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角活动指导要点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区角活动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角活动是由多个区角组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指导孩子怎样进入区域活动的前提是懂得进区的步骤。很多新手教师平时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得很好但是一旦到了区角就难以管理了,为什么呢,最基本的根源在于不知道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步骤自然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孩子进行区域活动了。幼儿区角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步骤一:材料投放
区角活动中最常见的区角应该是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语言区、益智区吧,其实这些区角的教育价值最主要是依附在操作材料商。没有一定的场所和材料,幼儿便没有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而他们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操作、体验去获得经验、发展认知能力,因而可以说活动区是一件必备的“硬件”。它是孩子课程活动的一种延伸,在活动区中孩子可以利用多种材料,通过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课程以外的知识与经验,此外,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区角材料对于孩子的意义来说不仅仅是玩,对孩子还具有发展的意义。例如、;积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材料,在建构区或者操作区幼儿可以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首演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实际了解重心、平衡能力等物理概念。
可供孩子选择的材料很多可以是市场上所售卖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自己制作的玩教具,但在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材料教师可以选择投放但是游戏是幼儿自选的,活动材料是幼儿自己拿放的,游戏场地是在游戏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幼儿对于每一种材料及游戏的地点都十分熟悉,幼儿越来越像区角的小主人。教师是幼儿区角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区角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
步骤二、规则提示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认知和遵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的认知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可以有目的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一旦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通过地板上的小脚印提示该区角的活动人数,这种地面的创设就是对幼儿行为的预期,即暗示进入该区角人数与小脚印数一致。显然,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在家里的宝宝,父母也可以利用图示告诉孩子物品的摆放和数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常见的规则提示有1.人数提示:1.约定玩伴和合作形式。2.时间提示:约定次数和时间,保证合作顺利进行。3.操作提示:利用简单的步骤图例,表示操作的顺序、提示玩法、合作要求说明;或通过图例展示游戏的连续性,使游戏活动层层推进。
步骤三、观察记录
活动的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想玩的,教师的角色是在旁边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一般不要求指导过多,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步骤四:分享活动
活动结束后就是分享回忆活动、交流各自经验、展示作品,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
教师让孩子回忆自己的收获,与同伴分享,可以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也可以是成果真实分享等。
步骤一:材料投放
区角活动中最常见的区角应该是美工区、科学区、建构区、语言区、益智区吧,其实这些区角的教育价值最主要是依附在操作材料商。没有一定的场所和材料,幼儿便没有活动的机会与条件,而他们又必须通过具体的操作、体验去获得经验、发展认知能力,因而可以说活动区是一件必备的“硬件”。它是孩子课程活动的一种延伸,在活动区中孩子可以利用多种材料,通过动手操作,使他们获得课程以外的知识与经验,此外,在幼儿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进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区角材料对于孩子的意义来说不仅仅是玩,对孩子还具有发展的意义。例如、;积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材料,在建构区或者操作区幼儿可以接触到。幼儿通过观察可以获得积木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运用积木进行操作活动,幼儿可以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和首演协调能力,还可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培养初步的艺术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实际了解重心、平衡能力等物理概念。
可供孩子选择的材料很多可以是市场上所售卖的,也可以是教师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自己制作的玩教具,但在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材料教师可以选择投放但是游戏是幼儿自选的,活动材料是幼儿自己拿放的,游戏场地是在游戏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幼儿对于每一种材料及游戏的地点都十分熟悉,幼儿越来越像区角的小主人。教师是幼儿区角活动的引导者,幼儿是区角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
步骤二、规则提示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规则认知和遵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的认知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可以有目的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一旦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例如,在区角活动中,教师通过地板上的小脚印提示该区角的活动人数,这种地面的创设就是对幼儿行为的预期,即暗示进入该区角人数与小脚印数一致。显然,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在家里的宝宝,父母也可以利用图示告诉孩子物品的摆放和数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常见的规则提示有1.人数提示:1.约定玩伴和合作形式。2.时间提示:约定次数和时间,保证合作顺利进行。3.操作提示:利用简单的步骤图例,表示操作的顺序、提示玩法、合作要求说明;或通过图例展示游戏的连续性,使游戏活动层层推进。
步骤三、观察记录
活动的时候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想玩的,教师的角色是在旁边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一般不要求指导过多,尽量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步骤四:分享活动
活动结束后就是分享回忆活动、交流各自经验、展示作品,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
教师让孩子回忆自己的收获,与同伴分享,可以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也可以是成果真实分享等。
展开全部
(一)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幼儿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与发展需求,把握最近发展区,做好循序渐进式目标达成设计,要进一步强化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尊重其兴趣与特长、需要与爱好。不折不扣地遵循与体现《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精神,注重发展目标体系的系统性、阶段性、科学性,强化儿童核心经验、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完全可以参照重庆润萌教育研究院的《儿童发展观察评估量表》所设计的三个维度下9个关键行为指标、72个基本指标检测幼儿核心能力的达成度。因为这套量表是重庆润萌教育研究院组织北京师范大学、重庆教育科学院等专家团队,在学习国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试图以“儿童发展”为切入点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生长点,研发的观察评估系统。《儿童发展观察评估量表》是幼教第一表,理论价值不亚于布鲁姆的认知评价量表。


