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道翻译 (选自《孟子·告子上》)

 我来答
龙源期刊网
2020-11-18 · 版权期刊、优质文章数字内容发行平台
龙源期刊网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翻译如下: 学界都把这句话解释为“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善良之心找回来罢了”[1]。各家解释大同小异。兹摘取几段以说明于后。《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把迷失了方向的‘善良的心’寻找回来。”[2]《教育大辞典》第九卷:“谓做学问的目的是找回自己已散失的善良之心。”[3]毛礼锐等《中国古代教育史》:“学问之道,就在于找回已经散失的善良的本心。”[4]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要把那丧失了的善心找回来罢了。”[5]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教育的作用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6] 我曾对这些解释深信不疑。近日,结合对“道”、“求”、“放”等字意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孟子的思想与其个性、学问关系的重新认识,我对这种解释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认为,这种解释不仅过于简单,而且并不完全符合孟子的思想、人格及其学术追求。孟子这句话应该理解为:读书学习没有任何别的目的,唯一的目的就是追求心灵的旷达、高远、超越与自由境界。 与此相一致,孟子还提出了“善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炼目标。“浩然之气”是什么?“气”是与义、志有关但比义、志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则是指一种盛大、刚强、崇高的精神境界。孟子说:“志,气之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正义)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①就是说,“气”是个体在拥有了真理、正义的基础上在理想的指引下产生的,“义”是“气”的动力源泉,“志”(“道”)则为“气”指引方向。从心理学上讲,“志”是建立在清醒理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想追求;“义”是在正义、真理支配下的一种坚定的价值信仰;“气”则表现为“舍生取义”,是为实现理想、信仰而献身的复杂的情感、意志、决心和勇气。“浩然之气”由于是在“志”“义”的基础上和支配下形成的,所以就比一般的“气”显得更加强盛、刚毅、神圣、高远、放达、自由。因此,是否拥有“浩然之气”就成为区别圣贤与凡人的标志。据《孟子·告子上》记载,孟子曾与公都子讨论“大人”“小人”之区别。孟子说:“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提出应“先立乎其大者”。孟子:“先立乎其大者,其小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所谓“大者”,指人的“心思”、“心志”,是指精神道德、心性修养、人格陶冶和理想追求。所谓“小者”,是指“耳目”之声色等生理本能需求的满足和安逸、舒适的物质生活追求。感官欲望、物质追求等“小者”是人所必须的,应该得到合理妥当安置,但只有崇高、神圣、自由、正确的心志精神真正内在地耸立起来,才能成其为敢于担当天下社会大任之人。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