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清朝的王爷可以以亲王的身份在朝中处理政事,明朝的王爷只能被圈养?
明朝以前的王爷都有封地,为何清朝只称亲王,而且不能出京?古代很多的王都有自己的封地,用分封的制度,从炎黄二帝开始就已经有了。百家姓中有很多姓,就是从封地中的名字得来的。那个时候的王是有实权的,不仅有自己的封地,而且还可以训练自己的军队,甚至有自己的制度。那为什么到了清朝封王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实权呢。
刚开始是周朝分封诸侯,而各地又自立为王,不过都保持着对周天子的敬畏。后来嬴政统一六国称为秦始皇,刘邦在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之后,也延续了这种封王的制度。封王可以保证到时候造反的时候有人能够帮助皇室,但是又怕分封的王自己造反,是一件很纠结的事。明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皇室人口比较少,朱元璋对待后代的政策比较宽松,十岁以上的亲族全部封爵,所以明朝的王族多,而且势力大。
在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削藩,反而是激怒了朱棣。最后作为藩王的朱棣,把建文帝赶下了皇位。朱棣本来就是藩王出身,所以也知道给藩王太多权力,有很大的威胁。对藩王的管制也并没有放松,做出了很多限制,包括让他们交换领地,和交出对军队的控制权等。
清朝也并不完全都是没有实权的王爷,刚开始就封了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他们有自己的封地,也对自己的封地进行治理。不过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后来的三藩之乱,这也是对清朝王室的一个教训,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藩王了。
清朝有了之前的例子,对王爷的管制更加严格,不仅不给封地,只是封为亲王。而且对他们还进行监视,防止他们集结势力造反。在这种情况下,别提能够有自己的封地,并在里面培养自己的势力了,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证,生怕惹皇帝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