(二)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突出科学性、严谨性,更要讲究灵活性,处理好目标、时间、空间、评价等问题。一是既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科学合理、灵活机动的安排幼儿活动时间,保障时间上的延续性、持久性,确保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兴趣、能力、学习品质不断提升。言下之意是:区角活动实施中,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时间与时限,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与时段,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而定,切忌浅尝辄止。二是力求立体与平面、墙面与墙角、室内与户外有机结合,努力拓展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室内),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别是科学区的种养殖体验与探究活动,这是农村幼儿园科学区体验活动的重点所在。三是所有的区角活动必须严格遵循教育目标与要求,即是要紧扣《指南》、《纲要》精神,依据区域活动评估量表,及时、全面、主动做好评估工作,切忌表面的热闹和放羊式的区角活动。

(三)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4项基本原则。即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原则、共享性原则、动静结合原则、相关邻近原则,确保活动的规范性、有效性。
1.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即是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区角类型,恰当选择封闭性或开放性的活动,如科学实验、影视摄录、戏剧表演、搭建等益智、科学、艺术与语言活动尽量选择封闭式区角。小医院、小超市、种养殖、辩论会以及户外活动区角则选择开放性。

2.共享原则是一般指资源与环境可空间的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区域活动指导原则,它关联到区角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序性、流畅性,更影响到一物多用、资源共享等问题,如果能遵循共享原则就尽可以避免材料的浪费与资源闲置,也可以使区角活动具有连贯性,同时提升区角活动质量与教育管理水平。

3.动静结合原则是为避免区域(区角)活动的互相干扰、影响而建立的原则,阅读区、建构区、益智区等活动一般要求静,尽可能不与表演区、运动区相邻。当然区角规则的建立与遵守是前提保证,如果幼儿缺乏规则意识,自主现念下高质量的区角活动将是一句空话。
4.相关邻近原则指的是活动方式接近(如建构区游戏活动与益智区游戏活动)所用材料和资源可共享(如装饰、表演、手工区游戏活动),特别要考虑到自然资源与空间环境因素,如通风、采光、水源、电源、墙体等。


(二)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突出科学性、严谨性,更要讲究灵活性,处理好目标、时间、空间、评价等问题。一是既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科学合理、灵活机动的安排幼儿活动时间,保障时间上的延续性、持久性,确保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兴趣、能力、学习品质不断提升。言下之意是:区角活动实施中,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时间与时限,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与时段,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而定,切忌浅尝辄止。二是力求立体与平面、墙面与墙角、室内与户外有机结合,努力拓展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室内),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别是科学区的种养殖体验与探究活动,这是农村幼儿园科学区体验活动的重点所在。三是所有的区角活动必须严格遵循教育目标与要求,即是要紧扣《指南》、《纲要》精神,依据区域活动评估量表,及时、全面、主动做好评估工作,切忌表面的热闹和放羊式的区角活动。

(三)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4项基本原则。即封闭式与开放式相结合原则、共享性原则、动静结合原则、相关邻近原则,确保活动的规范性、有效性。
1.封闭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即是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区角类型,恰当选择封闭性或开放性的活动,如科学实验、影视摄录、戏剧表演、搭建等益智、科学、艺术与语言活动尽量选择封闭式区角。小医院、小超市、种养殖、辩论会以及户外活动区角则选择开放性。

2.共享原则是一般指资源与环境可空间的共享。这是很重要的区域活动指导原则,它关联到区角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序性、流畅性,更影响到一物多用、资源共享等问题,如果能遵循共享原则就尽可以避免材料的浪费与资源闲置,也可以使区角活动具有连贯性,同时提升区角活动质量与教育管理水平。

