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魏两国在长平之战时,怎么会对赵国见死不救呢?
三晋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晋国堪称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所以虽然被瓜分,但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实力依然足够强大到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三晋系出同源,所以在整个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虽然有过不少纷争,甚至还时不时大打出手,但是总的来说合作和结盟多过纷争,比如五次合纵攻秦韩、赵、魏三国一次不落的参与其中;可是有一场至关重要、更需要三晋联手的大战却只有一国苦苦支撑,不见其他两国增援,这场大战就是长平之战,那么三晋同气连枝,为何长平之战时,韩魏两国却不出兵支援赵国?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第一,当时的天下大势是楚国连续败于秦国之手,黔中、上庸等地先后被秦国夺取,鄢郢之战白起更是攻破楚国郢都;齐国经过乐毅五国伐齐后实力一落千丈,唯独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实力跃居诸国之上而仅在秦国之下,在和秦国的强强对抗中也不落下风,赵国分别在阏与之战和几之战中两次击败强悍的秦军。
韩、赵、魏三国都是由晋国分出来的,地盘相互之间挨得很近,一个强大的秦国已经把它们压得透不过气来,同样一个强大的赵国也不是它们愿意看到的,如果击败秦国成为霸主的赵国对他们的威胁或许不在秦国之下,现在好不容易对韩魏两国危险最大的两大强国杠上了,一番大战下来不说两败俱伤,至少也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这对韩魏两国是有利的。
第二,韩国即使想出兵也是有心无力: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成为秦国东进的既定国策,韩国恰恰就是近攻的第一个目标,所以秦国连续对韩国发动猛攻,先后夺得韩国少曲、高平、陉城、野王之地,特别是野王的失去使得韩国国土被一分为三,韩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韩惠王同意割让上党给秦国,却被上党郡守冯亭抢先一步送给了赵国,这才引得秦、赵两国大战,在这样的局势下,一方面韩国自顾不暇,另外一方面秦赵交战却给了韩国苟延残喘的机会,韩国不出兵救援赵国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三,长平之战前的前274年,秦国攻打魏国蔡、中阳等四城,赵国唇亡齿寒和魏国结盟,前273年秦国和赵魏联军大战于华阳,白起一战斩首魏赵联军15万并攻占了魏国大片国土,所以原本魏国是最有可能出兵救援赵国的,事实上魏国一开始也是准备出兵的,不过却有两件事使得魏国犹豫不决之下终于还是选择了作壁上观。
首先,赵国外交上的失策:战役之初赵国朝野上下意见分歧:一种意见是和秦国和谈,第二种意见就是和魏、楚两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结果和谈占据了上风,秦国却借此机会大造舆论,使得各国都认为秦赵两国的上党之战会以谈判解决,而不会诉诸于武力,这样一来魏国也就无心出兵了。
其次,秦国对魏国大加拉拢:当时韩国大片领土落于秦国之手,其中就包括垣雍之地,此地对魏国的战略意义不可忽视,它地处魏国都城大梁上游,而且地势很高,所以如果秦国水淹大梁的话,大梁是在劫难逃;不过秦国说了只要魏国不和赵国结盟,秦国就答应几年之后把垣雍之地割让给魏国。
以秦昭襄王使诈诱骗楚怀王以及和氏璧的故事来看,秦国此举绝对是开了个空头支票,不过魏国却因此患得患失,最终还是没有出兵支援赵国。
在秦国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军事实力震慑下,加上韩魏两国各有打算和患得患失,最终赵国只能是孤军奋战败于秦国之手,其实当时最有可能出兵支援赵国的是魏、楚两国,如果赵孝成王一开始就不和秦国和谈,而是以手中的一些利益换取和魏、楚两国结盟的话,长平之战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