨履乾,陈白康,陈文居,陈文白,陈觐侯,陈绶馥,陈伯亭,陈滋伟,郑宁侯,华凤翔,许龙文,范章恩,项圣思,潘虔荣,潘大和,申锡,史维高,王南林,王东石(韵石,林园),王伦,葛子厚,吴月亭,冯彩霞,邵旭茂,邵友廷,邵景南,邵大亨,邵梭根,邵元华,邵友兰,邵元茂,邵元林,邵景南,邵二泉,邵权寅(赦大),邵茂林,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邵伯原,邵湘甫,邵云甫,邵正来,徐飞龙,徐显名,徐温廷,方揆,汉珍,钱弘文,吴轩龙,黄玉麟,何心舟,将德林(万泉),将裕泰,将万丰,惠逸公,陆思亭,君德,殷尚,许晋侯,许伯俊,许升侯,张怀人,葛子厚,裴永林,袁云龙,味泉,吴阿昆,吴阿根,罗兰舫,金士恒,邵玉亭,崔克顺,陈懋生,阵砚卿,沈才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如,陈少亭,饶寿川,戴雪生,杜顺六,支泉,壶痴,大朋,朱全月,周根大,祥林等,清代朱泥壶,刻款:哲如,柏原,留佩,苍园,圣和,文远,文旦,徐恒茂,陈伯芳,印款:范虞,文九,将觐侯,万丰,将贤明等。
1. “老安顺制”:这个底款中的“安顺”可能指的是安顺市,而“制”则表示这是由某人制造的。
2. “康熙年制”:这个底款中的“康熙”是清朝的一位皇帝——清圣祖的年号,而“制”则表示这是由某人制造的。
3. “金福陶艺”:这个底款中的“金福”可能是一个品牌名称或商号,而“陶艺”则表示这是与陶瓷艺术相关的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底款的辨识需要结合紫砂壶的造型、胎质、壶盖、壶嘴、壶把、壶底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不同时代的紫砂壶底款也有所不同。如果您不确定,建议咨询专业的紫砂壶鉴定师或者到专业的博物馆进行鉴定。
陈白康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