3.动静结合原则是为避免区域(区角)活动的互相干扰、影响而建立的原则,阅读区、建构区、益智区等活动一般要求静,尽可能不与表演区、运动区相邻。当然区角规则的建立与遵守是前提保证,如果幼儿缺乏规则意识,自主现念下高质量的区角活动将是一句空话。
4.相关邻近原则指的是活动方式接近(如建构区游戏活动与益智区游戏活动)所用材料和资源可共享(如装饰、表演、手工区游戏活动),特别要考虑到自然资源与空间环境因素,如通风、采光、水源、电源、墙体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性质及指导要点
幼教手记2019-08-19 17:22:46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区角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样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显示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于价值。为了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需要,老师们都在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设区角活动。
一、区角活动的分类:
按照区角活动的性质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
二是游戏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
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往往兼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它是以学习为主的。可以是单一内容的学习,如数学区、语言区等,也可以是综合内容的学习,如生活区。棋类区。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它是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的。幼儿在与各类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积累各种经验。
它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意愿去选择活动区,并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
它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年龄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这类区角活动,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
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特点:
学习性区角活动,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目标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时的。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要更宽泛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的目标,也绝非在一次活动中所要追求实现的,而是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达成过程。另外,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以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第二,空间与时间是半开放的。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是要达到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的。
第三,活动过程是自主的。学习性区角活动这种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真正体现。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转变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
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而学习性区角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别差异观。幼儿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完全是自主的。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给学习活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指导方法
(一)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角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要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串珠子、系鞋带、用小勺喂食、粘贴、夹玻璃球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好玩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
幼教手记2019-08-19 17:22:46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区角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样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显示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于价值。为了满足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需要,老师们都在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设区角活动。
一、区角活动的分类:
按照区角活动的性质划分,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
二是游戏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主要指向良好情感经验、社会经验的积累。如,结构区、表演区、角色区等。
三是学习与游戏融合性的区角活动。这类区角活动往往兼有学习与游戏双重功能。如,有的班级既有语言区、数学区,又有结构区。角色区等,满足孩子(尤其是托班、小班孩子)学习与娱乐的不同需求。
学习性区角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
它是以学习为主的。可以是单一内容的学习,如数学区、语言区等,也可以是综合内容的学习,如生活区。棋类区。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
它是以操作摆弄类学习为主的。幼儿在与各类材料的互相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积累各种经验。
它是以个别化学习为主的。幼儿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意愿去选择活动区,并自己决定操作的时间、速度和次数。
它是以教师预设与幼儿自发生成相结合为主的学习活动。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根据年龄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而创设、提供的。这类区角活动,有时是以独立形态出现的,有时则是集体教学活动的准备或延伸。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是自主的、自动的,是独立的、个性化的。因而,它也是一种更多地体现为过程性模式的学习活动。
区角活动主要指向幼儿对周围环境、客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积累生活经验与认知经验。如,生活、健康等内容与技能的学习(生活区);数概念、科学常识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探索区);语言、美术、音乐等内容与方法的学习(表现区)等。
二、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特点:
学习性区角活动,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目标是清晰的,有序的,但非即时的。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制订的。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目标要更宽泛些、长远些。同时,这类活动的目标,也绝非在一次活动中所要追求实现的,而是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达成过程。另外,根据幼儿操作、探索的水平,教师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以使各种活动材料的投放,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第二,空间与时间是半开放的。在空间上,它是让孩子在一定区域和范围内进行自由选择。在时间上,它允许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是要达到学期目标或阶段目标的。
第三,活动过程是自主的。学习性区角活动这种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这一现代儿童观得以真正体现。近年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认知能力强弱差异、个性差异转变为认知结构、发展速度及心理特质的差异。
要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而学习性区角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新的学习观、个别差异观。幼儿在区角活动过程中完全是自主的。他们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活动伙伴,按自己的速度进行自主学习,改变了集体教学时,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模式,给学习活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三、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指导方法
(一)活动前的准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
首先,内容选择应服从于目标。目标是创设学习性区角环境,投放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区角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要提高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可以通过串珠子、系鞋带、用小勺喂食、粘贴、夹玻璃球等系列活动来达到阶段目标。有时,一个区角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教育目标。如在“好玩的口袋”里摸图形、拼图形活动,既是数学形状概念的学习,又是触摸能力的培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学习性区角中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本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学习性的“区域活动”,是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孩子在这种“区域”中活动,能够自主选择区域和活动的内容,自己主动运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子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都要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目前幼儿园实践中,还有一种类似“区域活动”的“区域教学”,名称虽相似,但内涵却不相同。区域教学实质上是在区域中实施的小组教学,教师的计划性、目的性强,教师对活动的操控占主导地位,而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来达到活动的目的。同样是语言区,如果是区域教学,教师在会语言区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欣赏、创编;如果是区域活动,教师会提供录音机、磁带、图片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
2、区域活动的指导要点:
1)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每个区域适当的目标,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调整。如,小班的一个区域活动——量鞋子,教师设定的目标之一是:探索各种方法测量自己的鞋子,学习填写统计表。这个目标对小班幼儿有很大的难度,幼儿缺乏相关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幼儿尝试了一下,就没有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活动的目标可改为:比较鞋子的大小,并进行一一对应。
2)提供各种层次的、丰富的操作材料。教师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作用主要就是体现在材料的投放,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经验,投放适宜结构的、能体现教育内容和要求的材料,使幼儿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上产生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如在探索区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教师通过提供沙、橡皮泥、纸屑、瓶盖等丰富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示范讲解,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就会主动探索、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当幼儿在区域中学习的时候,教师就是敏锐的观察者和谨慎的记录者,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对话,解决问题的方式,必要时,可以随时将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作为孩子的发展情况记录,另一方面把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作为下阶段的区域活动材料更换、目标变化的依据。
3、区域活动运用
1)目前,区域活动的设置一般是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与主题活动有关。在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后,教师首先要考虑,在活动区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哪些内容适合于在区域中开展,适合于幼儿的自主操作,如何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变为要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容。
2)在制定每周计划时,要考虑设置2~3个主指导区,制定每个区域的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投放、添置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教师就会掌握重点,有重点的观察、指导。
3)制定必要的区域活动规则,保证活动时的秩序。如规定入区的人数,拿放材料的要求,怎样交换活动区,使幼儿能够自觉遵守活动区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序的活动。规则最好是教师和幼儿相互讨论的结果,并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出现,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自己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孩子们就能主动地遵守规则。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每周必须进主指导区活动一次,当然,幼儿何时选择进哪个区,或者重复选择同样的区域,在幼儿完成主指导区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
区域活动又称区角活动,指幼儿在班级中创设的学习性区角中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本文中所指的区域活动是介于集体教学活动与自主性游戏活动之间的,呈半开放、半松散的特点,是一种学习性的“区域活动”,是狭义的“区域活动”。现在,许多幼儿园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教师会结合主题在活动区中投放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在活动区中主动探索、主动学习,每个区域教师都有设定的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孩子在这种“区域”中活动,能够自主选择区域和活动的内容,自己主动运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子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认知速度进行学习,同样的操作内容,有的孩子一次、两次就能完成,有的则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应该予以认可,但最终都要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目前幼儿园实践中,还有一种类似“区域活动”的“区域教学”,名称虽相似,但内涵却不相同。区域教学实质上是在区域中实施的小组教学,教师的计划性、目的性强,教师对活动的操控占主导地位,而区域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来达到活动的目的。同样是语言区,如果是区域教学,教师在会语言区给幼儿讲故事,引导幼儿欣赏、创编;如果是区域活动,教师会提供录音机、磁带、图片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
2、区域活动的指导要点:
1)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每个区域适当的目标,并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调整。如,小班的一个区域活动——量鞋子,教师设定的目标之一是:探索各种方法测量自己的鞋子,学习填写统计表。这个目标对小班幼儿有很大的难度,幼儿缺乏相关的经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幼儿尝试了一下,就没有兴趣。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这个活动的目标可改为:比较鞋子的大小,并进行一一对应。
2)提供各种层次的、丰富的操作材料。教师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作用主要就是体现在材料的投放,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经验,投放适宜结构的、能体现教育内容和要求的材料,使幼儿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上产生新的突破、新的提高。如在探索区活动“蛋宝宝站起来”,教师通过提供沙、橡皮泥、纸屑、瓶盖等丰富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示范讲解,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就会主动探索、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当幼儿在区域中学习的时候,教师就是敏锐的观察者和谨慎的记录者,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对话,解决问题的方式,必要时,可以随时将幼儿的表现记录下来,作为孩子的发展情况记录,另一方面把幼儿参与活动的情况,作为下阶段的区域活动材料更换、目标变化的依据。
3、区域活动运用
1)目前,区域活动的设置一般是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与主题活动有关。在某一个新的主题活动开展后,教师首先要考虑,在活动区中提供那些材料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哪些内容适合于在区域中开展,适合于幼儿的自主操作,如何将教师讲授的内容变为要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容。
2)在制定每周计划时,要考虑设置2~3个主指导区,制定每个区域的活动目标和幼儿的关键经验,投放、添置不同层次的材料,这样教师就会掌握重点,有重点的观察、指导。
3)制定必要的区域活动规则,保证活动时的秩序。如规定入区的人数,拿放材料的要求,怎样交换活动区,使幼儿能够自觉遵守活动区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序的活动。规则最好是教师和幼儿相互讨论的结果,并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出现,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自己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这样孩子们就能主动地遵守规则。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每周必须进主指导区活动一次,当然,幼儿何时选择进哪个区,或者重复选择同样的区域,在幼儿完成主指导区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
(一)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幼儿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与发展需求,把握最近发展区,做好循序渐进式目标达成设计,要进一步强化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尊重其兴趣与特长、需要与爱好。不折不扣地遵循与体现《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精神,注重发展目标体系的系统性、阶段性、科学性,强化儿童核心经验、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完全可以参照重庆润萌教育研究院的《儿童发展观察评估量表》所设计的三个维度下9个关键行为指标、72个基本指标检测幼儿核心能力的达成度。因为这套量表是重庆润萌教育研究院组织北京师范大学、重庆教育科学院等专家团队,在学习国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试图以“儿童发展”为切入点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生长点,研发的观察评估系统。《儿童发展观察评估量表》是幼教第一表,理论价值不亚于布鲁姆的认知评价量表。


(二)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突出科学性、严谨性,更要讲究灵活性,处理好目标、时间、空间、评价等问题。一是既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科学合理、灵活机动的安排幼儿活动时间,保障时间上的延续性、持久性,确保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兴趣、能力、学习品质不断提升。言下之意是:区角活动实施中,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时间与时限,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与时段,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而定,切忌浅尝辄止。二是力求立体与平面、墙面与墙角、室内与户外有机结合,努力拓展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室内),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别是科学区的种养殖体验与探究活动,这是农村幼儿园科学区体验活动的重点所在。三是所有的区角活动必须严格遵循教育目标与要求,即是要紧扣《指南》、《纲要》精神,依据区域活动评估量表,及时、全面、主动做好评估工作,切忌表面的热闹和放羊式的区角活动。

(
(一)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紧紧围绕幼儿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与发展需求,把握最近发展区,做好循序渐进式目标达成设计,要进一步强化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在活动中的体现,尊重其兴趣与特长、需要与爱好。不折不扣地遵循与体现《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精神,注重发展目标体系的系统性、阶段性、科学性,强化儿童核心经验、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完全可以参照重庆润萌教育研究院的《儿童发展观察评估量表》所设计的三个维度下9个关键行为指标、72个基本指标检测幼儿核心能力的达成度。因为这套量表是重庆润萌教育研究院组织北京师范大学、重庆教育科学院等专家团队,在学习国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同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试图以“儿童发展”为切入点发展幼儿园教育的生长点,研发的观察评估系统。《儿童发展观察评估量表》是幼教第一表,理论价值不亚于布鲁姆的认知评价量表。


(二)区角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既要突出科学性、严谨性,更要讲究灵活性,处理好目标、时间、空间、评价等问题。一是既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科学合理、灵活机动的安排幼儿活动时间,保障时间上的延续性、持久性,确保幼儿参与区角活动的兴趣、能力、学习品质不断提升。言下之意是:区角活动实施中,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时间与时限,不必局限于固定的时间与时段,一切以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而定,切忌浅尝辄止。二是力求立体与平面、墙面与墙角、室内与户外有机结合,努力拓展活动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室内),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别是科学区的种养殖体验与探究活动,这是农村幼儿园科学区体验活动的重点所在。三是所有的区角活动必须严格遵循教育目标与要求,即是要紧扣《指南》、《纲要》精神,依据区域活动评估量表,及时、全面、主动做好评估工作,切忌表面的热闹和放羊式的区角活动。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